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35299732 上传时间:2018-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研究的最新进展述评摘要:本文旨在评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内涵出发归纳学者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弊端的分析,接着转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路径与对策的阐述,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以及 发展战略转型等。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本文发现目前的研究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支 撑,学术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体制和发展战略方面认识及“处方”上尚存在尖锐 的分歧,因此未来的研究亟须寻求新的理论支持,并对相关分歧展开更深入的辩论。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调

2、整,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转 型随着“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挑战的日益艰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迫 切性的认识也与日俱增。2010 年召开前夕人民日报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视为中国 继改革开放前 30 年社会制度转型、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体制转轨两次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 的重大抉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抉择。这无疑反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重要性, 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研究进行总体梳理与评述。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首先,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学者们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同“经济增长”的差异, “经济增长”强调的是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质与量

3、的统一,不仅要求有数量增 加,更注重要求有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张蕴萍,2009) ,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等(齐建国,2010) 。其次, “经济发展方式”比 “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丰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是指一国或地区 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手段和模式(何雄浪等,2008) 。最 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更深刻和丰富, “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 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蒋志华等,

4、2010)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替代,而是针对经济增长在新时期出现的突出新问题,在 视野和内容上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继承和拓展(唐龙,2009) 。从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是围绕“经济发展”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内涵 就传统发展方式的特征及面临的困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与对策等分别进行探讨 和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对“经济发展”中所主要包含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 整”两方面进行剖析,其中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 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从 微观看包括企业组

5、织结构、产品结构等等。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 级化,使其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 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 (逄锦聚,2010) 。还有些学者则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等“经济 发展”所包含的其他方面的讨论。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或必要性虽然学者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症结”的剖析和强调上存在分歧,然而在“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问题上,他们却基本上持一致观点,即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 继,不可持续(左大培,2010;邋遢道人,2010) 。 “加快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在于 消除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那些不可持续和不稳定的因素,把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变到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定、持续、全面、协调地发展(方福前,2007) 。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存在的弊端或不可持续的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围绕着 “经济发展方式”所包含的内涵展开的,可以将这些问题大体分成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这 两大部分:(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从根本上源于经济增长方式 的缺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高投入、 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效率”等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基础之

7、上(钱淑萍, 2008) 。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一方面各种资源能源因素对 经济增长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污染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恶化(张泰,2008) 。早在 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 会就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然而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 改变,而且又积累了较多值得高度重视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不仅不能单 独依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而且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需要拓展到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框架下去寻找对策(周叔莲,2008) 。于是学术界转而将注意力集中

8、于各种经 济结构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二)经济结构关于经济结构问题,学者们刚开始大多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三个转变”相对应的三个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展开论 述,现在有些学者则把这种讨论扩大到了其他经济结构问题。1.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即国民经济的总需求结构,涉及内需结构和内外需结构。内需 结构指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关系,内外需结构指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的关系,消费、投 资、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很大程度上表 现在需求结构失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我 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

9、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 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 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 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申 广斯,2009) 。2.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分布与 相互关系,它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产业结构不断演进,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农业 基础薄弱,工业的科技水平不高,经济增长高

10、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扩张,服务业 发展滞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朱光华,2008)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加大了资源环境的 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影响经济的稳定性。3.要素投入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是指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 技进步等多种投入要素之间的比例结构,也反映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我国要素投入结 构问题表现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低成本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王一鸣,2008)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 势和大量物质消耗投入推动的,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这不 仅带来环境问

11、题,更重要的是使产业沦为全球分工的低端,制约着居民收入增加和内需扩 大(迎春,2010) 。4.国内外结构。即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又被独立出来称为对外经济发展 方式。贾根良(2010)指出,我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是以单向引进和数量扩张为特征、以资源高消耗为手段、以环境遭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对外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于产业低端的依附地位,而且也使我国 遭受到美元霸权的残酷掠夺, “大进大出”不仅没有解决沿海与内地的矛盾,反而导致了资 金、资源和劳动力被虹吸到沿海的出口导向型部门,造就了畸形的外向与内需相分割的 “二元经济” ,成为内需长

12、期无法启动、民族企业的投资机会被外资所挤占并引发严重经济 泡沫的主要原因。这种战略不仅没有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反而却造成了重 工业的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技术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并成为高等教育没有出 路、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 “三农问题”成为死结和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根源。5.城乡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城乡经济社会二元 结构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尤其是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间引发和 潜伏着诸多社会问题,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姜作培等,2008) 。6.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状态。改革

13、开放以来, 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不小成绩,但区域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地区差距有所扩大、 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等(谷亚光,2010) 。7.收入分配结构。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收 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劳动就业、社会保 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较多,这些与经济发展要以人为本的最终目的是相悖的 (谷亚光,2010) 。(三)其他范畴何雄浪(2008)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相应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表现在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 住房

14、贵、上学贵、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任仲平(2010)强调,传统的 经济发展之路是一条人的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单纯注重 GDP 数量的增加而轻视增长成果的共享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和对策根据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因素的分析,学者们纷纷从相应角度提出“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的路径和对策。综合已有文献,我们发现这些路径或对策大体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从第二部分我们所综述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出发相应提出如何转变的对策, 这主要涉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结构优化和升级) ;第二类则深入到传统经 济发展方式背后的制度

15、与机制问题,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改革和保障;第三 类则更进一步从发展战略、发展理念的视角阐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和建议。具 体说明如下:(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要求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改变建立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低层次发展方式,使其过渡到建立在集约式经 济增长方式基础之上的高层次发展方式,关键是在核心技术链和核心产业链的互促过程中 实现两者的突破,通过相应的产业链动态演进模式培育实现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进而提升 经济增长效益和质量(唐浩,2008;韩江波,2009) 。另外,可以以绿色创新为手段,以资 源环

16、境绩效、结构调整和发挥协同效应为重点目标,构建综合发展框架,整合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等相关发展理念,发挥多种手段的组合效益,创造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王毅,2010) 。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学者们则分别提出优化和升级之道。1.需求结构方面。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 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关键在于启动和扩大内需,立足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首先应努力增加消费需求,扩大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长期任务。一是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调高劳动者报酬占 GDP 的比重,大幅增加居民的收 入,不断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张旭,2010) ;二是进一步减轻税负, 藏富于民(刘富华,2009) ;三是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 重过高的状况,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杨灿明,2010) ; 四是*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为扩大消费提供 基础保障(丁平,2009) ;五是扩大公共消费规模,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