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972005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2012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强芸 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 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 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 ;庄子齐物论中有关 “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 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 情境、意境。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 “文外之旨” (诗僧皎然) 、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 提“内美” ,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

2、境胜的“无我之境” 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 “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 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 1 。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 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 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 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 “象”和“象外之象” ,即前人所说的实 境和虚境。 “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 2 。 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 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

3、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 无穷四个方面。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 一些阐述。 (一) 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人与自然比邻而居, 遂得以常常看风景。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 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 1 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 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 第45页 2 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 第114页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

4、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 在纸上。在这过程中,景物通过情思的赋予获得生命,情思也由于物化得到了 抒发,二者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所谓“景中情,情中景” 、 “一 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情景交融共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景中藏 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1、景中藏情式 作者不直接言情,而是通过景物塑造逼真的画面,移情于景,情感藏于景 中。这些景物都赋予了情感内涵,都是作者的抒情话语。读者读到这些景物时, 将其再构出一幅幅画面,感染作者的情绪,更显情真意切。枫桥夜泊 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 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位客船夜泊者对

5、江南深秋夜景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感染了无数人。 句句可 观可感直逼人心。 “月落乌啼霜满天”交代时间是深夜,晚秋的季节,乌鸦的啼 叫划破夜空更显得周围的静谧沉重。第二句写到了江枫、渔火和带着愁绪不能 入眠的主人公这些近景。在这万籁俱寂中,第三四句诗人忽然听到了远处寒山 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似真似梦。这样一幅深秋夜泊的画面处处弥漫着无法排 遣的淡淡愁绪,人们不禁会想诗人为什么会愁呢?是披红游街的梦想破灭,是 离情别绪的孤独感伤,还是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诗中没有交代,但这其中无 法排除的孤独感,在撞钟声中夹杂着人生逆旅中的种种滋味读者一读便可感知, 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这种景中藏情式正是“以境

6、胜” 。 2、情中见景式 作者不直接写景,而是直抒胸臆,强烈的情感的喷发组织成的感人画面呈 现在人们面前,可观可感。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的冷落凄清情景。正是诗人的孤独出现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场景,月影相伴。李白虽豪放到浪漫炽热化的 地步,也清楚月亮高挂苍穹是不可能同酌共饮的,影子虽近在咫尺,也只能机 械跟随罢了,精神法奏效不大,内心仍感孤寂。但转念一想,能在花间月下饮 酒作乐,远离

7、俗念干扰,却也弥足珍贵。这时的太白想通了,情绪渐佳,意兴 作歌,这时月亮随自己起舞徘徊,影子也舞得摇曳不止。诗人沉醉了,他明白 真醉倒了便什么都消失了,这个临时组合的妙境也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的的大 诗人“一厢情愿“地坚信这种关系是会长存,不离不弃的。 “诗中的感情跌宕起 伏,一波三折,酒后看似荒谬的胡话中呈现出一个醉眼朦胧、憨态可掬的酒仙 形象,塑造了酒香醇浓的迷人诗境。 ” 1 这种情中见景式正是“以意胜” 。 3、情景并茂式 抒情写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情景并茂。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

8、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陈植锷:诗词意境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第56页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情景交融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 的境界。全诗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层层推进。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望 无际的芦苇岸,白露未晞,弯弯曲曲的河道港汊,薄雾朦胧,而思念的伊人却 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意境凄清迷茫。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追求者踌躇 寻找的执着身影,听到他对爱情的真诚呼唤,感受到什么叫爱情的的期盼与失 落。诗中的景都因此注入了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

9、,并随它们一起摇曳歌唱,艺 术氛围和人物心理达到了和谐统一。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个感伤哀婉的世界。情 景互相生发,渗透到了美妙神奇的境界,怪不得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精品。 这种情景并茂式正是“意与境浑” 。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创 造的典型意境,从内容上说无非是作者的情感、意念和塑造的景物的结合,这 更能感染、打动人心。 (二) 虚实结合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描写逼真的景物、事件等实境和由审美想象所开拓 空间的虚境的结合。它既是对原有画面在想象中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伴随着想 象而产生的对情感、意志更深的领悟。即如梅尧臣所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

10、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我们看边城中的一段描写: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 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 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 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 时攀折不到手, 这时 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 帐子里草荐上,以 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 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 忧愁 又快乐的听下去。翠

11、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 动她。” 在这里翠翠做了一个迷人的梦,在梦中她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随着歌 声到处飞舞,飞到白塔上、菜园里、船上,又在悬崖半山腰摘虎耳草。虎耳草 在当地是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是翠翠对爱的渴望。在梦里翠翠品尝到了爱情 的甘甜与幸福,但现实却离她很遥远。因为她太过淳朴、含蓄,她无法拒绝大 老,亦无法向二老表明心思,天保出事傩送驾船远走后,她也只能痴痴地等。 所以梦中的翠翠竟不知把虎耳草给了谁,这就是一种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兆。梦 是空灵飘渺的虚境;夜晚的景色,听爷爷讲父母生前的故事,二老走马路给翠 翠唱歌以及周围的一切是实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

