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955633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2000年年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彰显潜力 厚积薄发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项 荣2000年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继续保持了安全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法规制度建设得到明显加强,进一步完善市场总体框架的各项实质性工作正在 稳步推进,在主管部门的积极组织推动及中介机构和广大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债券发行情况 2000年财政部等三家发债主体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各类债券二十七期, 共计3904.5亿元,较99年的3667.6亿元增长6.46%。其中,财政部发行国债 共十期,面值2259.5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十三期,面值1450亿 元;中国进出口银

2、行发行金融债券四期,面值195亿元。 2000年各发债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在期限结构上有所变化,加 大了五年期以上与1年期以内债券的发行比重。期限为5年及5年以上的债券 成为主要品种,共发行19期,发行面值为3079.5亿元,占发行总量的 78.87%,较去年832亿元增加270%;期限在1年至5年的债券发行3期,面值 为330亿元,占发行总量的8.45%,较去年2475.6亿元减少86.67%;期限为一 年及一年以下的短期债券发行5期,面值为495亿元,占发行总量的12.68%, 较去年360亿元增加37.5%。 债券付息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有固定利率按年附息债券779.5亿元,

3、浮动利 率按年付息债券2300亿元,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580亿元,贴现债券245亿 元,四种债券分别占发行总量的19.96%,58.91%,14.85%和6.27%。债券付息 品种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各投资人的资产组合。 2000年,中央结算公司全年办理本息兑付资金额1812.53亿元,其中债券到期 兑付1412.82亿元,附息债券付息399.71亿元。截止12月31日,债券托管面 值已达16774.12亿元。二、债券交易结算情况 2000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结算量又上一个新台阶,达16321.69亿 元,是上年的4倍。在全年的251个结算日中,中央结算公司共办理债券交割 业务2

4、9611笔,债券交割量31696.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交割笔数增加281%, 交割量增加276%。日均交割118笔,日均交割量为126.28亿元,与去年相比 日均交割笔数增加321%,日均交割量增加317%。其中回购首次交割14545笔, 交割量15676.87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306%和297%;回购到期交割14151笔, 交割量15374.66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300%和287%;现货交割915笔,交割 量644.8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755%和555%。全年市场交易结算情况主要特 点如下: 1、短期回购品种的交易比重继续加大。期限在7天以内的回购成为市场交易的 主流品种,该品种

5、首期交割笔数为9554笔,占回购首期交割总笔数的 65.66%,首期交割量为10558.69亿元,占回购首期交割总量的67.35%。1998 年和1999年7天以内的回购首期交割量占回购交割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6%和41%。 可以发现,7天以内的回购首期交割量占首期交割总量比重正在逐步增大,反 映出市场交易主体对短期资金的供给与需求量相对于其它期限品种更为集中。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货币市场功能日渐强化。 2、现券交易量加速放大。1999年下半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开始 趋于活跃,2000年这种趋势仍然保持。在全年现货业务量中,上半年为409笔 和306.34亿元,下半年为506笔和33

6、8.48亿元。现货交割量下半年较上半年 有10.49%的增长。2000年现货交割量在交割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95%,1999 年这一比重为2.43%。 3、市场交易主体继续增加。截止2000年12月底,能够参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 场交易并在中央结算公司已开设帐户的各类金融机构共计650家,较去年有稳 定增长。央行首次批准了22家财务公司加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其中的18 家已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282家机构参与了本年的市场交易结算,占开户机 构总数的43.38%,这一比例较去年的约25%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参与交易的各类金融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交易比重最大。城市商业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7、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的债券交割量和占市 场份额依次为12330.89亿元,37.77%;7888.6亿元,24.17%;7771.33亿元, 23.81%; 3054.8亿元,9.36%。 从参与债券交易的活跃程度来看,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和东莞市农 村信用联社分别以1907笔、1496笔和1403笔的交割笔数位居交割笔数前三位。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位于本年度市场交割量排名榜前三名,其 交割量和占市场分额分别为3729.59亿元,11. 34%;1510.54亿元,4.63%和 1283.89亿元,3.93%。4、回购利率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反映敏感。今年全年的回

8、购平均利率为 2.373%。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日均回购利率呈现出下滑的态势。 七月初,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开始做正回购业务,适度回收资金,货币政策 效应逐步显现,回购利率下降速度趋缓,十一月初日均回购利率达到全年的最 低点,2.326%。临近年末的两个月,由于资金季节性的短缺,市场日均回购利 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单笔短期回购利率最高达到3.5%。为平抑市场利率的 过快上扬,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转向投放基础货币,使年末几日的回购利率 又出现小幅下调。三、市场建设情况 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 2000年初,市场主管部门明确提出了市场发展

