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212889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点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巨野实验中学 段鹏 一、本课地位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 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 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 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 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分析判

2、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 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 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 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2(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 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三、重点难点重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难点:(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四、教学构思(一)设计理念(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 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 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

4、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 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吉祥物、赵本山小品、上海世博会的场 馆、古今中国 24孝的设计、展示为材料,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特点。(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 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二)教法学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3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材料,思考福娃为什么能够从众多的作品中脱颖 而出、成为北京

5、奥运会的吉祥物呢?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原因在于进行了创新 教师:福娃的设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思路、设计理念、设计应用、设计数量, 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 的文化创新的途径。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6-8 人为一个大组,前后桌为一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中心发言人,集中展示探究 成果,其他成员补充。 (2)一至五组分别探究情境一至情境五 3、展示成果,生成知识 (1)一组中心发言人发表意见,本组其他成员先进行补充,其他组再进行补充。 教师总结:赵本山的小品的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富有创意,让人乐在现实

6、生活中。 所以他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表明文化创新要成功,必须立足于社会实 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4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践。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 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 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 其他途径可走了呢? (2)二组中心发言人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发言,学生补充,畅所欲言。

7、(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中国馆在外形和技术上都进行了创新,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教 师板书:二、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分析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 造传统文化得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 (古今) 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 分析: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 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文化创新,表现在为 传统文化注入

8、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我们同时还应该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即“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让我们坚信: 科技引领潮流,创新决定未来! (3)三组中心发言人展示探讨结果5 学生发言,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世博会场馆的建设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新过 程中应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师板书):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中外) 分析如下: (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 文化的过

9、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 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 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 则。因为永葆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过渡:大家知道古今中国二十四孝吗?作为中学生,我们每一个人

10、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 下面有请第四组同学继续展示探究成果。 (4)四组中心发言人展示探讨结果 学生发言,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 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把握两对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设问: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 义。6 (5)五组中心发言人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发言,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清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语与汉语的交流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新的一个

11、根本途径、 两个基本途径,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关注。 教师设置疑问: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 辉煌呢? 学生结合书本探究、发表意见。 学生回答: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 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拓展深化,继续体验 学生前后桌进行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总结:中国大片成功的打入国际市场和功夫熊猫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充分说明: 文化发展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进行创新。 5、自我检测,自我评价 (1)选择题找两位同学

12、到黑板上去展示 (2)非选择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和探讨,感受高考。 先由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升华,主要归纳方法和技巧。学生整理落实,教师巡视。 (6)回顾所学,课堂小结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构建本框 的知识框架。(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图,然后教师总结) 7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7)布置作业,继续巩固 完成学案(四)体验导行 六、教学反

13、思 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以一种材料的不同层面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 究材料、讲授新课,这样既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又 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本堂课无论在内容探究上,还是在习题演练中,都做到了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情感 教育,注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也不容易。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在理解新 课标的基础上彻底把握课本内容,又要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收 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让人遗憾的是,上课的课室没有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这样不能 播放动画视频,课堂显得有些枯燥。 文 化 创 新 的

14、 途 径8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点评 刘冬芳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吉祥物、赵本山小品、上 海世博会的场馆、古今中国 24孝的设计、展示为材料,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与时俱 进的特点。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 向和特点。 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 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充分调动和发 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 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

15、发同学们的创造 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 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 的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是优质的。知识传播准确无误,观点全面;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 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扩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巩固与提升,是一堂不存在科学性 问题的高效率的课。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和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的“五位一体”;学生的知识参与、思维参与、 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的积极充分,是教师的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 动的课。 本堂课是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也是师生互动 交流,促进双方完整生命成长的课。由于受教室设备和条件的限制,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合 理使用音像资源和信息技术,多少有些单调。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