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518349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6课《庄子》二则作者作品素材语文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作品1关于庄子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我国古 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生活贫困,曾靠织履和借贷度日。除做过蒙城管理漆园 的小官外,一生隐居不仕。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又宣扬虚无主义和宿命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 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 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 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但他愤 世嫉俗、鄙视富贵利禄,揭露

2、统治者宣扬的“仁义”的虚伪,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 影响。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2关于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庄子一书,唐代以后又称华南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 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 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 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大匠运斤”“庖丁解牛”等至今为人称引。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

3、,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 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庄子的文章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3关于庄子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庄子对宇宙万 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因此也就无所谓分别和不同,世间 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基于此,庄子的政治主张就 是以不治为治,无为而治便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 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全篇大体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 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第二部分至“而曾

4、二虫之无知”,指 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 “使蚊负山”一样。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 无容私焉”的主张。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 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 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第 六部分至“故能胜物而不伤”,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 “胜物”而又“不伤”。余下为第七部分,叙述浑沌受人为伤害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 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

5、以这七个故事,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4庄子中的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 显的讽谕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 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寓言文学在世界上有三大发源地:印度、希腊、中国。印度有经典三卷书百喻 经,古希腊有集子伊索寓言,而中国古代却没有专门的寓言集。中国古代寓言夹杂 在论说文和史传文中。只是论证的手段,并未独立成篇。虽然如此,但中国古代寓言叙写 生动,哲理深刻,独立流传,具有无穷魅力。先秦是古代寓言的产生期和第一个繁荣期。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6、引起了空前的 学术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在学术争鸣中,出现了用寓言故事写政治哲 学思想的倾向,把寓言看作是一种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当时在政治上还是一个分裂局面, 也没有正统思想和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尽可以放胆言论,而无所顾忌。当时为了配合现 实需要,通俗而广泛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各学派在吸取民间譬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寓 言故事。庄子寓言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庄子对寓言文体的贡献,首先是“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臧克 家语),这是因为:1作为一种文艺,就应独立成篇。而庄子寓言正呈现独立成篇的趋势。据中国 中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记载,庄子共有寓言二百多个。如果不从“

7、道”的角度 去理解,那它就是不连贯的一个个寓言故事,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严北溟先生干 脆称其为“寓言集”。严北溟在中国古代哲学寓言选的序言中说:“庄子既是哲 学书,也是寓言体。”纵观全篇,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文字很少。 正如这部书自述其特点时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意思是寄托寓言的言论占了十分 之九,借重先贤时哲学的言论占了十分之七。例如“内篇”七篇中,只有齐物论和 大宗师两篇较多议论性文字,但其中也有不少寓言故事。其他各篇大多由寓言所构成。2寓言要成为文艺,还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在寓言中自觉运用各种虚构手段塑 形象,也是从庄子开始的。我们不妨把庄子寓言与其他寓言

8、作个比较,就不难得出结论。周易中的寓言是中国古代寓言的滥觞。其特点是词旨简练。所以在表情描绘、动 作描写等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周易中有驾车顶牛这则寓言,原文是:“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翻译成白话:有人想叫牛后退几步,就只管用双手扳住车子向后退,而牛呢,却拼命 朝前走,他这样蛮干,说不定将来还要吃刺头额、割鼻子的官司呢。文中对于这人如何用 力扳,表情如何,牛的情状如何,都没有作细致的描写,只用了两个动词“曳”“掣”。孟子中的寓言平易而辛辣,但其寓言是用来比喻或论证的,因此对于形象的塑造 就不那么重视了。例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出现在孟子与别人的辩论语句中。原文如下:(孟子)曰:“必有有事焉

9、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 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文中对“揠苗”的动作仅用“揠”而已,其神态仅“芒芒然”。与周易寓言相较, 自然更进步,不过那只是为了议论。但庄子寓言则不仅为议论,还更有感染力,因此在动作、神态描写上更具艺术性, 更生动形象。如在庖丁解牛中,对解牛动作的描绘十分精彩: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加奇),莫不 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庖丁解牛进行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你看他的 动作:触、倚、履等;听他的声音:哗然响然。

10、又使用排比句式,这样语气连贯,既表现 出他解牛时动作熟练,又表现出其动作像舞蹈与音乐一样和谐有节奏。绘声绘形,使人有 如临其境之感。写庖丁谈自己解牛的经验体会,也无一句不是形象的语言。如碰见肌骨交 错复杂的地方,就要“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采取“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最 后还要以藏敛为自处之道。而与韩非子寓言相比,庄子寓言胜在情节等的虚构上。韩非子寓言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唇亡齿寒“宋襄公打了败仗”就是历史, 而子罕不受玉真假宝鼎等也是历史小故事。我们来比较一下寓言唇亡齿寒与左传僖公五年中的记载。韩非子写的寓言唇亡齿寒:“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 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