12、体描 绘,虚境是对实境的一种提升,是实境创造所要烘托的目的,正是由于主体思 想意志、情感的加入,升华了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让我们跟随翠翠飞 入了这样一个优美宁馨的画面,让我们领略了这样一份含蓄凄美的爱情故事。 虚境以实境为基础,实境要在虚境统摄支配下加工生成,这就是意境的 “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三)生命韵律意境的本质特征 生命韵律即作品塑造的意境展示给人的生命本真之美。每一部成功的文艺 作品塑造的典型意境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情感、生命体验,正是这些经历 锻造了一代代高贵勇敢的灵魂应对宇宙庞大的实体和虚无的挑战,让人生于现 实而又超脱现实,最终达到生命的高峰。灵魂的感通给人以温热,

13、给人濡润, 无数人聆听着先辈们的生命韵律,前仆后继,昂然奋进!调 笑 令 韦 应 物 胡 马 , 胡 马 , 远 放 燕 支 山 下 。 跑 沙 跑 雪 独 嘶 , 东 望 西 望 路 迷 。 迷 路 , 迷 路 , 边 草 无 穷 日 暮 。 燕支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冬去春来,残雪未消,在这一片广阔壮丽 的草原上,偶有一失群马者引颈独嘶,四蹄刨沙,彷徨不安,东张西望,人 说老马识途,这一匹骏马为何单迷了路呢?最末一句 “边草无穷日暮”点明时间,与写景融为一片,其间还不时回荡着马的嘶鸣,意境空寂苍凉,豪 迈壮丽。 每当读到此诗,我总有一种感觉,与其说韦应物在写马,还不如说在写他 自己。他自

14、己就是一匹从唐朝一直奔驰不息的战马,被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所迷,被莽莽黄沙和胭脂红的落日所震慑,因而心绪万千,激情不知所止。 他所展示的正是一股生命的激情,生命喷薄的韵律,具有浓厚的生命情趣。 请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描述: 他走出草场,沿着大路向村子走去。微风吹拂,天空显得灰暗阴沉。在 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黎明将要来临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 冻得瑟缩着,列文迅速地走着,眼睛望着地面。 “什么?谁来了?”他 想,听到了铃铛的玎珰声,抬起头来。在离他四十步远的地方,一辆驾着四 匹马的、车顶上放着皮箱的马车沿着他正走着的长满了草的大路迎面驶来。 辕马在辕木间挤着避免踏在辙迹上,但是斜坐在车夫

15、台上的熟练的马车夫却 掌握着,使辕木对准辙迹,这样,车轮又在平坦的道路上转动了。 列文只看见了这些,并不想知道来的会是什么人,他漠然地向马车 里望了一眼。 马车里,一个老太婆在角落里打盹,而在窗旁,坐着一位年轻姑娘,两手 拉住白帽子的丝带,显然是刚醒过来。脸上喜气洋溢,若有所思,充满了列 文不了解的微妙复杂的内心生活,她越过他的头上眺望着东方的曙光。 就在这景象消失的一瞬间,那双诚实的眼睛望了望他。她认出他来,她的 面孔惊喜得开朗起来。 他决不会看错的。世界上再也没有那样的眼睛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 给他把生活的一切光明和意义集中起来。这就是她。这就是基蒂。他明白了 她正从火车站坐车到叶尔古

16、绍沃去。在那不眠的一夜里使列文激动不安的一 切事情,他所下的一切决心,全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怀着憎恶回想起他 要娶一个农家女的梦想。只有在那里,在那向道路那边疾驰而去的、转眼就 要消逝了的马车里面,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解决最近使他那么苦恼的生活 之谜。 她没有再朝外面眺望。车轮声已听不到了,铃声也只隐隐约约听得见了。 犬吠声证明马车已经穿过村子,剩下的只有周围空旷的原野、前面的村落和 他孤单单一个人在荒凉的大路上踽踽独行。 他仰望了一下天空,期望看到他所叹赏的、他看成那夜的思想感情的象征 的那贝壳形的云朵。天上可一点也没有像贝壳形的东西。在那里,在深不可 测的高空,起了神秘的变化。没有丝毫贝壳的踪影,在大半边天上铺展着一 层越来越小的羊毛般的云朵。天空渐渐变得蔚蓝和明亮了;带着同样的柔和, 但也带着同样的疏远,它回答了他的询问眼光。 “不,”他对自己说,“不管这单纯和劳动生活有多么好,我也不能回到 这里来了。我爱她。 “ 这是安娜卡列尼娜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求婚失败后的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