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191227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81.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森林小学 钱月娥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 117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要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 关系。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 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 来分析理解题意。 【教学重点】 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 【教学难点】 掌握用线段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 解决一个实际问

2、题,引出植树问题自主探究建立知识模型 灵活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今年10月,我们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许多城市 的市长要到我们重庆来。谁知道,市长们为什么要来呢? 2.指名回答。 3.展现市长峰会图片师指大屏幕说:他们来参加第五届亚太 城市市长峰会。 4.展示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图师指大屏幕说:这是会议的主会 场,位于重庆南坪的国际会展中心。 师:这栋楼已经竣工了,还需要在路旁植树,你们能设计植树方 法吗?请看要求。 说明:2005 年 10 月,将在重 庆召开亚太城市市长峰会,本 课结合 时事,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 教学情境,学生学 习情趣高 涨。拉

3、近了 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 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展示题目在一条长3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可以怎样植?用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 1.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回答。 3.教师把学生的想法用线段图和表格板书如下: 4.引导总结。 师:“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 生:棵数比间隔数多1。 问:有12个间隔,多少棵树?(13棵)20个间隔呢?(21棵) 植30棵树,有多少个间隔?(29个)植18棵呢?(17个) 问: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说明:

4、创设问题情境,放手 让 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 满 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 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学形式上,重 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 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 块 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 让 学生自由设 计,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 +1” ,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5.(手指线段图)师: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如果学生没发现,则引导:1个间隔,几个点?(2

5、个)2个间隔, 几个点?(3个)4个间隔呢?(5个) 问:用一个式子,怎样表示点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点数=间隔数+1 6.尝试应用。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谁敢接受考察? 课件展示题目同学们在一条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 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思考半分钟,指名说方法。 (2)课件展示结果: 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 (3)师:如果路长是200米的一边栽树,每隔8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需要多少棵树苗呢? (4)指名口答,总结评价。 说明: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模型,及 时地将线段图上 点数与间隔数

6、的关系加以总结, 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数学问题奠定基础。 另外,通过解决“100 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 5 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需 要多少棵树苗”的问题, 让学生 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 三、巩固新知 1.课件展示鹅公岩大桥夜景图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 生:鹅公岩大桥。 师:关于鹅公岩大桥两边路灯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课件展示题目鹅公岩大桥全长1400米,在桥的两边从头到尾 每隔20米,有一盏路灯(两端都有),共有多少盏路灯? (1)谁来为大家破题? (2)指名回答。 生 1 :注意是桥的“两边”。 生 2 :题目中的“两端”就是两头。 (3)师: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4)同

7、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结果。 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思路: 思路一:140020=70(个)间隔 70+1=71(盏)一边的盏 712=142(盏)两边的盏数思路二:14002=2800(米)两边的总长 280020+2=142(盏)两边的盏数 教师对两种思路均予以肯定,用课件展示第一种思路的步骤。 说明:两边都有灯的变式问题,训练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学生提 醒注意的地方,也是审题的关 键词。 2.课件展示轻轨图片师:轻轨较新线是我市新建成的交通要 道,按以下要求,较新线可以设多少个车站呢? 课件展示题目轻轨较新线,从较场口出发到新山村全长14千 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

8、个车站? (1)教师引导学生将线段图与问题联系起来。 问:我们可以把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用线段图上的什么表示? (间隔)“车站”用线段图上的什么表示?(点) (2)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3)指名用展台展示图,并由学生讲解图意。 问:两端的“点”表示哪两个“车站”?(起点站和终点站) (4)师小结:这里的两站的“距离”就是线段图上的两点之间的 “间隔”;“车站”就是线段图上的“点”,有15个点,就有15个 站。 说明:学生对于“ 鹅公岩大桥”“ 轻轨” 等事物都是喜闻乐见的,在解 决“鹅公岩大桥 的灯的数量” 和“ 轻轨的车站的设法” 两个问题 的过程中, 始终充满兴趣。教 师深入浅出地引 导学生

9、,将“ 路灯的盏数”“ 车站的个数” 与线段图上的“ 点数” 对应起来,借助线段图,生 动形象地建立数学知识 的模型。学生运用线段图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开阔了。 四、拓展提高 师:10月14日,开完市长峰会后,客人要参观我市的一些景点, 比如,重庆人民大会堂、解放碑、山峡广场、黄花园大桥、南滨路等等。 课件展示重庆风景图片8张,画面定格在南滨路 1.师:为迎接客人参观,园林工人沿南滨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 栽一棵,种了36棵树。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 (3)如果学生说到方法,则展示结果。 36-1=35(个)间隔数 356=210(米)总距离

