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1721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佘山学校 万利益 摘要:例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例题教学,如何来落 实“双基”、促进理解、发展思维,这也是很多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本 文从数学例题教学角度入手,探索了例题的含义,分类及其教学意义,并 结合自身在例题教学中的一些实践经验,阐述了明确目标、重视分析、学 生主体、活学巧设、反思总结这几条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 策略。关键词:例题教学 有效 实施策略 一、例题的含义和分类(一)例题的含义 在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数学例题、数学习题等表述 方式。问题、例题、习题,是数学学科中三个相关的概念,很多时候,这三 个

2、概念是混着使用的。为能更简单的理解,在此,对问题、习题、例题做 一些简单区分: 问题,泛指数学领域内需要解决的对象,它是一个包含了例题、习题的 上位概念。 习题,包括数学教科书中正文中的练习题、正文后的练习题及课后的 作业题。例题,通常指数学教科书中具有像“例1、例2”这样标志的数学 题目,也有以“问题”为标示的题目,设置在正文中,起到对一节课的数学 知识引入、引导或运用的示范性的作用,还包括因教学需要,教师补充或2 修改或变式的题目。(二)例题的分类 数学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数学问题要求 解答的形式,分为求解题、求证题、求作题;按所属数学领域,分为代数题、 平面几何题

3、、三角题等;按题目综合程度,分为单一型题与综合型题,综合 题目又分横向综合与纵向综合;按评价的客观性,分为主观题与客观题; 根据题目要素,分为标准型题、训练型题、探索型题、问题型题;根据题 目条件与答案的确定性,分为开放型题与封闭型题;根据应用范畴,分为纯 数学题与应用题。就现行的教科书来看,数学例题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下 列几类: 1.引导概念型例题:即在引入某一新概念之前,以实例的形式进行引导,从 而得出新的概念,如两条笔直的铁轨无限伸展引出平行线的概念;时钟的 分针与时针引出角的概念;为了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常常会给出一组引 例,如: 问题1: 若圆的半径为 x 厘米,圆的面积为 y 平方

4、厘米,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2: 甲、乙两数的和为20,设甲数为 x,甲、乙两数的积为 y,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3: 矩形的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如果将它的长与宽都增 加 x 厘米,记现在的矩形面积为 y 平方厘米,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 析式; 问题4: 汽车产业是我市支柱产业之一,产量和效益逐年增加. 据3 统计,2009年我市某种品牌汽车的年产量为6.4万辆,到2011年,该品 牌汽车的年产量达到 y 万辆. 若该品牌汽车年产量的年增长率从2009年 开始五年内保持不变,均为 x,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5: 把一根长

5、40厘米的铁丝剪成两段,再分别把每一段弯折成 一个正方形(不计接头处的损耗)设其中一段铁丝长 x 厘米,两个正 方形的面积和等于 y 平方厘米,求 y 关于 x 的函数解析式。 2.推导公式(公式、定理、法则、性质)型例题:即通过一系列例题 推导出某些公式法则、性质等。 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 常常通过“画出函数 , , , , , 的图像, x y 2 x y 4 x y 6 x y 2 x y 4 x y 6 观察它们的特征”得到一般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当 k0 时, 函数图像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当自变量 x 的值 逐渐增大时,y 的值随着逐渐

6、减小。(2)当 k0时,函数图像的两支分 别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当自变量 x 的值逐渐增大时,y 的 值随着逐渐增大。(3)图像的两支都无限接近于 x 轴和 y 轴,但不会与 x 轴和 y 轴相交。 3.巩固知识型例题:教材中每一章节内容后都安排了一系列较简单的 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练习的例题,其目的是加深理解和掌握刚学的内容。 如17.2(3)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后,立刻举例:用公式法解下列 方程:(1) ;(2) 0 1 6 5 2 x x x x 2 2 2 2 4.综合应用性例题:既要运用到刚学过的定理、公式,又要联系到以前 学过的知识,并需利用一定的解题技巧。例如(分

7、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这里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合理的分组,而且还能够熟练掌握 1 2 2 2 x y x4 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在学习18.3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 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例题(例题3):已知函数 ,且 与 成正 2 1 y y y 1 y x 比例, 与( )成反比例,当 =-2时, =-7,当 =-7时, =13. 2 y 2 x x y x y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求当 =5时 的值. x y5.隐含公式型例题:这种虽以例题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可当公式用 的例题在教材中也屡见不鲜,对于教材给出的教学内容,如何适时适度采 取合理方式进行例题教学,是每个数学

8、教师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例如9.12学完完全平方公式后,计算 ; 2 ) ( c b a 又如:24.5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中的例题4:如图,在ABC 中, ACB=90,CD 是边 AB上的高。 求证:(1)AC 2 =AD AB;(2)CD 2 =AD BD 二、例题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解题目的,我国教学大纲早有精辟论述。例如,2000年颁布九 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明确指出:练习 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和弥补教和学中的遗漏或不足,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所以,解题有四大目的:加深

