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00886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3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国诗人闻一多与高孝贞(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第1期爱国诗人闻一多高孝贞1912年,14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时,父母为他订了婚。 对象名叫高孝贞,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 和闻家还是姨表亲。 闻一多考取清华后,高孝贞的父亲认为这孩子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又是门当户对,闻一多的父母欣然同意, 便订下了娃娃亲。 当时闻一多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 对此事并无多大考虑。但是闻一多快毕业了,问题来了:父母怕他出国留学, 就拴不住了;即便回来,也是二十七八岁了,太大了,而且要让高家的小姐在闺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因此多次来信,催闻一多回去结婚。然而,在1921年底,一封封

2、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 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苦恼之中。 闻一多据理力争,无济于事, 这对闻一多是个极大的打击。闻一多回故乡浠水结婚时,提出不祭祖,不行跪拜礼,不闹洞房等条件。 父母可能约略知道他心里的委屈,所以同意。 结婚那一天,一早起来他又钻进书房看书,家里人硬是生拉硬拽才给他理了发,洗了澡,换了衣服,但一转眼他又不见了。 当外面鼓乐齐鸣,鞭炮震天, 迎新的花轿已抬着新娘回来时,却到处找不到新郎,原来他又钻到书房看书了。 大家七手八脚,连推带拉,才把他拥到前厅举行了婚礼。 闻一多的这种态度,也可以说是对父母包办婚姻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抵抗。蜜月期间, 他对新娘子很冷淡,倒是

3、热心于诗的研究,最后完成了一篇洋洋两万余字的论文律诗的研究。 他对婚姻的不满也并未因结婚而消减。 闻一多虽然对婚姻极端不满, 但仍然对妻子采取关心和负责的态度。 蜜月过后,高孝贞按习俗回娘家,闻一多于回校途经武昌时, 专门写信给父母, 要求让高孝贞早日回来读书。闻一多一向很尊重父母,讲话很注意分寸、礼节,但这封信言辞相当激烈、尖锐,足见他对高孝贞读书问题十分重视。 在他的恳求下, 父母后来送高孝贞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1922夏闻一多赴美后,继续关王乐飞与闻一多四 海 钩 沉392009年第1期心妻子的学习情况, 写家信时经常询问和叮嘱, 而且从精神上鼓励妻子要有志气, 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本

4、事的人。 在一封家信中, 他举美国著名女诗人海德夫人的重大成就为例,说明“女人并不是不能造大学问、大本事,我们美术学院的教员多半是女人。 女人并不弱似男人。 外国女人是这样,中国女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1922年12月21日起,闻一多在美国以五天的时间写成了包括42首诗的组诗红豆,其中充满着缠绵悱恻的对妻子的深情思念。应该说,红豆 组诗所表达的感情也是真挚的。 也许是远居异域的孤寂引起的思念?也许是承认已婚的事实,理智战胜了感情?也许两者都有?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闻一多认识到自己和妻子都是被强迫的“嫁接”,都是被“供在礼教底龛前”的“鱼肉”,所以对妻子就产生更多的共鸣和同情, 从而引起更多的思念

5、。人本来就是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 感情十分敏锐的闻一多更是如此。 他身上存在的许许多多矛盾, 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矛盾, 东方传统伦理观和现代爱情观的矛盾。 他在这许多矛盾中,在自己灵魂的深处,苦苦地搏斗。闻一多来到美国这个被称为“自由恋爱的王国”以后,接触女性机会多了,是否浪漫起来了呢?他在上述致梁实秋的信中说:“到美国来还没有同一个中国女人直接讲过话, 而且我真不敢同她们讲话”。 至于美国姑娘们, 他说:“我看见她们时,不过同看见一幅画一般。 ”没有浪漫过, 但感情却起过一些波澜。 闻一多到美国学的是美术。1924年9月,他转学到纽约艺术学院, 但这时他对戏剧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6、 热衷于参加中国留学生的戏剧活动。 他同熊佛西、余上沅等一批新朋友排演英文古装剧杨贵妃,后来又曾专程赴波士顿协助梁实秋、谢冰心、顾毓琇等好友排演琵琶记。1924年10月,闻一多在给梁实秋的信的最后抄了一首他创作的英文诗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他还在附言中写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梁实秋后来在谈闻一多中谈到这首诗时说:“本事已不可考,想来是在演戏中有什么邂逅,他为人热情如火, 但在男女私情方面总是战战兢兢的, 在萌芽时就毅然掐死它, 所以这首诗里有那么多的凄怆。 ”1925年夏,闻一多提前两年回国,先后在国立艺专、国立政治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任教。1930年8月,应青岛大学校长、好友杨

