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14017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75 大小:88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复旦 韦森)(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西方世界近代兴起和晚清帝国相对 停滞的制度经济学反思 制度经济学研究(生)课程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2005年9 月12月“This day I call heaven and earth as witness against you that I have set before you life and death, blessings and curses. Now choose life” 圣经 申命记,第35 章第19 节本课程的初步授课计划: 第一讲:绪论 第二讲:从哈耶克的“ 自发 扩展扩展秩序” 理论看“ 斯密 动力” 与“ 布罗代尔钟罩” 第三讲:近

2、代西方世界兴起的社会机制:斯密动力的形成 第四讲:晚清中华帝国的停滞与衰退:难以逃脱的布罗代 尔钟罩 第五讲:余论:历史向未来中国的发展道路昭示了什么?第一批阅读参考书目: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中国社科出版社(2000 )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 )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1994 )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王国斌:转变中的中国,江苏人民(1998) 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上海远东(2005 ) 彭慕兰:大分流,江苏人民(2003 ) (狄)索托,资本的秘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 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

3、上海三联(2001 ) 韦森:文化与制序,上海人民(2003 )第7 章。 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世纪文景(2005 )第一讲:绪论: “斯密动力”与“布罗代尔钟罩”“ 不要以为那些给出估计数字的人最有资 格解释它们(即使这些数字是出自他们自 己);也不应该由于它们是数字就相信数 字是明确无误的。对那些久远的时期来 说,它们通常不是计量出来的,而只是些 臆断(figments )。结果,这些数字屡屡 变动。更糟糕的是,这些数字常常非常明 显地互相矛盾。在此情况下,经济史学家 长存疑问责无旁贷。” David S. Landes (1995. p. 661)这一讲将讲以下两个问题: 1.1:问题的

4、提出:东西方近代经济绩效差异的历史史实 1.2: 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经济发展水平高 低之谜 1.3:十九世纪之后的欧洲与中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 起 和中华帝国的停滞和衰退 1.4: 初步的理论猜测:西方世界和中华帝国在近现代历史 中的不同动态演化路径 1.5: 问题及困惑参考文献: 韦森:“文化精神、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 华民:“ 马尔萨斯制约与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张宇燕:“ 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 文贯中:“ 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 李伯重:“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龙登高:“ 中西经济史比较的新探索” 加一些英文文献(我

5、会在个人主页中“ 教学课件” 上陆续贴 出)1.1,问题的提出:东西方近代史上经济 绩效差异的史实自1978 年以来,中国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多个 世纪经济社会改革的历史过程。这场以引入和培育 市场机制为主要导向的经济改革,不仅已经引致了 中国大陆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巨大的变迁,从而 把计划经济时代压抑和扭曲了经济解放了出来, 引 发了连续20 多年的高速增长,并且也把我们这个有 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一步步带到了21 世 纪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面前。中国27 年的改革的历 程,已经谱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但历史也反过来 向正在走向21 世纪的未来中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新 问题和新的挑战。中国已

6、经延续了20 多年的高速增 长能否维系?当今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和潜存的社 会收入极度不公平(且有继续拉大的趋势)、地区 差异不断扩大,政府官员腐败渎职现象大面积发生 等等问题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初成的中国正在走向 何方?这些问题,不仅不断敦促我们从理论和 现实两个方面审视我们的社会经济政治体制 当下格局,也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我们一些现 存的、甚至难以理解和难以摆脱的社会安排 和运作方式是如何衍生、延存并且维系下来 的历史轨迹。这就促使经济学界何其他社会 科学界有责任去回顾和反思我们的国家和我 们的民族所走过的历史,去转身了解并认识 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近代历史发展轨迹。于 是,在制度变迁的历史反思中思

7、考经济理论 和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就自然成了中国经 济学界的一种当下要求了。站在21 世纪中华民族与人类其他民族、社会和国家的互 动发展的起点上,回首返观近现代东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 演化轨迹,人们现在一般相信,近代以来西方世界(主要 是西欧和北美)的兴起,从晚清帝国中后期之后并一直到 改革开放时期一段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停滞 和落后,已成了一种人所共知且无可置否的历史史实。然 而,现在看来,围绕着这些“ 历史史实” 的一般“ 信念” 和直观 “ 印象” ,还依然存在着一些巨大的谜团。即使我们承认 也无法否认 一些历史史实,即到20 世纪初,与西方的 工业革命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比,有

8、着数千年文明历史 的东方古国中华帝国在晚清内忧和外患的深重苦难中确实 衰落了(这一事实不但构成了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和 毛泽东等革命家所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构成了现 代和当代中国在历史波折中蜿蜒而行和发展的序幕,也是 自1978 年以来所正在进行的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一个不甚 久远的历史背景),但到现在,似乎仍然存在以下一些值 得重新探究和思考问题: 在19世纪初以前,与西欧各国相比,晚清帝国的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到底如何? 西方世界到底是何时开始兴起的?其兴起的原因和动 力机制又是什么? 把西方世界近现代以来的经济起飞和兴起放入对比参 照系中,如果说晚清帝国经过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衰退

