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000926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 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考摘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实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并塑造了各自城市的形象。纵观作为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发起者 的欧美诸国的建设实践,对比当下国内成功的设计案例,作者通过 深入的调研和设计实践的思考,继而保护人类聚居环境和生物栖息 环境,并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人文;低碳1 前言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所以,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 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城市滨水区 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 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

2、成部分的景观规划,不仅 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也成为城市公共 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 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 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2.1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现代欧美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建设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 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2.1.1 生态规划:表现为滨水区自然景观的修复,如在设计 中将河滨大片河滩地完整保留下来,以

3、保护河滩湿地生态系统;规 划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一个接近水面,集观景、休闲等多种功 能为一体的滨水开放的空间;2.1.2 文脉规划: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区景观,以特色 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历史与地域文脉;2.1.3 效益规划:滨水区往往成为举办影响力会展及城市重 大公共活动的场所,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 文化发展。因此,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制定详细的开发步骤和规模,保证规划设 计的有效落实;2.1.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涵盖了城市的土地利用、 城市景观设计、道路系统规划、公共设施系统规划、公共艺术系统 等城市各个层面的

4、规划与设计,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 好的切入点,而优美的滨水景观设计也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强大 的技术支持。2.2 当下国内的建设实践研究2.2.1 生态修复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渠化式河道硬化是城市化过程中一种普遍现象。浙江省宁波 市鄞州区的中心区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展示了面对土地资源的稀缺和 洪水控制的挑战下城市滨水地区的另一种改造方式,它成功地将一条渠化了的、生硬而毫无生气的河道转变成一道生态、美丽和丰饶 的景观,使自然与城市和谐相处。该区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受季 风气候影响显著,形成了发达的河网,用于灌溉和排水。在过去水

5、 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城市 滨水区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包括旱涝调节、食物生产、生物栖息地, 以及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和审美启智等等。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诸如此类富有特色的河流被混凝土填埋或者渠化,变成了只有排水 功能刚性沟渠,生硬而毫无生机。景观设计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目标, 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三项基本原则,通过因地制宜的改造,把河道恢 复成为能够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生机勃勃的原生系统。2.2.1.1 因地制宜:对项目现场进行充分的实地踏勘,保留 场地现有乔木,降低工程成本,避免重复建设;2.2.1.2 弹性防汛:拆除混凝土刚性护坡的上半部分,合理 利用现存河道护坡的下

6、部,保证正常的城市排水与防汛要求;2.2.1.3 乡土材料:利用当地的屋瓦和石材等进行景观空间 创造,表达对本地传统民间院落的尊重与追忆;而浅根系乡土植被 的运用,不仅实现的景观的低成本维护,也创造出水乡特有的空间 体验。2.2.2 区域统筹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实践苏州工业园近 70km 的金鸡湖区域使金鸡湖环湖景观规划成 为该区域核心的绿色开放空间。一方面,通过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 传承苏州古城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以景观建设促进区域发展,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目的地。通过丰富并富于情感 的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将旧城与新城、商业与娱乐,生活与教育 等城市功能板块有机融合。经过近十年

7、的持续规划和建设,金鸡湖 区的景观统筹发展的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成功典范。该项目的景观规划设计坚持并落实了以下五项基本原则:2.2.2.1 尊重文脉:将精心创造的滨水景观空间与现有环境 有机对接,营造出充满趣味和生活情愫的滨湖景观环境 ;2.2.2.2 区域促进:将商业、娱乐、教育等公共场所融入合 理布局的开放空间,有效推进景观空间的人性化处理与环境氛围的 营造;2.2.2.3 形式传承:挖掘传统设计语言,形成区域统一以贯 之的视觉符号,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2.2.2.4 规划先行:以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为原点,限制开 放空间中机动车的流量和车速,以行政行为鼓励市民通过非机动车 和公共

8、交通来达到滨水目的地的景观体验;2.2.2.5 绿色生态:以先进的生态技术措施保证湖水的水质, 同时提供持续的后续跟踪服务,保证滨水景观生态与社会效应的持 续发挥。3 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思考3.1 滨水岸线工程“生态化” 设计许多城市滨水区域以防洪为目的的对水岸的截弯取直、加深 河槽、混凝土加固、筑高坝等措施,产生了诸如洪水流量、流速以及泥沙量增加,洪水压力转嫁到下游; 地下水位下降,河岸的水 量调节功能减弱; 破坏了河岸生物的生存环境; 弱化了水环流 过程等生态问题。封闭的硬质人工驳岸改变了自然形成的江河岸线 的自然特征和重要生态功能。如扬州古运河,原来河道两岸采用浆 砌毛石驳岸和花岗岩栏

9、杆围合。使古运河水道变成仅有简单功利价 值的防洪、运输通道。这种简单生硬的处理限制了贯穿的水系在城 市空间中所应有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净化作用,对于形成丰富而多样 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缺陷。 3.1.1 恢复河道自 然景观创造多样性的环境条件河漫滩、河湾和自然湿地等自然地貌, 可以通过截流和下渗等形式发挥蓄水功能,既有利于地表径流的减 少,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稳定平衡河水流量,减弱洪水的冲力, 保证了河床的稳定,也减少了下游的洪峰流量。同时,通过土壤和 植被渗透过滤,也改善了水质。而且,类似河岸和河底的浸蚀、冲 刷和淤积,为新的物种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可能性。水面忽宽忽窄的 河流,其贮水

