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5008722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4.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一)(19191927年)课时作业 人民版 一、选择题 1漫画折射了历史。下列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由下图引发的是( ) A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北上八国联军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C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 D血肉之躯筑铁墙,平原斩倭声名扬。纵然汗简无司马,寸土皆碑记国殇。 答案:C 解析:“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映的是五四运动,而五四运 动的背景就是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与漫画反映的 事件一致,故选C项。 “四

2、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订之 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而题干中的漫画表现出的事件与山东省有关,A项错误;“北 上八国联军众”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事件,与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没 有关系,B项错误;“血肉之躯筑铁墙,平原斩倭声名扬”反映的是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 史事件,D项错误。 2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消灭内乱, 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 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该纲领表明中共( ) A第一次确定了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纲领 B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C对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3、有了正确的认识 D是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 答案:C 解析:中共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体现出中共对近 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正确认识,故选C项。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推翻资产阶级 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 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在秋收起义后找到的,B项错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 志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不符,D项错误。 3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这表明 中国国民党( )2 A政党性质发生

4、彻底改变 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 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可知,国民党认识到 民众对革命的重要性,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国民党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 共产党,D项错误。 4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迅速扩大民众运 动。此号召有利于(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B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C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D缓和国共两党的矛盾 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1926年7月,中共号召全国

5、民众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 国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北伐战争开展,故此号召有利于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 所以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于1924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宣传马克思 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国共合作,材料无法体现缓和国共两党的矛盾, 故D项错误。 5 “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 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 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 打到北京。 ”材料描述的事件( )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

6、命的主要任务 C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 D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代理人,动摇了列强在 华统治的根基,故选D项。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国民党右派背叛了革命,致使国共合作破裂,A项错误;国民革命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B项错 误;土地革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61923年陈独秀指出, “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 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 。瞿秋白在同年提出:中国的民3

7、族运动“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产阶级之猛进” ,要“联合小资产阶级” , “督促资 产阶级而行向民族革命” 。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 B是否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C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孰先孰后 D民族资产阶级是否具有双重性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 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可见,陈独秀认为资产阶级在民 主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而无产阶级处于从属地位;由“得最宜于组织、最宜有团结的无 产阶级之猛进” ,要“联合小资产阶级” , “督促资产阶级而行向民族革命”可见,瞿秋白认 为无产阶级

8、在民主革命中应处于领导地位,因此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 中的地位,故选A项。两人的主要分歧在于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而非是否建立广泛的 革命统一战线,排除B项。C、D两项显然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 7据郑超麟回忆:“中华民国八年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 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 ” “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主要是指( ) A爱国救亡精神 B自由开放意识 C民主法治观念 D实业救国愿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民国八年即1919年, 中国的集体意识意指五四运动爆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9、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于1914年8月6日宣布严守中立,然而 9月日本便登陆山东与德开战,很快取代德国占领青岛,中国政府屡次要求其撤军均被无 视。袁世凯急召在欧洲休假的陆征祥回国,组织全国一流的外交家和国际法学者,包括曹 汝霖、顾维钧等,研究怎样解决青岛问题,至袁氏倒台之前,他们召开了数十次研究会议。 此外,政府还委派驻外使节与欧美日俄各国首脑及公法家联系,取各方建议和支持。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日本意识到,中国势必在战后提出山东问题,遂抓紧进行秘密外交,寻求霸 占山东的法理依据。英法希望日本向地中海派遣舰队护航,日本趁机要求英法保证,在将 来的媾和会议上,支持

10、日本获得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占领南洋德属诸岛;英国提出,日 本应以同样精神支持英国对赤道以南德国各岛屿的领土要求,两国一拍即合,达成密约。 随后,日本以类似手段,与法、俄、意签订了有关山东问题的密约。 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三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4 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 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 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 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

11、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 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借口者, 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 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 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 呼号,请求各国主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 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洋政府对1919年巴黎和会的态度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妄图侵占山东的因素。

12、 (3)结合所学,指出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态度:积极准备(或应对)。 说明:北洋政府从日本与德国在青岛开战那一刻起,就认识到战争结束后将召开和会, 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发言,解决青岛问题;最终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并非仓促成行,而 是经历了四年的充足准备。(言之有理即可) (2)因素:日本与英、法、俄、意订有密约;意大利态度的变化;日本的要挟;英、法、 美态度的转变;日本所谓的借口。 (3)影响: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使中国民众比较详细、全面地了解了巴黎 和会的情况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爱国民众的呼声 和要求;报道助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总之,其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积极 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