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17067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补充教材之二 大樟溪流域概况 一、河 流 大樟溪自西向东横贯本县,是闽江支流之一,也是县内唯一的干流。它发源于德化 县戴云山脉,流经永泰县的洑口、嵩口、梧桐、赤锡、县城、葛岭、塘前,到闽侯县的 江口,注入闽江;全长234公里,流域面积4573平方公里。其中在永泰县境内长121公 里,流域面积1786 平方公里。 大樟溪自西向东,深切县中部,形成长廊式谷地,谷地由两岩狭窄丘陵、山间侵蚀 小盆地、山前侵蚀阶地组成,其中以城关丘陵侵蚀盆地、嵩口山间小盆地、梧桐丘陵盆 地、葛岭山前冲洪积盆地较具规模。面积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计有数 十条,多形成狭谷和部分斗状、串珠状小迴廊谷地。

2、 二、地 形 全县以中低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 个别达千米左右,山势高亢。呈低缓丘陵与山间侵蚀盆地展布。 东北部山势较缓,海拔常在600800米,点状分布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云、 霞拔、白云、东洋、盘谷等地形成阶级侵蚀阶面上的丘陵及山间小盆地,其中以同安 大洋盆地较为平坦开阔,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间小盆地面积亦在1030 平方公里。县内山脉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长庆、盖洋、嵩口一带受本省浦城富 岭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构造制约,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锡 县城葛岭受大樟溪深大断裂控制,沿岸山脉多呈北东向、北西向,水

3、系呈网格状, 尤其以赤锡为中心,网格状特征最为显著,间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关、清凉、红星 一带受东西向构造影响,常见山脊呈东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区以破火山口为中心,山 脉呈环状阶梯展布(每一阶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环带状壁崖),水系呈放射状等。 三、气 候本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14.620.1摄氏度之间,自大樟溪河谷地 向南北两侧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降 低0.50.6摄氏度,但由于地形的影响,虽海拔高相近,气温却有明显不同。实有“十 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四、航 运 50年代前的大樟溪,两岸森林茂密,可行舟放排,木帆船从塘前

4、可直通嵩口,是永 泰交通大动脉。在解放前交通闭塞的永泰,大樟溪干、支流成为天然的水上运输通道。 沿溪渡口主要有官烈、大樟、莒口、濑下,赤壁、台口、太原,城关、湖濑、荷溪、赤 锡、古禄、莆埕、汤埕、溪口、梧桐、白杜、月洲、嵩口、玉湖、洑口等。真可谓岸上 一座屋,河里一条船,就是两岸百姓的生活习俗。全县的松、杉、竹、碳等农副土特产 品,都由这条母亲河进出。据资料统计,解放初期大樟溪年输出木材达五万立方米。全 县有大小木帆船三百余艘,载重量达2000吨左右,分布在嵩口、梧桐、赤锡、界竹口、 城关、台口、葛岭、塘前等八个埠头。塘前至江口与湾边还有二艘小汽船,专供客运。 在交通欠发达年代,大樟溪是重要的

5、水上交通运输通道,许多物资都是靠木帆船运输, 而山区的土特产也是通过船运往福州等地。由于陆路交通不便,伐木扎排、放排就成了 当地重要产业。据称古时洑溪有360滩,虽是夸大说法,但足见其滩多濑急,险象环生, 其急流滩就有36处,能在大樟溪上称雄放筏的船夫都是人高马大,力量过人,还要记住 数百处标记,数千种舵法,才会一路顺流。百里樟溪,千年流域,也沉积了许多水上船 夫文化。昔时生态没有遭到破坏,一年四季溪水都是丰盈而清澈,除了干旱季节,溪上 几乎都可行船。60年代后随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的淤积,造成河床提高,水流改 道,现在木帆船难以行驶,流放木排也要逢雨水季节才行。现在随着公路的修建,森林

6、破坏更加严重,放排业彻底消失。 五、早期开发的教训造成水土流失除亚热带土壤疏松、降雨量集中、山陡坡急等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外,主要是人为不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一是森林大破坏,如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砍树 烧木炭;“文化大革命”期间乱砍滥伐;1977年一些乡村提出“要想富,上山去砍树”, 以及建设什么“万宝山”、“人造平原”等,造成水土流失。二是粗放的农业生产,广 种薄收,特别是茶果园、油茶园水土流失严重。三是基建乱采石,乱挖土,乱弃土渣, 导致河流山塘水库淤积。四是林业采、育、管及林种布局的失调,只重视用材林的发展, 忽视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的建设。 1982年后,境内水土保持主要以“防、封、

7、竹(足)、能、改“五字决综合治理。防 以防为主,控制新的水土流失。1984年6月县政府颁发关于制止水土流失的 布告,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向全县人民发出关于严禁向大樟溪乱倒弃土、废渣的公告 。1985年7月关于禁止乱开山采石、取土挖沙的通知。1988年4月,县政府与各乡 镇长签订任期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同时配备了各乡镇水保持兼职检查员。从1983年起, 城关地区基建弃土都运到规定的垱州坂弃土场堆倒。封 封禁防治,增加植被覆盖率。1983年5月至1988年底,水土保持部门开展封 禁防治面积达17.43亩。这是项省工、见效快的林地水土保持措施。竹 发动种竹,防冲固土。尤其是黄麻竹,是护岸固土的先锋树种,

8、县政府提出建 立黄麻竹基地,从1985年1987年大樟溪沿岸发展5.7万丛。1988年在塘前乡建立 1000亩黄麻笋基地生产点。能 改灶节能,保护森林植被。境内传统性“老虎灶”,每年要烧掉相当16万立方 米的木材材积。1984年1987年开展全面改灶节柴,全县改灶5.38万户,占农户的 91.7%,热效率平均达39.6%,最高达47.4%,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一年可节柴7.1万立方 米。改 改造茶园、果园、坡耕园,控制水土流失。1983年后建立清凉乡茶果园、清凉 乡清凉村茶园、城峰乡从头越果园、东星蛋鸡场果园、盘谷乡坡耕园等改造示范点,面 积1200多亩,采用前筑地埂,后挖竹节沟,埂壁种植爬地兰、黄花菜、印尼绿豆等措施,防止水土冲刷。同时林业部门在东洋、梧桐等地开展油茶园改造,农业部门开展低产田 及果园改造。经过试点境内“田园”改造面积达1.24万亩。 1982年以来,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426亩,建成嵩口镇后溪岛、葛岭乡溪南2 处共4条防冲护岸坝工程。 六、现阶段的开发,以你的所见所闻并结合田纳西河开发的预习来做一个研究性学习的 案例。 防洪 航运 发电 提高水质 旅游 土地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