10、和游水功能强,可使洪水峰值流量减少,延迟洪水产 生,收到理想的治水效果。构造多变的河流能使水质净化处于最佳 状态。如果将河流改造成水渠一样,形状雷同单调,水的流动形态 也不会变化,环境条件十分单纯,只能形成贫乏而又不稳定的生态 系统。只有在河流里构筑浅滩和深潭,河底尽量不用混凝土铺装, 河流的走向尽量避免僵硬笔直的形态,让河岸线忽宽忽窄地不规律 变化,水中有小岛,河水有很小的自然落差,岸坡或陡峭或舒缓, 呈现构造上的多样性时,才会创造出富有多样性的环境条件,形成丰富稳定的生态系统。此外,在处理与防洪有关的各种问题时,要 避免用加高防洪堤等对生态造成永久破坏的手段。3.1.2 形成缓冲带,保留富

11、有多样性的水岸边界,调查结果显 示鸟类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保持 50 110m 左右的距离,人与 鸟类筑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 30m 左右。水边的鸟类更容易受 到人类的影响。如果在邻近自然保护的区域设置可供众多人聚集的 设施和场所,则会对那里的生态产生很大的影响。最好设置缓冲地 带,将一定范围的区域设定为保护区域,避免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并确保人与生物应保持的距离。缓冲带的位 置、形状、大小取决于规划者对保护程度的认可。通常,滨水缓冲 带是以一定宽度的由林、草或湿地植物覆盖的带状区域。研究显示, 当缓冲带大于 20m 时,可以达到水质保护的目标;河流植被宽 度 30m 以上时,可有效降低温度、

12、提高生境多样性、增加河流 中生物食物的提供、控制水土流失、河床沉积和过滤污染物;当缓 冲带大于 60m 时,可以达到降噪的目标;当缓冲带大于 50m 时,可以达到生态保护的目标。例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 区内,有一条 50m 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环绕保护区,犹如一 条绿色的绸带,其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 物、水边植物 5 个层次组成,不仅可观赏,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 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这个缓冲带的规划成为西溪湿地保护的 有力屏障。3.1.3 保留可渗透的土地,不扩大非渗透地域对于滨水岸线周边的土地,人们为了整洁或是为了便于活动等因素,往往采用铺装 等手段,不断

13、地去加固、捣实土地,最后土地被密封起来,雨水无 法渗入地下。这些无法渗入地下的雨水,或是在路面形成内涝,或 是通过边沟猛然间汇入城市内河,再汇集到更大的河流中酿成洪灾。 因此,滨水岸线的规划处理,除了对岸线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形态, 岸边还要尽可能保留一定范围的可渗透的土地,以保证滨水土壤的 蓄水能力。在规划中,除尽可能减少铺装面积外,在必须铺装的区 域应考虑根据场地条件和功能选择可渗透的材料和构造。如对频繁 使用的车行道,选择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停车场和活动频繁的 广场可采用渗水型地砖;步行道则可选用疏松的粒料、木板或渗水 性较好的石材。3.2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文脉化” 设计园冶中“三分匠,

14、七分主人” 的说法,从一个方面反映出 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对文化的珍视,反映出文化对风景园林创作 的指导。对文脉的挖掘与体现不仅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景观作品,更 将在建设中可能被忽视、被遗忘的生活点滴以景观的方式重新融入 当下的生活。在以水域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今天,滨水景 观的创作更当深入提炼项目所在地的文脉资源,这将是等同于对项 目自然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源泉。这样就可以创作出极具特 色的滨水景观风貌,化解了城市防汛与景观建设之间的矛盾,沟通 了城市与水的对话,展现出不可复制的城市滨水景观特质。3.3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社会化” 设计 景观设计的“社会化” 是规划以人为本的广义阐述,

15、是“源于生 活,高于生活”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创作精髓的传承,是设计体现生 活、服务生活的直接表达。滨水区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大多 数城市建成区、城市建设区、城市规划新区等的首选之地,更承载 着人们诸多的生活愿景:游憩、垂钓、踏青、摄影、龙舟赛等。人 们对于“亲水性” 的朴素诉求,直观的反映出滨水区景观功能的布局 要求,作为精神概念上亲水则具有将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及滨水景 观获得心理上、情感上的满足的概念,创造出社会化的滨水景观风 貌,还资源于社会,还生活于百姓。4 结语优秀的滨水景观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发展的今天,显得弥足珍 贵,当今的环境问题远远超过了仅仅考虑控制污水、噪声等污染问 题,而是

16、包括了防止生活环境质量衰退或恶化的生态美学的问题。 更应当在生态建设的指引下,重拾城市滨水生活的记忆;重建人与 自然的和谐愿景;这是以生态建设为要义的可持续之路,这是以景 观建设拉动土地价值提升的可持续之路,保持城市固有或重构城市 滨水区的良好生态,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生活空间和城市形象。参考文献:1、张庭伟,冯晖,彭志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 .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2、冰河,钟艳珲基于数字规划设计方法的虚拟规划设计初探 J.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3(3):9-12. 3、 徐化成景观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4、 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 年上海世博后 滩公园 . 建筑学报,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