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94537 上传时间:2018-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综合体现(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素养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一、 儿童作文是什么作文教学存在着“四个化”的误区成人化、政治化、文学化 、模式化(作文教 学过程的模式化,写作知识的公共程式,是过度地模仿) “儿童作文”是什么呢? “ 小学生习作姓“儿童”用儿童的视角、儿童的心灵、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形 式,表现儿童的喜怒哀乐、想像世界和独特感受。 1、儿童作文应当是“写真”作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写真就是写真情实感,实话实说。为什么不容易“写真”呢?迎合评价的要求,追求伪圣的主题,囿于章法的 求巧,从众心理的驱使。 强调五个新:(1)新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

2、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 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 (2)新体验感情真、体验真,我手写我心。 (3)新思维创新思维,无拘无束地表达。 (4)新指导方法新、指导细,实用易学 见解新。 (5)新表达激发想象,体现个性,充满个性。 、儿童作文不是技巧的活儿 淡化命题、淡化章法、淡化文体、淡化技巧。 最上乘的武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无招胜有招。最上乘的教学方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无声胜有声。最好的作文教学是“淡化作文痕迹、写作技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 想。 ”二、 走好作文的第一步(一) “原来,这就是作文呀!”(二) “原来什么都可以写进作文。 ”

3、(三) “原来,我也是作文的高手!”三、作文材料在哪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学生为什么找不到作文的材料呢?一是还不会观察,二是较少 参与实践,三是缺少有效的指导。 (一)回归生活,引导留心身边的事物 关于作文和生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养成留心观察周 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 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对此,叶老也 常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 本

4、,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实的路走去,便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一句话,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 (1)体验家庭生活的美好。 (2)体验游乐世界的多彩。 (3)体验探索生活的乐趣。 (4)体 验社会实践的精彩。 我们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过思考,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通过活 动,品尝成功的自豪、品尝交往的愉悦、品尝生活的美好、品尝探究的乐趣,从而丰富学 生的情感体验。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培养学生勤于积累各种材料的习惯 (3)可以引导学生天天记录,勤于练笔。 (4)培养乐于捕捉、善于摄取、长于透视的能力。(二)创设

5、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材料作文总是带有情境性的,作文训练就是要求用语言记下特定情境中的人、物、事、理、 情。情境作文就是从作文叫的需要出发,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或创设典型的场景,让学生置 身其中,进行观察、思考、想象,强化情感体验,继而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作文教学的方 式。情境作文形象鲜明、情感真切、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其一改传统作文教学,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优势。 情境作文的主要类型:小学情境作文根据小学作文训练的主要形式分为记实、想象、 应用三类1、记实类:(1)实景观察(2)实验感知(如,鸡蛋浮起来了、杯底朝天水 不流)3)实践操作(4)实际体验(吹砖块、纸箱里的秘密) (5)实况转播(6)实情调查

6、。2、想象类:(1)画面想象(2)生活奇想(3)科学幻想(4)音响畅想(5)场景构想。 3、应用类: 实际应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担当相应的角色,在其中联系应用类文章 的写作。 (三)学会借鉴,创设新颖的习作内容 新颖的习作内容从哪里来? 1、从刊物里引进 2、从电视里引进(四)独具慧眼,及时捕捉习作素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节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 习资源” ,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 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 习作素材既潜藏于课内,也潜藏于课外;既潜藏于学校,也潜藏于家庭、社会与大自然中。 资源既来自于我们相对静止的文本的挖掘,也来自我们对师生与生生之间对话、合作、交 流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察觉与把握.这一切需要教师的慧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