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20444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景观设计的自然辩证法 摘要: 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遵循景观设计其 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够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 高景观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景观设计 自然辩证法 可持续发展 自然辨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 法的科学, 其目的就是促进自然、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 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景观设计是人类追求美 的过程,合理的景观设计能够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景观设计的理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 完善,

2、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美丽。 万事万物都有联系,景观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于景观设计。景 观设计在强调人类意念、追求美的同时,要趋向于自然,趋向于原初的状态。 首先,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 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 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 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其次,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 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

3、倡导者赫胥黎 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 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 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 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 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设计的General Mills 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 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

4、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 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 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第三,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 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 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 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青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第四,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 丰富的

5、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 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 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 缘效应结合在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 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 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 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 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

6、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 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 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最后,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 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 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 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

7、物多样 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 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 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 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 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事物是矛盾的整体,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 利的一面。任何景观设计都不可

8、能达到自然的状态,任何景观设计都是将人类的意念强加于其 中,从而改变原初生态系统平衡的行为。合理的景观设计会给人类带来和谐的美感,趋近于自 然的美感。 首先,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 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 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 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 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 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

9、。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 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其次,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 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 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 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 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 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10、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 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也才能 够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 首先,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 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 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 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1、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 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 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 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 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其次,随着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迅猛发展,他们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各个研究领域中, 尤其是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的学科。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学科, 分析各种景观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演变规律、空间镶嵌关系及其对不同景观格 局

12、的模拟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核心,而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分析和空间模拟上的强大功 能,为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基础。 第三,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对生态系统、区域乃至全球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景 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要借助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原有景观要素的 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使景观整体功能最优,达到人的经济 活动与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辨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辨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 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使 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没有自然辩证法的景观不会和谐,不会没自然的美。 1关士续,申仲英等.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vol.12(6):23- 30 3王军,傅伪杰.陈利项.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J.资源科学,1999,vol.21(2):71-76 4俞孔坚.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规划的途径及其有效性J.自然资源学报,1998,vol.13(1):8-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