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999968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谈对雨水集蓄利用的几点认识 - 水文 水资源世纪之交,党中央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 略决策,无疑为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 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展, 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为此,解决西部地区“水” 的问题已成为西 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首要任务之一。近几年来,西部各省区在有效利 用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雨水集蓄利用也是一条解决水资源短缺 的有效途径。集雨工程的实施,使得西部干旱缺水地区水利条件得 到初步改善,为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民 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就西部地区开展雨水集蓄利用谈

2、几 点认识。 一、雨水集蓄利用的必要性 (一)西部地区水资源 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具体地讲分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地 区气候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235 毫米左右,而水面蒸发量 却高达 1000-2600mm,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 8%,是世界上干旱 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再加上无序开发,荒漠化面积急剧增加,使原 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水资源更加紧缺。西南地 区气候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 1000-2000mm 以上,水资源十分丰 富。但由于该地区人多地少,山高破陡,水低地高,加上水资源开 发利用程度低,目前人均灌溉面积只有 0.36 亩,尚有 56%得耕地缺 水灌溉。因此,水

3、得问题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 约因素之一。在西北水资源短缺地区开展雨水集流工程无疑寻找到了一个新水源,在西南水资源丰富地区更应该充分利用雨水集流工 程把水留住进行农业生产和灌溉。 (二)西部地区农村水利基 础设施薄弱 我国西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 55%,有 2 亿多人口, 3 亿多亩耕地面积。由于历史原因,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缺水问题十 分严重,区域内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吃水困难和不能稳定地解 决温饱问题。从总体上来讲,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 吃饭、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被动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 1300 万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西部地区总人口只占全国的 28%,农村饮水困

4、 难人数却占全国总饮水困难人口的 54%。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极少。 西部 12 省区人均占有灌溉面积只有 0.62 亩,低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有 1 亿多人口人均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少于 0.5 亩。重庆、贵州、 青海等省没有一个大型灌区,人均只有 0.3 亩灌溉面积。三是牧区 水利严重滞后。全国可利用草原的 31 亿亩中有 95.6%集中在西部,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 1/4 在牧区。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上 不合理的传统牧业生产方式,造成牲畜超载,过度放牧,部分草原 生态环境恶劣,沙漠化特别严重。 (三)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居 多,生态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个 别地域甚至

5、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确 是“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 。据 1998 年资料分析,全国 592 个贫 困县中,有 366 个县集中在西部地区,占全国贫困县数的 62%。西 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带,水资源在缺乏的同时又 分布不均,这是导致沙漠荒漠面积扩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根本原因,也同时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西南水多土少,人口密集、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层薄, 陡坡开荒非常普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化” 问题突出,洪 涝、干旱、滑坡、泥石流这类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当地工农业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符合中央

6、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 要内容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因此,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首先要 加快西部的水利建设步伐,把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应摆 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抓住水资源短缺和 生态环境脆弱的这个主要矛盾,实施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 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集雨工程的实施正是实现其西 部雨水资源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群众的生产、 生活用水,还能改善周围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雨水集蓄利用的可行性 (一)历史悠久 我国雨水集 蓄利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 1000 年

7、以前。雨水集蓄利用虽然是一 项古老的技术,但经过我国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多种雨水利用 的形式,使雨水资源成为解决某些特殊地区人畜吃水和生产用水的 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 和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现实,雨水资源利用将是二十一世纪水资 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国外利用雨水资源 情况 目前,在世界六大洲都有收集雨水解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 水的例子。包括发达国家的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和发展中国家的泰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家。在解决城市缺水问题上,日 本开展规模最大,把雨水主要用于冲洗厕所、浇灌草坪,也用于消 防和发生灾害时应急用水。雨水集流技术在

8、农业生产上在国外也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印度对 ANDHRA PRADESH 地区 8.9 公顷的 小流域研究认为,修建 6 处由 1 公顷集流面、300 立方米蓄水池组 成的系统,即可为该流域农田提供充足的补水灌溉用水。美国得克 斯州用小水池蓄存径流一年补充两次灌溉,成本每英亩约为 60 美元, 而总收入可达 100 美元,集流农业技术所花的代价比一般工程要低。 国外经验证明,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解决生活和农业生产用水上都 有广泛的应用,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三)技术上已基 本成熟,得到西部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接受 多年

9、来,经 过有关科研单位和水利部门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围绕集雨 工程的适用范围、施工工艺、水质控制等重点技术攻关,使雨水集 蓄利用的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西部地 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其中西南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集流, 北方地区采用人工集流场或天然集流场与人工拦截措施相结合;蓄 水工程形式北方地区以窑、窖、旱井为主,南方地区以水池、水窖、 塘坝为主;节水灌溉的方法有座水种、点浇、管道输水灌溉、滴灌、 渗灌、喷灌及精细地面灌等,普遍采用了地膜覆盖及其它综合农业 技术措施。各省、区领导都非常重视雨水集流工程建设,把此项工 程作为扶贫攻坚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任务

