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953325 上传时间:2018-03-05 格式:DOC 页数:98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有关三本书的奇闻真事:你所不知道的“元灵隐史”5彩虹按:“这么多年过去了,追根朔源,一切都是从 95 年 6 月份收到那三本书开始。当时 初二要结束了,开始用功学习 ,寄 120 块钱订了套教学习方法 书,但我订购的书并没有来, 而是过了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了从另外一个地址(陕西西安)寄来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三本 书: 一本记载着古老的如同传说一样的故事;一本基本上是用半文言方式写的经文元灵心 经,还有一本是一些术数(法 术)的起源和相关说明。第一本书的故事,绝大部分都能看懂; 第二本的经文全然是似懂非懂的感觉,只 觉得好玩;第三本的 术数,学着做 过几次,但根本没 专门练过,这三本书里的内容

2、,以后会具体说到。”作者:mumuhuang(木木黄) 插叙8:老子李耳 【西行九记之五】早上起来时,天有此阴,准备去卦台山,距离天水市区向北约30公里,距自己老家约 向南约40公里,一个叫三阳川的地方,小时候记得坐车经过时,那里的田地有很多柿子树, 秋天来时,立即变成田间野地,姿态悠然。今天要去的卦台山,曾是伏羲得八卦之象,也是传说中龙马负图出河的地方,河的对 面有一洞,为龙马洞,当地人每初一十五开放,当地的传说是过于多了的,我也不愿再填2 加上去。山不高,有渭河缠绕,车行半山腰时,只是阴天,心里奇怪今天没有雨雾,或是 可以看到周边更多。到门前时,初时有零星的小雨,紧跟着大雾迷漫,只能看十余

3、米远的地方。“512” 四川地震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天水卦台山伏羲庙也被震坏了,在重修。院子里就我自己, 绕行一周,当地人说,这山也是八个角的形状,渭水“S”状缠绕,东西走向,东有日出, 西有日落。来卦台山,只是为了尊敬与纪念,并没有其它安排,因后天便要去伏羲地,也是西行 九记之六中的内容,这里不再多言。告诉司机我半小时便可下来,车行半山腰时云雾皆已 散开,当地的司机问,你来烧香还愿?我说来看望一下八卦产生的地方,而下午要去的地 方,是道德经产生的地方。天水北边三十里许,有齐寿山,古时称番冢山,崦嵫山,为轩辕氏族兴起之地,天水 南边一百里许,有常羊之山,与仇池山相接,为炎帝烈山氏族兴盛之地,位

4、西和县境内, 古属天水,现划为陇南,天水之东六十里许,有兴仁村,为道德经成书之地,天水之 西三十里许,有卦台山,下有渭水相绕,为河出图,伏羲创作八卦之处;天水东南三十里 许,有麦积山,为伏羲遇大水而居山洞,遇法藏启示处,向东不足百里,为文真之终南山。 下午一点到的兴仁村,兴仁村对面,有一个小村庄,当地居民叫尹家台子,是尹喜出 生的地方。尹喜熟识天文星象,初居终南山下,后任函谷关令,于函谷关遇李耳西行,相 谈甚欢。称病辞官不就,引李耳至终南山下旧居。尹喜与之略作停留,过陈仓,经关山, 达清水,居数月,后至尹喜老家,在兴仁村,众人皆以伯阳相称,结舍而居十二载,著述五 千言。 1.岐山渭水距今280

5、0年左右,天水、宝鸡、西安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当时天水到宝鸡的河道被堵 塞,泾河、洛河河道也被堵。此时文真已没身离世,法藏自言说,当初文真到岐山去,要 生化万物,然而机缘巧合,却被姬旦发现了那“位无极”的土存在,动了下。到现在三百 年过去了,地上的山川无极之地与天上的九星之间没能协调对应上,因此导致此灵失序, 应当加以化解。等到第二年时,岐山因为积了太多的水,山崩地陷,城邑不存。这时周太史李耳言道,以前,周朝是在渭河以北兴盛起来的,得地利于歧山,有岐山 这样便于生养的地方在。现在,渭水河道被堵上了,水下不来,歧山因为积聚了过多的水 而导致山崩,这是水土没有生化好的缘故,不但山川气灵失序,民意也得

6、不到显现,正是 因为这样,才发生了这样的事,周朝的时代快要结束了,最多不会超过十二年了。李耳的说法。很快被法藏知晓了,他的说法间接地道明了事情的原委,而歧山是三百 年前的无极生化之地这样的秘密,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出来的,更是少有人指出这次事件的 原因是因为地上的山川在斗转星移时没有协调感应上的缘故。当时法藏授意在终南山下周至关为官的尹喜注意李耳的言行与所为,有意授而化之。 后李耳离周室,尹喜知,迎李耳于函谷关,后同往终南山下周至关那里的住处,后又过陈3 仓,经关山,达清水,居数月,后至尹喜老家。到尹喜老家时,世人以伯阳相称,当时渭 水的河道已坏,无法用来灌溉田地,李耳与尹喜组织当地的人共同挖渠以