7、振声的邀请, 闻一多和梁实秋一起去青岛大学任教。 梁任外文系主任, 闻任中文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 中文系有位女讲师方令孺,教昭明文选,又好写诗,常向闻一多请教。 闻一多对她印象很好。 当时他们在青岛过得很潇洒。 首先由杨振声提议,每周末聚饮, 参加者有闻一多、 梁实秋、赵太侔等七位男士。 后闻一多提议方令孺加入, 凑成酒中八仙之数。1931年1月,上海诗刊发表了闻一多的长诗奇迹,徐志摩看了非常兴奋,说闻一多是“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他写信给梁实秋说, 此诗是他帮闻一多挤出来的。 原来,自从1928年死水诗集出版之后,闻一多很久没有写诗,好像悄然从诗坛引退。 徐志摩很着急,常去信催。 现在奇迹

8、出来了, 他便以为是自己的 “神通之效”。梁实秋后来在谈闻一多中说:“志摩误会了, 以为这首诗是他挤出来的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感情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 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 写出诗来仍然是那样的回肠荡气。 ”有人推测,这“一点涟漪”,大概是指闻一多与方令孺之间的关系。所谓“诗无达诂”。 奇迹一诗,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因而诗中的“奇迹“究竟指什么:是真理还是理想?是美还是爱?曾引起过种种的揣测和联想。 这是一首有48行的长诗。 作者描述自己一直在“等着,不管等到多少轮回以后”终于,“奇迹”出现了!“我听见阊阖的户枢砉然一响

9、, 传来一 甩 衣 裙 的 窸 窣 , 那 便 是 奇迹半启的金扉中, 一个戴着圆光的你!”这是否就是梁实秋所说的感情上的涟漪呢? 读者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闻一多和方令孺的来往,引起了一些流言, 闻一多也觉察到了。1932年春,他把妻子和孩子接来青岛,流言不辟自灭。1925年闻一多回国到北平国立艺专任教后,1926年1月即把妻子和女儿立瑛接来北平, 从此开始过上了小家庭生活。 高孝贞当四 海沉钩402009年第1期上了小家庭主妇,虽然比较累,心情却舒畅多了。高孝贞是独生女, 她的父亲思想开明,不让女儿缠小脚,让她和男孩一块玩和读书, 因此她习惯于自由, 活泼开放。 嫁到闻家后,受到大家庭的诸多

10、礼教约束,不太适应。 现在来到北平,有了自己的小家庭,自己做主,心中自然高兴,对丈夫的照顾也热情主动。家务之余和丈夫一起读读唐诗,逗逗女儿,生活自有一番乐趣。 夫妻恩爱亲密, 进入了婚后恋爱的佳境。1926年7月,因时局变化,人事纠纷等关系,闻一多离开艺专,携家眷离开北平回到浠水。 此后他在上海、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和妻子时聚时分,一直到1932年8月回到清华,才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在此前后,长女立瑛夭折,又生下了三个儿子(立鹤、立雕、立鹏)和两个女儿(闻名、闻惠羽)。 闻一多当时的薪水不菲,住房宽敞,环境幽美, 他决心好好教书和研究学问。 每周六晚上常带上全家去礼堂看电影, 春秋假日全

11、家去逛颐和园,或游北海、故宫和动物园, 家庭中充满了幸福温馨的气氛。但是, 这样的日子只过了五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日寇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 闻一多的家庭, 像千百万中国人的家庭一样,也被迫颠沛流离。这年6月间,北平辅仁大学聘请闻家驷任教, 他即回武昌接家眷来平, 高孝贞携两个大儿子随家驷回湖北探望久别的母亲,闻一多则带着三个小儿女留在北平。7月7日卢沟桥炮声一响,把他们一家分隔两地,高孝贞很着急,一封接一封的加急电报, 催丈夫不惜一切,即刻带孩子们回武汉。闻一多在北平也焦急万分: 走还是不走?要走,平汉路已不通,只能辗转走别的路线,兵慌马乱,路途艰难,令人害怕;如果不走,一旦北平沦

