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019527 上传时间:2018-03-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匆匆教学设计与思考 匆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会六个生字词,正确读写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了解课题“匆匆”的含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感受语言美,积累语言。 仿写句子,运用语言。 过程和方法: 学会在灵活多样的朗读中自主理解、积累词句的方法,培养语感。 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时间去来匆匆,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点:在感情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字里行间流露的情

2、感。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 课 二、品读课 文(品味语 言美,体会 思想感情) 1展示课件。 2复习:课文主要讲什么? 1出示自学要求。 读一读,找一找:自由读课文, 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或含义 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写一写:批注喜欢的原因(关 键词)以及自己的感悟(关键词) 。 说一说:把自己的理解及感悟 说给同桌听。 1欣赏课件,感受 时间匆匆。 2回顾课文主要内 容。 1按要求读课文, 划出喜欢或含义深刻 的句子,标出重点词 作批注,说给同学听。 2全班交流读书的 心得,感情朗读句子。 课件引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课文主要内 容,共同

3、为课文 的学习作铺垫。三、总结升 华。 2巡视,及时发现学困生,加 以指导。 3组织交流。 指导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相机点拨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再用感情朗读。重点出示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 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 了,有再开的时候。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 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 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 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 子。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 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 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 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 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 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我赤裸裸

4、来到这世界,转眼间 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 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学生读出自己喜欢 的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和 体会。从中体会作者 为时间一去不复返, 无声无息消失,来去 匆匆感到无奈和惋惜, 从而懂得要珍惜时光, 不虚度年华。并有感 情朗读出来。 仿写句子。 _的时候, _的时候, _的时候, 学生分别出示自己的 作的画和录像,根据 描述有感情朗读有关 段落。 “不动笔墨不读 书”,组织学生 运用“读一读、 找一找、划一划、 说一说、写一写” 的学法,自读自 悟,并与同桌交 流,互学互教, 优势互补,把自 主读书的时间和 空间交给学生, 培养学生边读边 思边划,

5、作简单 批注的良好读书 习惯。展示学生 自拍的录象,运 用联系生活实际 理解句意,感悟 作者情感,与作 者产生共鸣。 仿写练习让学生 实现从读到悟, 从悟到写的飞跃, 并在运用语言的 过程中进一步体 会时间的宝贵, 实现听、说、读、 写的结合。追问作者这种无奈和惋惜的心情 还可以从文中的哪些话体会到? 指导有感情朗读。 1启发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 从文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想象能力、 动手制作录像能 力。 四、配乐朗 读。 五、拓展延 伸。 六、作业布 置。 1、 播放舒缓音乐。 2、 介绍朱自清的其它作品。 (课件出示) 3、 课件展示作业内容: 4、 必做题:背诵课文。 5、 选做题:课

6、外阅读朱自 清其它作品。 听乐齐声朗读,能背 诵的同学不看书。 学生说出自己了解的 朱自清的作品名。 按要求完成课外作业。 让学生进一步了 解朱自清的文章。 根据学生个性差 别,设置了必做 作业和选做作业, 既做到保底又让 学有余力的学生 吃得饱。 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无声无息无奈、惋惜 来去匆匆(珍惜时间) 匆匆教学反思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 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 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 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

7、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针对文章这 一特点,本节课运用“读一读、找一找、划一划、说一说、写一写”的学法,把学习的时 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构建“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教学模式。现就这 一节课教学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品读课文,感悟语言美,体会作者情感。 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 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教学时,在第一课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出示自学要求:读一读,找一找: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或含义 深刻的句子,划下来。写一写:批注喜欢的原因(关键词)以及自己的感悟(关键词)。 说

8、一说:把自己的理解及感悟说给同桌听。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 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了解作者的彷徨,感受作者的无奈,体会作 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各自找出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了各自 喜欢的理由。如有两个学生都喜欢“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 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一句话, 第一个学生说他喜欢的理由是这句话写出了时间无声无息地消逝,作者为此感到惋惜。第 二个学生说他喜欢的理由是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时间的流逝比作是针尖上的水滴 在海里,形象、生动地写出时间消逝的特点。还

9、有找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 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一句含义比较深刻的 句子,并抓住了其中的两个“赤裸裸”的不同意思来体会作者不甘心一事无成回去,不甘 心白白走这一遭,说白了,就是不甘心虚度年华。 “阅读是学生人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珍视学生独特 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教学时,我们应该把自主学习的时间 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 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总结升华,扩展学习领域,感悟文章意境。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10、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 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 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多形式多渠道扩展学习的领域,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 填补教材“空白”。朱自清的散文,不仅是文,更是诗,是画,充满诗情画意,读后能引 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备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课前布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片断或语句,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些片断配上画,或者拍成录像。上课时,在深入理解课 文,体会作者感情之后,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作的画和录像,并对画面进行描述,再根据画 面描述的内容声情并茂地读出相关的语段。如学生选择“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

11、 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想象了这句话描述的意境, 作了两幅画,一幅是秋天燕子南飞,草木枯黄,田野金黄一片,硕果累累,一派丰收的景 象;另一幅则是春天燕子飞来,柳树发芽,桃花盛开,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课堂上学生 甲描述第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 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 方。”,学生乙接着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学生丙再接着描述第二幅画面: “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学生乙再接着朗读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

12、时候。但是甲丙两个同学将画面描 述得生动具体,朗诵的同学读得如痴如醉,场下的同学个个听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我 不失时机,播放舒缓音乐,让全班同学一起配乐朗读全文,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情真意 切。学生淋漓尽致地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所描绘的意境,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3仿写练习,运用语言,实现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匆匆一文运 用多种修辞手法,文质兼美,有许多值得借鉴仿写的文段,蕴藏着巨大的写作能量。教学 时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引导学生既要学会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实现读写结 合。如当学生在体会“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一句话时,为了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一步体会 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达到 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实现从读到悟,从悟到写的飞跃。教学时,我们设计了仿写的练习,让学生仿写句子:_的时候,_;_的时候, _;_的时候,_。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比蜜蜂采花,作文好比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 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读写结合应该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 后晓声”,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训练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 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