10、 说明:这一练习,重在培养学生能根据点数和 间距来求总长 ,由 “棵数” 算“间隔数” ,即由“ 棵数-1”得到“间隔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能力。 2.师:解放碑是重庆最繁华的地带,也是带客人参观的好地方。 课件展示题目解放碑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 完。12 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1)教师线段图板书敲5下钟情况。 (2)(多媒体演示钟敲5下)每敲1下,教师指1个点。 引导:问:这里的5下钟声是线段图上的什么?(5个点)有几 个间隔?(4个)每个间隔是几秒?(2秒)12个相当于多少个点? (12个)几个间隔?(11个)也就是几个2秒?(11个2秒)(3)小组讨论10时敲

11、10下需要多少秒? 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 (4)汇报结果。 (5)指名上台,用展台展示线段图,并分析解说。 说明:练习设计突破了“ 就数学练数学”框子,教师没有大量出示一 些人为设置的单一的问题形式,而是 创设了“ 南滨路植树路段的长度” “解放碑广场的 钟声” 等问题情境,把所学的知识与有趣的情境结合在一 起,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 兴趣,更 为重要的使学生在情境中灵 活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 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课外应用 师:为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召开,还需要一些少先队员作迎 宾,谁愿意去呢?请举手。 教师统计人数。 师:有人愿意去当志愿者,请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课

12、件展示题目我们班的志愿者,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的门外 道路两边,从头到尾每隔2米站一位,我们班的志愿者可以排多远? 说明:本课小结一改“ 你学会了什么”的提问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情 感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评价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 堂, 带着 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这是课堂的延伸,让人感觉课虽结束,可意犹存。 【评析】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 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 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 特色。 1.结合时事,信息呈现方式生动而富有趣味性。教师以教材内容 为载体,将呈现形式与即将于

13、2005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亚太城市市 长峰会相联系,紧密结合本市区的景点或基础设施等情况展开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备感亲切,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2.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渗透,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探究新 知建立模型灵活运用”这样的知识建构过程中,力求参与面“广”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展示的机会。 并多次让学生一边用展台展示,一边解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出 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保证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 方法。 3.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教师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在学生已 有知识“间隔数=总长间距”和“点数=间隔数+1”的基础上,巧妙 地引导学生解决逆向思

14、考“总长=间隔数间距”的问题,针对不同的 问题,采用线段图加以分析,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在头脑里 建立数学知识模型,达到学习的高境界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4.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 一开始就结合时事,创设用线段图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棵数 与间隔数,总结出“两端都植:棵数=间隔数+1”,并从中发现棵数、 间隔数与线段图中点数、间隔数的对应关系,从而总结出“点数=间隔 数+1”。紧接着以教材为依据,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鹅公岩大桥两边 路灯的盏数、轻轨较新线车站的个数、南滨路的长度、解放碑广场的

15、钟声、志愿者队伍长度的计算等等,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 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时空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 用。植树问题 一、新授 1、导入:(引出间隔、间距)今 天张老师在来这儿的路上发现沿途风景非常美,忍不住用 相机把它记录下来。看,这是其中的一排树,你觉得这排 树种得怎样? 生:一棵棵树间距都差不多;(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 很好的词“间距” ,你们知道什么是间距吗?) 引出间隔 生:间隔差不多;(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很好的词“ 间隔” ,你们知道什么是间隔吗?) 生:很整齐;(师:你是怎么理解”整齐”的? 在这

16、排树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两棵 树之间的空,称为间隔。 (指大屏幕)这是一个间隔,这 也是一个间隔。 ) 师:那这四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呀?这 3个间隔其实是把 这段路分成了几段?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段数就是间隔数 。 2、出示例 1 1)师:今年,骆驼段的 329国道刚修完,园林工人要在 其中 100米长的绿化带上种树,每隔 5米种一棵。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 出示 100米的绿化带。 师:如果这是 100米的绿化带,你怎么种, 2)师:平时在种树的时候有两端都种,一端种一端不种 ,两端不种等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两端都种的 情况。 3)出示完整的题目 师:这道题目怎么解决呢? 3、反馈,出示各种答案: 100520(个)20121(棵) 100520(棵) 100520(个)20119(棵) 师:第一步都是 1005,那这一步算的是什么呢?我们 师根据什么算出间隔数? 生说师板书:全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