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35207172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F3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1范围 11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原则、不同阶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程序。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各类建设 工程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及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 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2定义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21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 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2 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 23 地质灾害危险区;是指明显可能发生地质

2、灾害且将可能造 成较多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地区。 24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 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 3总则 31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第 394号)和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 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135 号)的精神,规范全国建设工程和规 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特制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 求 。 32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市总体规 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必须对规划区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33 地质灾害危

3、险性评估,必须对建设工程遭受地质灾害的可 能性和该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做出评价,提出 具体的预防治理措施。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 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 、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3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阐明工程建设区和规 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 分析论证工程建设区和规划区各种地 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提出防治地 质灾害措施与建议,并作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结论。 3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的遥 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

4、气 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 探与取样测试。 37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应按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的有关规定组织专家审查、备案后,方可提交立项、用地审批使用。 38 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替代建设工程和 规划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或有关的评价工作。 4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见下面的框图: 工 作 程 序 框 图 接受评估委托建设和规划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 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 建设和规划项目工程分析 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 编制评估工作大纲 地质灾害调查 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取 现状评估 预测评估 综合评估 防治措施 结论与建

5、议 提交报告或说明书 5评估范围与级别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不能局限于建设用地和规划用 地面积内,应视建设和规划项目的特点、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种 类予以确定。 52 若危险性仅限于用地面积内,则按用地范围进行评估。 53 崩塌、滑坡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泥石流必须 以完整的沟道流域面积为评估范围;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的评估范围 应与初步推测的可能范围一致;地裂缝应与初步推测可能延展、影响 范围一致。 54 建设工程和规划区位于强震区,工程场地内分布有可能产 生明显位错或构造性地裂的全新活动断裂或发震断裂, 评估范围应尽 可能把邻近地区活动断裂的一些特殊构造部位 (不同方向

6、的活动断裂 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的拐弯段、强烈活动部位、端点及断面上不平 滑处等)包括其中。 55 重要的线路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范围一般应以相对线路两 侧扩展 5001000m为限。 56 在已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进行工 程建设,建设工程处于已划定为危险性大中等的区段,还应按建设 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与工程特点进行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57 区域性工程项目的评估范围,应根据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及 工程类型确定。 58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进行,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 度与建设项目重要性划分为三级。见表 5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表 51 复杂程度 评估分级 项目重要

7、性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一级 一级 较重要建设项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般建设项目 二级 三级 三级 5.8.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见表 5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表 5 2 复 杂 中 等 简 单 1.地质灾害发育强烈 1.地质灾害发育中等 1.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 2.地形与地貌类型复杂 2.地形较简单, 地貌类型单一 2.地形简单,地貌类型单一 3.地质构造复杂, 岩性岩相变 化大,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 不良 3.地质构造较复杂, 岩性岩相 不稳定,岩土体工程地质性 质较差 3.地质、 构造简单, 岩性单一, 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 4.工程地质、 水文

8、地质条件不 良 4.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较 差 4.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良 好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活动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活动较强烈 5.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 活动一般 注:每类 5项条件中,有一条符合复杂条件者即划为复杂类型。 5.8.2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见表 5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 53 项目类型 项目类别 重要建设项目 开发区建设、城镇新区建设、放射性设施、军事设施、 核电、二级(含)以上公路、铁路、机场,大型水利工程、 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 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较重要建设项目 新建村庄、三级(含

9、)以下公路,中型水利工程、电力 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 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 一般建设项目 小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港口码头、矿山、集中供水 水源地、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垃圾处理场、水处理厂等。59 在充分收集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编制评估工作大纲,明 确任务,确定评估范围与级别,设计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及重点,工作 部署与工作量,提出质量监控措施和成果等。 6技术要求 61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 一、 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逐一进行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和规划区范围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 本身

10、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预测评 估; 三、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 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有效防 治地质灾害的措施与建议。 62 二级评估应有足够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一、 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危害程度逐 一进行初步现状评估; 二、对建设场地范围和规划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 本身可能遭受的各类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别进行初步预 测评估; 三、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评估其建设场地和规划区地质灾 害危险性程度,

11、分区段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 种类和危害程度,对建设场地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可行的防治地 质灾害措施与建议。 6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一级评估要 求的内容,作出概略评估。 7地质灾害调查与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71 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应是评估区内不同类型灾种的易发区 段。 7.1.1 在相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存在适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 型,岩体破碎、土体松散、构造发育,工程设计挖方切坡路堑工段, 将是崩塌、滑坡的易发区段,应为调查的重点。 7.1.2 经初步分析判断,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条件的冲沟,应 为调查的重点。 7.1.3 依据区域岩溶发育程度、松散

12、盖层厚度、地下水动力条件 及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断、圈定可能诱发岩溶塌陷的范围,应做为 调查的重点。 7.1.4 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圈出各类特殊性岩土分布范围,可 做为调查的重点。 7.1.5 对线状及区域性的工程项目,必须将地质灾害的易发区段 和危险区段及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点作为调查的重点。 72 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与要求 7.2.1崩塌调查 一、崩塌区的地形地貌及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 和崩落方向。 二、崩塌区岩体的岩性特征、风化程度和水的活动情况。 三、崩塌区的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 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及编绘崩塌区的地质构造 图。 四

13、、气象(重点是大气降水) 、水文和地震情况。 五、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 爆破、温差变化、水的活动等。 六、当地防治崩塌的经验。 7.2.2滑坡调查 一、搜集当地滑坡史、易滑地层分布、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图和 地质构造图等资料,并调查分析山体地质构造。 二、调查微地貌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圈定滑坡周界、滑坡壁、滑 坡平台、滑坡舌、滑坡裂缝、滑坡鼓丘等要素;并查明滑动带部位、 滑痕指向、倾角,滑带的组成和岩土状态,裂缝的位置、方向、深度、 宽度、产生时间、切割关系和力学属性;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滑坡 的主滑段、抗滑段及其变化,分析滑动面的层数、深度和埋藏条件及 其向上、

14、下发展的可能性。 三、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的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 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 四、调查滑坡带内外建筑物、树木等的变形、位移及其破坏的时 间和过程。 五、对滑坡的重点部位宜摄影或录像。 六、调查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 7.2.3 泥石流调查 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 的地段。并应调查下列内容: 一、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 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 成,分布和储量。 三、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

15、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 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四、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 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 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五、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 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六、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 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 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 堆积量。 七、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 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

16、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 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 八、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 类活动情况。 九、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 7.2.4 地面塌陷调查 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 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 岩溶塌陷: 一、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条件。 二、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土层厚度与 下伏基岩岩溶特征。 三、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 四、划分出变形类型及土洞发育程度区段。 五、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 岩溶塌陷的区段。 采空塌陷: 一、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