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乘法分配律》评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05266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评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评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乘法分配律》评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乘法分配律》评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乘法分配律 今天有幸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课中郑老师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通过一系 列活动,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乘法分配律。本节课达成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 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 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 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目标定位切合学生实际,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主 导思想。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2、学生的各种学习内驱力被激活,整节课以学生探索活动为主,学生在活动 中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新理念,双基实”是本节课非常突出的优点,具体表现在: 一、童话故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教师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来教学,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 材料,能更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原有例题,教师巧妙地设计了猴子吃 橡子的故事:狙公给 10 只猴子每天吃 7 只橡子,猴子觉得一天只吃一次不够,要求一天吃两次,狙公答 应了,每只猴子早上吃 4 只橡子,晚上吃 3 只橡子,请大家算一算,现在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多少只橡子? 这个故事在引起学生

3、强烈好奇心的同时,顺利引入了乘法分配律这个话题,自然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营造平等的氛围,学生敢于展示。 和学生一起创作表演,把自己也融入到学生中间,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与教师之间充满亲切感, 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的积极性。郑老师的这节课几乎没 有出现“对” “好的” “是的”或者是“错的” “你再想一想”这样简单性的评价。在学生用喜欢的算式表 示乘法分配律时,学生想到用字母来表示时,郑老师微笑着说:“你的想法居然和数学书上一样,真了不 起!”当学生想到用图形表示时,郑老师又说:“你的想法很独特。 ” 在课堂上获得老师这样一句评价, 那个学生

4、会多得意啊!他肯定会信心百倍的继续学习。在练习的时候,判断是不是符合乘法分配律,郑老 师又提醒大家:“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人 格平等的主体,教学是师生见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自己和学生平等的对话进行引 导。本节课类似这样的评价还有许多,这样的课堂评价不仅有即时效应,更有它的长期效应,让学生在教 师的评价后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 三、扎实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获得有效发展。 1、创设情境,诱导思维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 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

5、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无味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使学生在理解新知的过程中, 以“静”求“动” ,创设一个“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所学过知识的 理解。本节课,引入一个猴子吃橡子的童话故事,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 快地学习。学生在迫切欲知答案的情境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2、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例题教学出现(43)10=410 310,学生也大概清楚了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后,老师请学生 模仿这个算式再写一道算式,学生通过类比迁移,模仿出:(55)7=5757, (56) 10=510610,最后还能用字母和图形的形式来综

6、合所有乘法分配律的算式。这样巧妙地把知识的 内容在联系沟通起来了,使新知识成为已有知识结构中的有机部分,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而且加深了 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训练,学生可沿着教材所设置的知识阶梯,循序渐进,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 学习效益。 3、灵活训练,促进思维 训练思维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动口的主要内容是说理,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让学 生说乘法分配律算式的特点,在练习中的每个判断题都让学生说明错误理由。动手的主要内容是操作,本 节课主要就是请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动脑的主要

7、内容是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 课堂教学中坚持口、手、脑查结合,有利于减轻学生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当然教学是永无止境的,下面就本节课说说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 “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是关键。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了如下阐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 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 学,教师将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 质的变化,课堂教学是教师“听”学生说,在听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说

8、”中发现问题或闪光点并及时作出 处理,师生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在本节课教学新课时,学生在概括乘法分 配律算式的时候说的非常好:两个数相加要分别乘括号外面的数,再加起来。虽然没有教师总结的那么好, 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是很完美了,教师没有在意学生总结的这句话,而是继续自己的教学内容。我 认为在此应该很好的利用学生说的这句话,让每个学生都来体会这句话,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而 不是教师出示乘法分配律的文字叙述,请学生读一读,其实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 自己的语言。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 在

9、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提倡一种精神,那就是“要学会倾听”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听讲,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教师上课不仅仅是 为了完成教案。 二、关于细节的处理 1、在新授过程中教师提问:能不能用一个你喜欢的算式把所有这样形式的等式都包括起来?学生先在自 备本上完成,再交流,第一位学生用书上的字母表示:(ab)c=acbc,第二位学生用图形来表 示: ,第三位学生又用了一个算式来表示:(1+2) 3=13+23,教师指出:这 仅仅只表示一个算式,并不能代表其他的算式,之后,教师又问: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吗?有一位学生为 了满足教师的提

10、问,毫不犹豫地举手:(人+ 火)水= 人水+ 火水,其实这位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并 不是这样表达的,只是为了表达与其他同学的与众不同才举手的,所以回答地也并不流利,是当场编的。 在此,我认为已经有了用字母和图形表示的方法后,没有必要再有其它的形式了,如果说教师想体现学生 答案的多样性,那也应该在学生尝试写公式的时候进行巡视,事先找到有价值的答案进行交流,像这样没 有准备的答案,只是多此一举。 2、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后,老师请学生分析算式的特点,在此教师强调乘法分配律中肯定有乘号,这 点学生记住了,并且记的很清楚,所以当教师在问:(1254)2 也能用乘法分配律时,学生肯定地回 答能,为什么能,

11、因为这个算式里有乘号,如果教师在分析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时,不仅强调括号外面的乘 号,还强调括号内的加号或减号的话,学生就不会一直强调(1254)2 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 3、整堂课的乘法分配律主要讲(ab)c=acbc 的形式,而对于(a b)c=ac bc 的形式 只是一带而过,所以导致学生在练习时,对 4654464 的题目无从下手,如果教师在教师时将减法形 式的乘法分配律也能做一做的话,效果就会不一样了。 4、不要为了用电教媒体而用,电教媒体的确先进,但还要考虑学生情况。今天上课用投影时边上同学根 本看不清,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用黑板,毕竟上课是为了全班同学的。当然,值得我们思考的还有很多。通过这节课,我在考虑,如何使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活动中出现更多 的亮点和精彩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