10、来抓,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有 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集雨工程建设。 (四)与当前农村经济 发展体制相适应 集雨工程一是兴建方式属于“民建、民管、民 营、民用”,符合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兴办水利工程的政策,与当前农 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相适应,有利于调动农民自觉投资兴建 集雨工程的积极性。二是该工程规模小,造价低,施工技术简单, 形式多样,适用范围广,便于管理,能够现学现用,易于推广。三 是该工程这种井随地打,地随井修的灵活分布模式,非常适合于旱 塬丘陵起伏、农田农户分布零散的自然特点。 (五)实现水资 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特定的自然

11、地 理条件,造成了西南与西北形成“水多、水少” 的反差。西南多属于 高山和高原,水多而地少,岩溶分布普遍,造成地高而水低。虽有 丰沛的降雨(年降雨量 2000mm ) ,但无调蓄工程,山洪爆发和泥石 流现象经常发生,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山区农村饮水和农田灌溉都 十分困难,要解决此类问题,兴建集雨工程尤其必要和紧迫。西北 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保护和节约雨 水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集雨工程,把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优化 配置和充分利用。西南和西北地区发展集雨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来 讲无疑也是实现其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 三、取得的初 步成效 (一)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农业生产

12、和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的主要措施 多年来,西部地区农民群众通过兴建水窖、水池和 小塘坝等小微型水利工程,不仅有效的解决生活用水,同时还配合各种节水措施,积极用于粮食、蔬菜、瓜果和牧草的抗旱补充灌溉, 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集雨工程遍及全国半数省(区) ,各地累计修建各类水窖、 水池、小塘坝等小微型蓄水工程 500 多万处,年蓄水能力约 17.2 亿 立方米,初步解决了 2091 万人的饮水困难,发展抗旱补充灌溉面积 1870 多万亩。 (二)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集雨工程的实施,使西部山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为这些地 区农村产业结构

13、调整和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 是改变了落后的耕作制度。过去由于干旱缺水,没有灌溉设施,西 部地区 70%耕地都是“望天田” ,一年只能种一茬农作物。兴建集雨 工程后,灌溉有了保证,变为一年种二茬或三茬,原来种植结构品 种的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坡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使精耕细作代 替了广种薄收,单位面积产量也成倍增加。二是提高了山区农业的 综合开发水平。有了水源保证,使许多地区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 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西南地区着力发展的“池中养鱼,池边 养鸭,池水灌溉,一水多用”模式;西北地区积极利用集雨工程,在 保证抗旱水源的基础上,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蔬菜、水果、烟叶等

14、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由过去 400 元增加到 1200 元,使农民收入明 显增加。甘肃省总结出了“梯田+水窖+ 地膜+结构调整”的旱地农业发 展模式,即通过梯田、水窖保土蓄水,实现作物节水补灌;推广地 膜覆盖减少蒸发,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等措施,使多种农业技术组 装配套,创造旱地农业的“两高一优” 。 (三)为退耕还林(草) 、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干旱缺水年份,山区农民的粮 食不能自给,为了解决温饱,他们只能不停的到山上开荒种粮,造 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有 了集雨工程后,使农作物单产有了较大提高,农民手里有粮,心理 不慌,这样才可以逐步将原来开垦

15、的山坡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还牧。广西要求每建一个地头集雨工程,要配套种植一亩竹子,竹 苗由政府无偿提供,这样既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又增加了农 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 明建设 通过雨水集流工程的开展,旱区贫困农民改变了不良习 惯,农村开始改水改厕,猪、牛、羊等牲畜实行圈养,农村逐渐改 变了脏、乱、差局面,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一些农户家中还安 装了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和抽水马桶,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 差地局面,改善社区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五) 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西部地区有不 少都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聚

16、居区,居住着 40 多个少数 民族,总人口达 4200 万,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40%。近年 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地区的贫困落后问题日益 突出,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西部 地区农民群众形象地把集雨工程称之为“爱民工程” 、 “富民工程”。为 此,加快这些地区的集雨工程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扶 贫攻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当前存 在的问题 虽然集雨工程在我国半数省份都已开展,并初具规模,但在认识、技术、投入、工程配套等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认识方面 在基层,一些干部和群众认为在干旱缺水山丘 区,集雨工程可以代替一切,无所不能;另一种认为集雨工程属于 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国家不值得花大力气投资建设,是一种 群众的自发行为。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其实,雨水集蓄利用在 特殊季节、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发挥特殊作用的小微型水利工程, 是对缺水地区抗旱水源的有效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