9、理解和掌握双基; 培养和发展能力;查漏补缺;培养学习习惯,学会思考。 例题教学是解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题是所学概念、公式、法则、 定理的深入巩固与应用,是数学思想、解题方法的巧妙体现与渗透,是学 生平时作业、考试解题的良好示范,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解题技能技巧 的重要途径。同时课本例题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教学中不可5 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欠缺的重要环节,它们都是经过数学教学专家 精心筛选而得的问题之精华,具有很好的基础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 性、应用性、创新性。 因此课本例题的有效利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基础的数学知识技能,领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 质

10、,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初中数学例题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一)明确目标策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基本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明确例题的教 学目的,是提高例题题教学效果的关键。每位教师都必须依照课程标准和 教学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就某个阶段,某节课来说,每个问 题的目标都必须明确,并且围绕核心目标展开。例如,在初三专题复习课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中,我认真研读了教学要求“发现和归纳 图形的平移、翻转、旋转等运动各自的基本特征和它们保持图形的形状、 大小不变的共性;学习和总结平行线、轴对称图形、旋转对称图形的有关 知识;展示图形的运动和变化;初步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初步形成动态 地研究图

11、形的意识。”围绕这个目标,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例题: 如图,已知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AEF 是等边三角形, E、F 分 别位于 DC 边和 BC 边上 (1)求 的度数; DAE (2)将AEF 绕着点E逆时针旋转 m(0m180)度, 使得点 A 落在正方形 ABCD 的边上,求 m 的值 并进一步明确了本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6 教学目标: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能识别旋转中心,辨别旋转方向,计算旋转角, 巩固旋转的概念; 解决动态问题时,养成画“草图”的习惯,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 思路; 发现题目结论的多种可能,掌握数学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设想: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

12、主动思考,培养学生 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迁移能力以及相关几何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解决图形运动问题时养成画“草图”的习惯。由于本题结 论存在多种可能,如果学生思维不够严密,就会导致“失解”,一个有效 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用圆规画图,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克服思 维的定势,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弥补“看”的不足。 及时归纳和提升。例题分析时,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巩固图形旋 转的概念(包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例题求解时,应揭示 “发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关键是认识到图形“变中不变”的性质, 求解的关键是是将角度计算问题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内角计算问题;例题反 思时,

13、将三角形的的旋转、线段的选旋转、点的旋转进行比较,从而体会 图形旋转的本质是点的旋转。 (二)重视分析策略 重视解题思路的分析,呈现思维过程。对例题的讲解,教师不能将解7 法和盘托出,因为对学生后续学习真正有帮助的是知道题目的关键条件是 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解?这个方法怎么想到的?所以教师必须从解题手转 变成解题的组织者,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整个思维分析过程暴露出来, 探索解题思路。 比如:19.2(4)例8:如图,ABD 中, ACBD,垂足为点 C,AC=BC.点 E 在AC上, 且 CE=CD.联结 BE 并延长交 AD 于点 F. 求证:BFAD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进行思路分析:先让学生

14、从已知条件 AC=BC,ACBD,CE=CD 看到BCEACD,再从待证结论分析,要证 BFAD,只需证明 BFD=90,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可知 EBC+ D+ BFD=180, DAC+ D+ ACD=180,又 ACD=90,因 此只需证明EBC= DAC,而这两个角相等刚好可由BCEACD 得到。又如 19.2(6)例题11:如图,D 是 BC 上一点, BD=CD, BAD= CAD ,求证:AB=AC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证明线段相等常用方法有哪些?学生做出回答后特别针对三角形全等 得线段相等,对于此题不适用,在ABD 和ACD 中,虽然有 BAD= CAD ,BD=CD,A

15、D=AD 三个条件但不能推出三角形全等,在 这一点上,可以说此题打破了思维定势,需另辟途径,再对题目条件各个 分析注意到 D 是中点,根据中心对称可将ABD 旋转180,作出图形后,8 发现实质就是将 AD 延长一倍,进而得到本题的辅助线就是将中线 AD 延 长至点 E,使 DE=AD,因此可得ABD ECD 使 AB=EC。于是要证明 AB=AC,只要证明 EC=AC,也就是要证明 E= CAD,至此,该题的思 路已经明朗化。 在上述两个例题中,我着重思路分析,让学生体会几何证明题中三种 常用的分析方法即:由因导果,从“已知”看“可知”,推向“未知”; 执果索因,即从“未知”看“需知”靠拢“

16、已知”;两头凑,从“未 知”看“需知”,又从“已知”看“可知”,使“需知”与“可知”相衔 接。 (三)学生主体策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 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在例题教学中,我们尽量 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自己板演解题过程,自己反思提炼 方法等等;在形式上可以灵活采取分工合作,个别讲解,集体更正等方式; 老师作为合作者只是适当点拨,或遇到特殊情况进行调控。下面就是我在 一道例题教学时的课堂实录。求证: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DC求证:B= C, A= D 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证明两组角相等?(我话刚说完,就有学生 举起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