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01662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 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 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 相对真理。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 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 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 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理论体系。 学说创立卡尔亨利希马克思和 F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

2、的学说。包括科 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 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 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 导思想。 “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 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 19 世纪 70 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恩格斯 在 80 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 一词,并在 1886 年专门作了说明。产生年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 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 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 18

3、世纪中叶和 19 世纪上半叶的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 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 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 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 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 细胞学说的 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 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基本特征: 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哲的诞生是当时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和哲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9 世纪 40 年代的欧洲,资本主义已经进入较高的发展 阶段;成熟 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

4、成熟的无产阶级,欧洲无产阶级正从一个自 在的阶级逐渐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工人运动兴起需要科学理论指 导;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学发现(细胞 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是对当时欧洲社会科学优 秀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哲学思维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 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为马哲的创立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直接理论来源: 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他们的劳动价值论;19 世纪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基佐、米涅、梯叶里关 于阶级斗争作用的论述;19 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 黑

5、格尔的辩证法和费 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哲的建 构原则。 马哲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 对象、现实、感 性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 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 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 思维 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

6、哲学批判 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 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 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 意识、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马 哲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从而正确地、彻底 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 四、辩证、开放和不断 发展的学说辩证法是马哲的基本精神。辩证,是破旧立新,以新物质代替旧质, 是实践的内在要求。 实践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是

7、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否定性关 系。 马哲同时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强烈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严格依据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 自己学说的科学性、真理性;同时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 鲜明的党性原则, 对来自各方面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和其他的辩证观点 和理论, 进行毫不含糊的批判与斗争,指 导现实以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并在同各种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哲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吐故还要纳新。马哲的理论活力 来自实践。是对以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思维科学的成果的批判继 承,随着发展会不断

8、总结新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 理论形式。 马哲是不断发展的,把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发展的学说,使之永 远同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相一致,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绝对化和僵化的倾向。 功能 一、现时代的思想智慧马哲是现代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 1、 反思功能反思既是对思维对象的换位思考,是对思维对象的再思、三思、多 思。反思具有思维和换位思维的双重含义,是思维之对象意识和自我 意识的辩证统一。 2、概括功能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识的 基础上,形成了 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观。 3、 批判功能马哲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人与世界现实关系作出评

9、价。要改变世 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对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 实之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辩证法意 义上的批判不是消极的否定。 4、 预测功能哲学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引导着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它可 以从大体上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 学的预测,它更带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科学的人生观是马哲即科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 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对人生观起根本指导 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观。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人生观就是在马哲 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生的价值

10、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 和所作的贡献。努力 为人民服务,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社 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弘扬 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是当前中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人生观不可或缺 的内容。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人生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自觉性,感化和转变 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等腐朽思想。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哲既是认识世界又是据以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建

11、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精髓,是中共的思想方向。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滞后 或僵化,使主观思想不断与新的实际相符合,真正做到 实事求是。解 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证,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既尊重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创造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哲的有效方法。 我们只要坚持和按照马哲所固有的科学本性和逻辑思维来理解它,对待它,就能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问题是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最高抽

12、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指 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关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 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 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 础上创造了人类的属人世界。所以,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 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 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 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 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 现实世界,从而

13、在世 界观、 自然观、 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 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 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 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 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十九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含义) 1物 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 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原理; 4事物是变化发展

14、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8主要矛盾 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 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 11量 变 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 12否定之否定原理; 13事物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4 认识 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 15 现象与本 质相互关系原理; 16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 17改造客 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9人的价 值原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革命本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思辨的、直观的和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

15、哲学并使之成为核心概念,不是马克思的创造。在马 克思以前,康德、 费希特,以至青年黑格 尔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 都已这样做了。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他们所讲的实践和马 克思讲的并不是一回事。说到底,他们都在精神范围建构实践,把实 践归结为意志的活动。这种唯心主义实践观,已为大家所熟知。但是, 还有一种实践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却似乎也很难归入唯心主义 实践观一类。比如费尔巴哈,他把实践理解为纯功利的行为,是琐碎 的生活和利己活动,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 的犹太人的赚钱活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实际上是一种直观的实践观。他把当下的实践形 式,即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 视为实践的总体。因此,他认为实 践在本质上是排斥理论的。为了维护理论的权威,更为了其 人道主义 理想,费尔巴哈断然把实践排除在哲学的视野之外。他的这种理论失 误,人们通常只将其归结为对实践的偏见,即对实践作了价值上的否 定判断;而对他的直观的实践观本身则并不注意。这样,当此种实践 观改换面目出现时,就甚至可能会大受欢迎。大多数 自由主义经济学 家在方法论上是实证论的,其对实践的见解也就必然是直观而偏狭的。 他们的一切经济分析都是以现实的实践,即工业、市场和商品交换为 前提的。因此,他们似乎有权责备马克思的实践过于抽象,因为后者 把超越这一前提作为自己哲学的立足点,亦即“ 社会化的人类或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