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191518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宫记者提问技巧分析 本论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广州市新闻舆论监督与阳光政府建 设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9Q22。美国前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曾经提到“白宫记者团是任何人所能遇到的 最难缠、最尖利、最多疑的一票人马,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精英。 ” 而白宫的记 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则是白宫记者们和发言人斗志斗勇、互相博弈的最佳平 台。笔者拟结合奥巴马执政以来召开的若干场总统记者招待会实例对白宫记者 的提问技巧进行梳理,以期对我国刚刚起步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所帮助。多个问题 环环相扣白宫总统记者招待会一般时长1个小时。除去总统开篇的简短发言,通常只 有12到13个提问的机会留给记者。因

2、此,对于每个获得提问机会的记者来说, 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显得非常重要。白宫记者的提问通常都由两到三个问题组成。笔者对2009年2月9日奥巴马 就任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进行了统计。这场记者招待会一共有13名记者得到了 提问的机会,其中只有3名记者的提问是由一个问题组成,10名记者的提问都是 两个以上问题构成。在这10名记者当中,有5名记者的提问包含了3个小问题,2名 记者的提问由4个以上的小问题组成。我们试看一例:2009年2月9日,在奥巴马召开的任职后首次记者招待会上, 路透社记者 Caren Bohan 获得了提问的机会。他问到:“ 我的问题是关于美国的 对外政策。您的美伊战

3、略是什么?您将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该战略?伊朗选举会 否影响您的计划?对您来说,是否有任何迹象表明伊朗有兴趣与美国进行对话? ”记者围绕着奥巴马的美伊战略设置了4个小问题,且每个小问题之间都存在 着逻辑关联、环环相扣,使得新闻发言人必须逐一回答后才能跳到下一个问题 上,从而确保每个问题都能够得到完整的答复。当然,提多个问题时要注意避免每个问题设置的大而繁杂,以方便发言人记忆 和回答。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白宫记者在获得提问机会后,通常向新闻发言人简单致谢表示必要的尊重 后就直接提问。他们往往省略一些礼节性和修饰性的语言,去繁就简,没有连 篇的寒暄语和冗长的背景交代,形成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提问方式。

4、 在奥巴马就职百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 Jennifer 获得第一个提问的机会。 由于时值 H1N1流感在全球传播,美国的邻国墨西哥出现了多起 H1N1流感病例, 记者就此把相关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抛给了奥巴马:“伴随着 H1N1流感越来越严 重的趋势,你认为是时候关闭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了吗?或者在什么情况下, 你会考虑与疫区隔离,而什么时候是最合适的?”我们看到记者在提问时没有大量地针对墨西哥疫情的背景陈述,而是直接 切入何时关闭与墨西哥接壤边界的问题。这种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方式,既 节约了时间,使发言人在回答时更加有针对性,也进一步提升了记者招待会的 新闻价值。公众视角 民生立场白宫记者往往

5、把自己提问的立场设定为人民和政府的对话。因此他们在设 置问题时习惯以受众为中心,用公众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引出问题。在白宫总统 记者招待会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立场的发问。2009年3月24日,在奥巴马召开的第二次黄金时间记者招待会上,记者 Kevin Chappell 就奥巴马上任后的救世措施成效发问。他的问题是:“ 最近有报 道显示由于经济下滑,美国每50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无家可归。由于收容所救助 人数已经饱和,寄宿于帐篷中的人们在这个国家急速增加。在您过去提出的刺 激经济方案中,您曾经说过:救助措施正在实施当中。那么,对于这些仍然 睡在天桥下帐篷里的家庭,尤其是孩子们,您有什么要说的吗?”

6、 记者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让奥巴马对执政以来拯救金融危机的措施成效做一个总结。但 他没有直接发问,而是借助美国无家可归的人数急速增加的例子从侧面提问,使一个经济 问题充满了人性的关怀,也提升了大家对新闻发言人如何回应的关注度。显然这个问题受 到了奥巴马的高度重视,他首先表明自己对这些孩子无家可归的状况感到心碎和难过,然 后指出自己所能做的帮助他们改善状况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保证他们的父母有一份工作,并 就此对政府的具体措施做出了详细阐述。一问一答,均彰显了双方对待民生问题的关注,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微观入手 化大为小白宫记者的提问切入点小,善于从微观角度出发,从新闻的某个细节着手,把大的新 闻题材

7、落实到细化的新闻点上,避免空泛提问。在奥巴马百日执政记者招待会上,纽约时报记者 Jeff Zeleny 给他出了道考题,令人拍 手称道。他问道:“ 过去的一百天执政时间里,最让您惊讶的是什么,最让您欣喜的是什么, 最让您感到谦卑的是什么,最让您烦恼的又是什么呢?”记者问题的实际意图是想让奥巴马对其百日执政的得失做出总结,但他巧妙地从奥巴 马个人生活的微观角度入手,把重大而枯燥的政治事件和奥巴马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颇能打动发言人的心。奥巴马在听完了记者提问之后,马上说要提笔记下。显然,他对此问 题也颇感兴趣。援引原话 以矛攻盾西方记者在提问时偏爱援引发言人曾经说过的话作例证为自己的问题进行铺垫。

