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07928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排列与组合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我校的教学工作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听了我校马克平老师上的二年级的的公开研讨课。下面就我们数学备课组的一些体会谈一下:马老师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热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马老师还用饱满的热情、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

2、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1、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数学广角”属“实践活动”的范畴,非常注重生活中的数学与书本上数学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马老师以“龟兔赛跑”、握手等,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排列和组合,寻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方法,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过程、自主探究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排列组合知识比较抽象,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摆一摆、嘴巴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分

3、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例如在 3 个数字有几个不同两位数这个环节上,教师又开展小组摆一摆、小组讨论,选择方法的最优化,找到不重复又不遗漏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突出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3、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在教学三个小朋友,每两个人只能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先猜测,再去动手试一试。整堂课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只要是按一定顺序的,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着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4、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马老师的教学语言

4、生动又有激励性,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搭配问题。在这里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1、在教学中渗透优化的思想还不到位。用1、2、3 三个数字摆两位数时,让学生说说怎样摆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优选的方案多几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会说?如果让学生从漏排的与有序排的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会加深印象。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把握和创造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生成性的资源。23 人握手问题的处理不够到位,学

5、生自己说了说之后,就师生共同讨论由教师板书完成。我认为在这一环节最好发现不是正确的答案的学生组,可以让学生到台上来握一握,议一议这样更能使知识落到实处。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我校的教学工作。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听了我校王淑红老师上的四年级的的公开研讨课。下面就我们数学备课组的一些体会谈一下: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听了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1、王老师让学生通过口算、观察、计算、说理、交流、

6、等活动,归纳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体验归纳规律的方法,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这也体现了本次数学小专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2、通过课前复习,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老师口算,看谁算得快,(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给学生留下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这样想:我们用计算器计算都没算过老师,老师到底是采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呢?引起学生好奇心,为以下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王老师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为以

7、下的探索规律,概括规律、应用规律做了前瞻性的引导。3、王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出示了两组数据如:第一组:6x2=12;6x20=120;6x80=480;到归纳发现规律(在此,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什么问题呢(1)观察第一组三道算式,看着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观察他们的不同点,既然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3)选择任意两道观察,因数怎么变化了,积又怎么变化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8、具体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方法,紧接着用刚才学习到的方法照样观察第二组具体数据(第二组:20x4=80;10x4=40;5x4=20)教师引导学生让把刚才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规律,从而获得一定的价值体验。以上观察法、归纳法都体现了本次小专题“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节课第三大环节,举例验证规律。通过以上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提出问题:就是“是不是这个规律适合所有的类似这样的算式呢”,为了验证这个结论,出示了两组试题,4x15=60,12x15=180,16x15=240,15x36=540;第二组:28x25=700,14x25=

9、350,14x5=70,7x5=35,先写出每组的第一个算式,再通过变换一个因数,让积也随着同样变化,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4、重视了对中下水平学生的指导。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

10、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5、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建议: 鼓励性语言再丰富一些。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以上所谈的体会,有言过之处的地方,请各位专家,老师共

11、同指正,以便我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我的发言就这些,谢谢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评课稿 四年级(上)数学数学备课组:马栋评课稿 数学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指导我校的教学工作。今天上午第二节课,听了我校王淑红老师上的四年级的的公开研究课。下面就我们数学备课组的一些体会谈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

12、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这节课的设计是按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验证与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开展教学的。教学过程清晰,科学,构建“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的教学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的逻辑体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清晰、流畅,教学语言生动丰富,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看,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总的来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拓展思路,敢于质疑,乐于角落与合作。本

13、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突出以下特点:1、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与教学实施都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想办法、找问题、找方法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3、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时,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用自己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归纳规律。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感受获取成功的乐趣。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知识资源共享。5、在探

14、索规律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体验,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哪些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充分发挥内在情感态度的激发作用,从而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6、整堂课,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当然,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理解方面还是肤浅,不够深刻,在学生的课堂练习中就可以看的。积的变化是由因数的变化而引起的,要明确因数怎样变了,是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还是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对此许多教师还是有点模糊。在开始引入练习的时候,是否可以复习有关这方面(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练习?学生真正明白了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后,就可以根据原算式中的积,灵活地判断变化后的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