12、于日寇之手, 后果不堪设想。 在举棋不定, 心乱如麻的时候,他拿起笔来,于7月15、16、17日接连给妻子写信, 倾吐在危难时刻对妻子的思念和挚爱:“这时他们都出去了,我一个人在屋里,静极了,我在想你,我亲爱的妻。 我不晓得我是这样无用的人, 你一去了,我就如同落了魂一样。 我什么也不能做。 前回我骂一个学生为恋爱问题读书不努力, 今天才知道我自己也一样。 这几天忧国忧家,然而心里最不快的,是你不在我身边。 亲爱的,我不怕死,只要我俩死在一起。 ”信发出后不久, 闻一多便毅然带着三个孩子和保姆赵妈,经津浦路匆匆回到武昌。此时,清华和北大、南开都迁至长沙, 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临大)。 闻一多

13、接到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信后, 决定推迟按规定应享受的一年休假,到长沙任教。 临大开学仅两个多月,战局急剧恶化,三校又奉命远迁昆明, 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 闻一多利用寒假从长沙返回浠水老家安排有关事宜。 途经武昌时,老友顾毓琇来访。 顾时任教育部次长,邀请闻参加正在组建的战时教育问题研究委员会工作。 闻一多认为这是做官,不符合自己的兴趣,断然谢绝了。 回到浠水说起这件事,高孝贞非常生气。 她希望丈夫能接受这项工作,可以在汉口留下来,和她一起照顾家庭。 她担心万一日本鬼子打来,要逃难,她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怎么办?所以她反复恳求丈夫留下来, 但闻一多横下一条心, 就是不答应。 她越想越生气,

14、闷着头流眼泪,饭也不吃,话也不说, 甚至闻一多启程回长沙那天夜里,都不起床与丈夫告别。丈夫走后,一个月也不给他写信。妻子气成这样, 闻一多心中也很难过。 途经武汉时,他匆匆写了封便函,请妻子原谅。 后来又多次写信回来, 叮嘱妻子和孩子们各种注意事项。 但是高孝贞就是不回信, 自己不写, 也不叫孩子写。 这可是对闻一多最严厉最残酷的惩罚。 他本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如今战乱时期,不知家中会发生什么情况, 心里更是牵挂着急。 他又是信,又是明信片,责备孝贞和孩子们不写信来:“何以此次狠心至此!”1938年2月15日, 闻一多又写了封长信向妻子解释, 说:“这里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学校的教职员,不下数百

15、人,谁不抛开妻子跟着学校跑?你或者怪了我没有就汉口的事,但是我一生不愿做官,也实在不是做官的人, 你不应该勉强一个人做他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 我不知道这封信写给你,有用没有。 如果你真是不能回心转意,我又有什么办法?儿女们又小,他们不懂, 我有苦向谁说去?” 最后说, 自己就要随学校到昆明,“如果你马上就发信到昆明, 那样我一到昆明,就可以看到你的信。 不然,你就当我已经死了,以后也永远不必写信来。 ”四 海 钩 沉412009年第1期高孝贞本来是心疼丈夫的,以前只是怄气。 现在丈夫来信,把道理讲清楚了,而且把话说到“当我已经死了”的程度,她心软了,马上写信。 自己写, 也让孩子们写,寄到昆明

16、。 闻一多和联大师生二百多人,1938年2月20日离开长沙,经湘黔滇三省,行程3342里,其中步行2600多里, 于4月28日抵达昆明。 当天闻一多就看到妻子和孩子的信,欢喜得不得了,马上回信报告步行的经过, 还说:“我的身体实在不坏, 经过了这次锻炼以后,自然更好了。 现在是满面红光,能吃能睡,走起路来,健步如飞。 ”写这些,为的是让妻子放心。因校舍不够,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暂驻滇南蒙自。5月4日,闻一多到蒙自,又接到妻子的四封信。5月5日立即回信,说:“到此,果有你们的信四封之多, 三千余里之辛苦,得此犒赏,于愿足矣!你说以后每星期写一信来, 更使我喜出望外。 希望你不失信,如果你每星期真有一封信来, 我发誓也每星期回你一封。 ”至此,夫妻关系中一段不愉快的小插曲结束, 和好如初。 虽然一在滇南蒙自,一在鄂东浠水,远隔万水千山,但两颗心贴得更紧了。日军占领上海、南京后,继续西犯,进攻武汉,气势汹汹。 浠水在武汉之东200多里,是进攻武汉必经之路。 孝贞和孩子们怎么办?闻一多非常着急。 逃还是不逃? 不逃, 日军野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