9、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工作,并开始 积极组织贯彻实施。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下,2000年市场建设工作取 得的成果颇丰。 1、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出台。这一管理办法是规范全国 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参与者之间进行债券交易各项行为的基本法规,同时也明 确了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市场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奠定了基础,是市场法规 建设的重要内容。 2、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主协议签署。管理办法规定进入全国银行 间债券市场的机构参与者应签署回购主协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部署和指导 意见,中央结算公司和同业拆借中心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组织参与者 共同制订和签署了主协议。截止目前,签署主协议

10、的机构达330余家。回购主 协议是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市场的方式从他 律向他律与自律相结合转化的重要标志。 3、结算代理业务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中小金 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可通过结算代理人参与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市场 将向全社会的机构投资人开放。此举既扩大了市场拓展空间,也为机构安全理 财和优化资产组合创造了条件。通过结算代理人,中小机构可以较低的成本参 与市场,这种方式也是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风险的必要与合理的安排。为此, 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代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开办 和参与这项业务制定了规范要求和管理规定,中央结

11、算公司随之印发了债券 结算代理业务操作规程,并对中央债券簿记系统进行了技术操作方面的相关 安排。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要求,中央结算公司对先期40家银行的结算代 理业务经办人员92人次进行了培训和考核。开办结算代理业务的准备工作已经 完成。 4、操作规程得到进一步完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中央结算公司制定和 印发了债券托管账户开户规程(暂行)、IC卡业务管理细则等具体操作规则,以进一步规范有关操作行为。此外,本着以经济杠杆合理调节市场参 与者的资源利用行为,促使其选择适当的市场参与方式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 的宗旨,中央结算公司制定了债券托管账户维护费收费办法。以上多项具 体措施的出台均将对

12、市场的进一步深入健康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配合 作用。 5、债券柜台交易业务的准备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00年9月经请示国务院 批准后,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部署,中央结算公司与有关商业银行开展了债券 柜台交易的各项相关准备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了数据交换的有关规范 文件和需求书,目前已经进入系统开发阶段。中国人民银行也组织了相关管理 规定的草拟和讨论。整个工作正在积极有序地推进。 6、信息与技术分析手段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 拆借中心2000年推出了“中国货币网”,为市场参与者全面了解汇市、债市及 拆借市场的情况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而便捷的渠道。中央结算公司对“

13、中国债 券信息网”也正在从专业化方面深入开发,不断优化。中央结算公司与路透集 团合作,在建立中国债券市场的技术分析手段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中国债券 信息网上首次推出中国债券收益率曲线和若干分析模型。随着市场发展的不断 深入,这套技术分析体系也将逐步完善,以尽可能为参与和关心中国债券市场 的各方人士提供理想的信息分析手段。2000年,金融时报加大了对全国银行间 债券市场的宣传力度,开辟专版积极组稿,并组织征文和研讨会等多项活动, 广泛传播市场信息和知识,在使社会了解市场和提高市场参与者本身认识深度 上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7、培训工作力度加大。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为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中

14、央结算公司在结算成员的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改革。2000年6月,与 汇丰银行合作在香港举办了有十几家市场参与者派人参加的债市高级研讨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央结算公司全年举办了六期托管结算操作人员培训班, 对153家单位的303人次进行了常规培训,丰富和增加了授课内容,加强了考 核,提高了培训质量,同时为进一步改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 8、中国货币市场年鉴2000正式出版。由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牵头, 中央结算公司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共同编纂的这本年鉴于2000年年底出 版发行。该书采用实情综述与图表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为人们了解中国货币市 场状况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和权威的观点

15、,对于理论研究与实务分析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四、市场展望 三年多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稳健快速发展,功能作用日渐发挥,已成为我 国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其发展势头看还是从国际经验看,进 入新世纪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都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几年来的诸多铺垫与准备有可能在2001年被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市场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但同时也将 面临更大和更新的挑战,需要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关注更多。 1、市场参与者将大幅增加,成份更加多元化。按照主管部门提出的指导思想,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应是全国统一、分层次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市场。有关债券 结算代理业务及债券柜台交易的各项准备,为在2001年初步

16、实现这个目标打下 了基础。债券结算代理业务的开办将为社会各类机构通过参与债券市场实现安 全理财和优化资产组合提供一条便捷的途径,债券柜台交易使社会公众在银行 营业网点像买卖外汇一样买卖记帐式债券成为可能。这两项措施的出台将对于 扩大债券,特别是国债投资者队伍,改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发展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改善二级市场流动性 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债券品种将更为丰富,发行机制更加健全。2001年的债券一级市场将可能 进一步增加发行短期债券的比重,并为今后短期国债的连续、滚动、定期发行 机制的建立作出有益的探索。2000年三大发债主体均按季度公布发债时间表, 得到了良好的市场反映,今年可望能进一步完善这一机制。此外,新的发债主 体也有可能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出现。 3、债券净价结算和交易机制可望推出。长期以来,我国债券交易与结算均采用 全价,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今年将向净价过渡。采用净价方式后,区分了债 券的资本利得和投资收益,便于投资者真正享受国债投资收益的免税优惠,同 时也有助于通过债券价格的变动真实反映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