8、援引 发言人的原话容易缩短提问者和回答者之间的沟通距离,同时通过从对方的原话中导出与 之相矛盾或相偏离的结论对发言人提出质疑,可以让质疑的力度更加夯实和厚重。在奥巴马 2009 年 3 月 24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名记者针对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预算开 支问到:“您上周在加利福尼亚的市政厅举行的会议上说:我竞选总统并不是为了把我们 现在的问题留给下一任总统去解决。 但是您的财政预算会使赤字在未来 10 年内达到 7 万亿。 国会预算办公室给出的数字是 9.3 万亿。今天在国会山,一些共和党人也表示您的财政预 算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一个。如此巨额的债务难道就不正是您之前所说的把问 题留给下一

9、任总统 吗?”在这一回合的交锋中,记者抓住奥巴马曾经说过的“我竞选总统并不是为了把我们现在 的问题留给下一任总统去解决”这句话,对奥巴马执政后财政赤字问题可能延续到下一任总 统提出疑问。因为引用的是发言人的原话,所以容易引起发言人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 容易激起发言人回应和进一步解释的兴趣。转嫁观点 借力发问白宫记者的提问虽然尖锐犀利,但是他们很善于“包装”自己的问题。除了援引发言人 的原话来丰富自己的提问背景之外,白宫记者还擅长将观点性的言论“转嫁”给反对党或者 其他人,从而避免直接的冲突。 2009 年 2 月 9 日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 Major Garrett 提问奥巴马:“ 总统先

10、生,副总统拜 登在周五的一场演讲中提到过,你们两人曾经在总统办公室讨论过一个话题,而且他也没 有透露具体是什么话题。其中谈到, 如果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坚定不移, 如果我们在那里备受考验后最终作出艰难的决定,那么我们还是有 30%的机会做错事。 既 然副总统谈到这个问题,你能告诉美国人民你们在谈论什么吗?如果不能,你是否能至少 确定谈话所指并不是刺激方案或者银行援助计划?如果是的话,您是否对其成功率表示同 意,30% 的失败率和 70% 的成功率?”这名记者的本意是想刺探奥巴马政府处理经济危机措施的成效。如果站在记者的私人 角度直接质疑,显得有些突兀且立不住脚跟。于是他通过援引副

11、总统拜登话语来强化对此 质疑的阐释力度,既丰富了问题的背景又体现了客观性,可谓一箭双雕。尖锐犀利 咄咄逼人“ 冲突就是新闻” 的观念在西方记者群体中深入人心,因此白宫记者并不会避讳敏感问 题,记者问题尖锐也是美国记者招待会的一贯传统。美国总统奥巴马走马上任后同样也面对了记者提出的诸如“水刑”、关塔那摩监狱、伊拉克、朝鲜、阿富汗问题和经济危机等棘手问题。在 2009 年 3 月 24 日奥巴马召开的第二次黄金时间新闻发布会上,记者 Ed Henry 直接 质问奥巴马为何处理 AIG 问题慢半拍。他问到:“ 关于 AIG 的问题,为什么你等那么久才 对 AIG 奖金门丑闻表示谴责?似乎所有的措施都

12、是来自于纽约州总检察长(而不是你)。很 多天后你才对 AIG 进行谴责,为什么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出来表态?”记者的这个问题 让向来以雄辩见长的奥巴马一时语顿并略带愠意。他不无嘲讽地回应到:“我的确是花了点 时间(才作出反应),因为我喜欢在张嘴之前把我到底要说什么搞搞清楚!”有评论称这个尖 锐问题让奥巴马情绪一度失控。打断发言 适时追问白宫记者在提出问题后,如果遇到发言人避实就虚、疏漏回答等情况而得不到自己满 意的答案时,往往会中断发言人的陈述,进一步追问。笔者对 2009 年 3 月 24 日召开的奥 巴马白宫记者招待会的记者提问进行了统计。这次记者招待会共有 13 名记者获得了提问的 机会

13、。在这 13 个提问当中,有 7 名记者在奥巴马回答的过程当中打断发言,就具体问题进 一步追问。追问的比重占到了问题总数的 53.8% 之多。有的时候,追问还不仅仅体现在某一场新闻发布会或记者招待会上。遇到特别重大或 者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时,白宫记者经常连续两、三天甚至数月不停地向发言人提问同一个 问题。2001 年 911 事件发生后,记者们就美国何时出兵塔利班这一问题每天不停地向白 宫发言人发问,以期得到满意的回复。好的提问是成功采访的一半。白宫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显示的职业精神和提问技巧, 对我国记者改进提问方式、获取鲜活新闻素材不无裨益;同时也为我国各级政府新闻发言 人应对记者提问、提升政府的公众形象提供参考素材和借鉴。参考文献: 美阿里 弗莱舍,王翔宇、王蓓译: 白宫发言人:总统、媒体和我在白宫的日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第 1 版,第 2 页。 本论文所引用的提问文本和数据统计均来自美国白宫官方网站提供的记者招待会文 字稿,http:/www.whitehouse.gov/ ,后面同上,不再赘述。 董玮:奥巴马被戳痛处反呛记者 ,现代快报,2009 年 03 月 26 日。(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