9、而最后殒落了,那么其原因到底是什么? 很显然,这是密切关联着的三个重大历史问题。在相互比 较的视角认真研究和考察这三个问题,不仅对制度经济学 的发展有着一些潜在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理解当下中国社 会的运作,对确当把握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也 显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并且很显然,在这三个相互关 联着的问题中,不首先弄清第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由苏 联计划经济意识形态长期浸染了的汉文化思维的东方语言 世界里,就无法理解第三个问题,同样也不可能对第二个 问题有真正清晰和切近的理论认识。史学界一般认为,15 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总体 领先于西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优势尤为明显;直到 16 、17 世纪

10、,中国社会经济的各项基本指标,比如人 口增长率、人均GDP 和生活水平、工业化程度、市场 规模和运作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也决不逊色于 西欧,在一些重要领域甚至比西欧表现得更为出色。在 16 、17 世纪,中国人均GDP 、生活水平、工业化指数 和人口增长率基本与欧洲国家处于同等水平(这一点史 学界有争议)。关于人均GDP ,来自麦迪逊的数据已 经证明双方水平相当。就平均生活水平而言,彭慕兰的 研究也证明, 在16 、17 世纪,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与当 时欧洲最领先的地区相当。西欧近代现的兴起是个谜, 中华帝国自清代以来的“ 衰落” 更是个“ 谜” 。这两个“ 谜” 叠加在一起,更令经济学

11、界、经济史学界和社会学界 “扑朔迷离” 。清代前中期中国的人口总量和年均增长率 人口估计(万人) 年均增长率() 1661 10707.4 恢复时期: 1661-1724 3.36 1724 13226.2 增长时期: 1724-1851 9.46 1757 19289.8 18世纪上叶:1724-1757 11.50 1812 36607.0 18世纪中叶:1757-1812 11.72 1851 43702.2 19世纪上叶:1812-1851 4.55 资料来源:吴承明,2001,页244-245。1.2、十九世纪之前的欧洲与中国:相对 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谜长期以 来,人们大致认为,15

12、 世纪以后,东西方社会 在进 入人 类社会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差异。因而 人们也一般相信,在19 世纪以前,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 时,中华帝国就相对停滞了。譬如,早在1766 年,亚 当 斯密(Adam Smith, 1930, p. 73 )就发现中国的经济 停滞于静滞状态了:“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即 是说 ,是一个土地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且最勤 勉 的国 家。 然而,它似乎长久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了。 也 许在 马可波罗的时代以前,中国的财富就已经达到该国 的法律和制度所允许的发展程度” 。另外,据史料记载, 在1793 年,当英国特使马嘎尔尼(George Macar

13、tney ) 访问中国后,曾把中国比喻为“ 一艘摇摇晃晃的、老旧的 头等战舰” 。自此以后,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Friedirich Hegel )等西方学界的主流一直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停滞的 “ 木乃伊式的国家” ,而明清(特别是清代)则最能体现这 种停滞的时代。在世界近代历史上,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而有 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中华帝国却相对停滞 了,这一点也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认识到。 譬如,早在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 宣言中就指出,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 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欧洲的资产阶级已经 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了:“ 它迫使它们自自己那里推行所

14、谓的文明制 度,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 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 正像它使乡村 服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 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 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这种世界近现代历史上在西方世界兴起的同时而发生 的中 华帝 国的停滞甚至衰落,直到近几年,仍为许多学者 所相 信。 譬如,在其甚有影响的国富国穷一书中,兰 德斯(David Landes, 1998, p. 60-79 )在列举了“ 工业革 命” 前的欧洲中世纪的许多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的事实后 曾指出:“ 这些事例说明,在地理大发现(15 世纪始)和 大对抗之前,其他社会已经落后于欧

15、洲” 。为什么会是这 样? 兰德 斯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接着他分析了 伊斯 兰文 明和中华文明。首先他发现曾经在科学技术上是 欧洲 的先 生的伊斯兰,科学曾被宗教狂热分子贬为异端邪 说, 从而 长期限于宗教精神服从的压力之下。至于为什么 在 一度 领先人类其他文明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停 滞 不前了,这个所谓的“ 李约瑟之谜” 的原因是什么,兰德 斯和其他汉学家发现,其原因是缺乏自由市场和产权制 度 ,中 国人的社会价值观和极权主义政府超强控制社会所 带来的必然结果。然而,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史学界不断有学者 对这种长期以来存在的信念表示怀疑。譬如,法 国史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 )在中国社 会史就给出了一幅完全不同的历史图景。谢和 耐(Gernet, 1990, p. 420-424 )认为,在康乾盛 世,大清帝国是世界上财富增加和人口增长最快 的国家 :“ 中国在18 世纪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 代,这应归功于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 的发展高潮。他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 巨而身居世界诸民族的首位” 。谢和耐(Gernet, 1990, p. 420-421 )还同时指出:“ 与之形成鲜明 对照的是,同时代的欧洲地区的农业可能显得特 别落后。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