11、,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 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左传僖公五年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信,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 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两文相较,就会发现韩非子的这则寓言简直就是历史的转载。庄子则不同,它的大部分寓言故事是虚构的,是作者精心创作的。如秋水篇 中,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七问七答来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作者虚构了河伯与北海 若两个形象。河伯始则“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则虚心请教。北海若

12、的形 象则是广大,像博学的老师,其问答语言显然是花了心力的,七问七答,层层深入,推导 出庄子的认识论,提倡无为的大智,摈弃有为的小智。再如盗跖篇中,孔子盗跖确有其人,但无其事,庄子替他们安排了事件,描绘了 肖像动作语言等。“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开口就骂孔子是“鲁国之伪 巧人”,最后呵责孔子:“疾走归!不然,我将以子肝益尽脯之膳。”盗跖的强暴真是神情 口吻毕现。写孔则是温文尔雅,明白事理的儒者风度。尤其是对孔子在跖面前被数落得窘 迫不堪的神态,写得更加精彩:“孔子再拜趋走,出门上车,执辔三失,目茫然无见,色 若死灰,据轼低头,不能出气。”对孔子作了辛辣的讽刺。综上所述,先秦时代自

13、觉运用多种虚构手段塑造形象自庄子始。其次,庄子将动物植物及其他现象的拟人化,是他对寓言创作的一个突出贡献,为后 来寓言创作拓展了新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手法。中国古代寓言中,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寓言极少,而人物寓言故事极丰富。这是什么 原因呢? 1这与寓言多夹杂在议论文及史传文中有关。由于这两种文体或注意说理或注重记实, 动物植物说话的事自然越少越好;再者,那个时代的寓言被当作战胜论敌的有效手段,而 最具说服力的应该是源于现实社会中人和事。因此,人物寓言自然占了上风。即使有些动 物植物寓言,也多是民间传说基础上写成的。2与各家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不语怪力乱神”,自然没有拟人化的寓言立足 之地。

14、查论语孟子荀子等书,无见一则动物寓言。而法家更强调法术治理国 家,多从历史角度去考虑,其寓言故事当然更注重历史小故事。至于墨家,其为人俭朴爱 人,其为文尚质主用,以内容取胜。据荀子称:“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既“不知文”, 自然也不肯在怪诞的动物植物寓言上花工夫了。由于以上原因,使先秦拟人化寓言极少,即使有,也大多数是民间传说,文人几乎不 会去自觉创作这种寓言。由文人自觉创作的、数量最多、手法最纯熟的动物植物寓言是 庄子寓言。庄子的哲学思想是“齐万物”,与自然物我合一。这就使庄子的寓言能不忌荒诞,大 胆想象,例如,他让禽鸟说话,“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 控于地而已矣,奚

15、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他与髑髅交谈,髑嵝“深锁蹙额曰:吾安能 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青蛙在他笔下会骄傲,满足井底之乐;河水会“欣然 自喜”“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既然认为“道”存于自然,那么让北海若、髑髅来阐述“道”,自然是再恰当不 过了。因此庄子思想与其创作方法是合拍的,这使庄子想象瑰玮奇诡,为寓言创作拓 展了浪漫主义新路。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庄子中拟人法寓言有蜩与学鸠朝三 暮四罔两问影等二十多则。值得一提的是,庄子让“智慧”“混沌”这类抽象事物开口说话,这种拟人法在先秦 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外国神话中有“智慧女神”“忌妒女神”等,心理活动这类抽象事 物也被赋予了生命。而中国

16、神话没有这种传统,只有具体事物的神,如月神日神门神灶神 等。庄子却在寓言中首开先例,例如知北游篇中就把“知(智)”和“无为谓”拟人 化了。“知北游于玄水之上,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何 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于是“知”又 问狂屈又问黄帝,黄帝认为只有无为谓才真正懂道,因为“道”无所不在,不能言传,只 有清静“无为”才能得道。再如至乐篇中的“忘形叔”与“忘智叔”;盗跖中的“无足”和“知和”, 无足是富贵权势思想的拟人化,知和是恬怡适和思想的拟人化。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寓言成为 一种文艺,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自庄子始。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 成为儿童文学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