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6345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考试重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 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产生前提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 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

2、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 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 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 18 世 纪中叶和 19 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 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 世纪科学 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

3、学基础。 3、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机械反应、物理反应、化学反应) 。刺激 感应性: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 猿脑变成了人脑。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 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的作用: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意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 人工智能概念: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进行结构模拟或功能模拟。 人工智能的意义:延伸了人类智能,极大地拓展和深化了人的

4、意识活动的范围,极大地发 展了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人工智能的局限:不具有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不具有社会性;不具有人类意识所特有的创 造性;不具有主体性。 4、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 错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 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5、 (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 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 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 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 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5、时空观概述: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是哲学世界观的

6、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中国,后期墨家提出了“宇”、 “久”作为空间、时间概念,并认识到空间、时间与具体实物运动的一定联系及空间与时间 的一定联系。在西方,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用“地点” 概念来表示空间,认为时间是连续的。近代时空观是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哥 白尼的“地动说”为唯物主义时空观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布鲁诺、伽利略主张时间、空间是 物质存在的绝对形式,并提出时空无限的思想。笛卡尔指出时间的特性是持续性,空间的 特性是广延性,认为广延性是一切物体的共同属性。牛顿提出“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观

7、 点,系统地阐发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近代的唯心主义思想家贝克莱认为时间、空间 是人的感觉的产物 ;莱布尼兹提出时空是精神性实体的单子的特殊表现形式;康德认为时 空是人们用以整理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观形式,黑格尔则认为时间、空间是绝对观念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近代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但也包含着一些辩证法 的合理成分。辩证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各派哲学的时空观,指出时间和空间是运动 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 的。辨证唯物主义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同时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 具体形态和具体特性具有多样性、相对性

8、和具体事物时空的有限性。 时空观分类:物理时空观:经典时空观:物质、时间与空间都无关的时空观相对论时空观:物质、时间与空间相关的时空观心理时空观:记忆(日常的)时空观:人类通过记忆组织而成的对待时空的看法精神(逻辑的)时空观:人类经过理性反思而得到的崭新的时空观 6、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 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 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 总的基本特

9、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 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的。2.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包括横向的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联 系。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 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3.联系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说,联系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

10、和非本 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 4.联系的条件性:所谓的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 的诸要素的总和。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的其他事物,都同其他事物有联系, 这些事物就是这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条件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的统一。第一在条件问题上坚持有条件论和条件的客观性,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也只有在一定条 件下才会灭亡。第二,在条件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承认条件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唯物 辩证法承认条件的可变性,首先,条件是

11、复杂的。其次,条件是可变的。并不是说人们可 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和创造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必须遵循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并且也要 依赖一定的条件。 二、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过程是由状态组成的,状态 是过程中的状态;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旧事物灭亡的同时, 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一个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一个“不平衡平衡新的不 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进、循环往复式上升的过程,而一个个有限的过程就组成了无 限发展的世界,换言之,世界也可以被看作是

12、永恒发展的“过程”的集合体。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所谓矛盾,在辩证法中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双 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恩格斯认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毛泽东更强 调: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换言之,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深刻基础,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从一 定意义上说,事物就是矛盾,世界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没有 矛盾就没有事物或世界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 矛盾分析法

13、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步骤: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 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 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 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 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的特点: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 有普遍适用性。它

14、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 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要求: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 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 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

15、析方法进行公共政 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 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 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 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 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 是自我运动,自我

16、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 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 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 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 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 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 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 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