7、灌田地,受到当 地人的尊敬,每每见面,以伯阳甫相称。老子一书,为李耳述意, 尹喜所著,然而我到兴仁村的柏林寺时,此处山水已灵 气尽失,犹如气息奄奄的老人,昏沉不清,无法读到太多气灵。当地老人告诉,明朝时刘伯温斩龙以求定天下,首达之地便是伯阳乡兴仁村。这儿一 山突出,渭水绕其四分之三,但现气灵失散,所余无几。山下是陇海铁路线,为进入甘肃、 青海、新疆、西藏的必经之地,20世纪初时,这儿修建铁路,当时大塌方,数十人无一生 还,当局作罢,重新调整线路,现山上建一中国移动的基站,山下是火车道,犹如雪上加 霜。在这儿并没有读到更多信息,有关信息,或许我得去了渭源西倾山一带法藏的住处, 方得知这儿曾发生的

8、事情。来这儿,只是一段纪念。 按三本书上的记载,李耳在伯阳村得法藏所启时,有引者同在,引者当为尹喜。法藏 先行还归西倾故地,一十二年后,李耳归临洮,尹喜复至终南山下楼观台,讲学授经。 见周衰而走的老子与老聃并非一人,众人多将其当成一人来看,生出很多疑惑,下面 讲到的史实,与众人日常所知有异,如有质疑,可自行验证,或是等以后出土的文献资料 多了,自然从侧面验证我所述内容,我不再一一回复解答。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任周太史,子是其爵位。与史记中所述的伯阳甫为 同一人。史记一书,司马迁著时,是极为严谨的,然历代每次修订,或是因当时的人 考证理解不实、或是因当时人望文生义,以为有误,曲加窜改,有些

9、地方,已失原貌。今 天看到的史记中,讲到老子时,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 而唐朝时史记中仍为“老子者,名耳,字伯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可是, 史记之文,历代被人篡改过。如若看到晋朝以前的史记内容仅为“老子者,名耳, 字伯阳,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究其实,当为:老子,姓老名耳字伯阳,陈国陈国 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西行九记中的前文也讲过类似的史实有变的情况,将原文引过来【九记所记之事, 多有与史料不符之处,为史料之有误与不足,后世自当有人证实,如今天所讲到的内容中 涉及“三苗”,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 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

10、“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 是也。”诗地理考中,本末倒置之说,姜氏之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岷羌神农氏族仇池 常阳分支,长成于岐山,岷羌神农氏族归昆仑古羌族。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 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中所讲,世人如何理解不一而足,实际情况是,轩辕氏 之后,有三苗西迁,至于三危之地,与三危之地的戎羌族相融合,后人称为戎羌、西戎或4 西羌。后汉书中犯了以偏概全,扩大史实之误,三危之地此前已有戎羌之族生活,后 两族融合同化,怎可以西羌一名,代称

11、羌之全族。而史记中的表述,则更为准确更接 近事实些“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史书史料之偏误,概因人之故,不一而足,因今日要讲到三苗后族之事,故将其偏误 之处指出,后面的内容中,如遇与史料相差之处,不再与之相较。我所言者,我所知,是 虚是实,后人自知。】 老子为周太史时,都城为镐京(西安之北),老子为法藏所发现,是在当时渭、泾、洛 三河因震而塞时。如前面所讲到的,法藏知道是三百年前文真在歧山生化时出了问题,当 时只有李耳看出了歧山是无极生化之地,水土没有生化好的缘故,不但山川气灵失序,民 意也得不到显现,故指出这次事件的原因是因为地上的山川在斗转星移时没有协调感应上 的缘故。作为周太史,李耳

12、是最深知周朝历代事务的人,因他知道姬旦曾遇人讲到:“日月行, 众星布,方位立,方位之变,则生气数,气数者,万物生长收藏之气血。斗转星移,是有 方位变,方位之变,气血有盈缺。天体运行,常有所移。”之理,而此人自言来自于终南 山。第二年,歧山崩,水患生,当时李耳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周将衰,却不知周的气数盈 缺,也就是并不知周朝还有多少年,后想到为姬旦讲解众星之理的人来自于终南山。便先 告假自长安东行归家,之后意欲前往终南山下观星望气,以知周之期,如果期久,则姬旦 之德仍可盛行,他便继续在周室任职,如若确实气数失散,是为恐有道难存,德失丧之忧。 意欲隐没。 尹喜幼时居麦积山近地,与法藏有一面之缘。法藏

13、得知李耳能看出歧山的无极生化之 地,意欲收为弟子,以启智慧。便告诉尹喜李耳即将西行前往周至关的事,要身为周至关 令的尹喜相机引化。 尹喜得到法藏的旨意,心里非常高兴,没等李耳到周至关,自己便提前赶往老子家中 拜访,结果当时在函谷关与老子相遇,一同到达位于终南山下的周至关。到周至关后,二 人观星望气,以知周之气数,并言道,周之衰,不过一纪(十二年)也。二人决定辞官归隐, 当是尹喜假称有病,需回家休养,因渭水河道塞乱,无法通行,便绕道经关山、清水,最 后与李耳一同到达天水伯阳乡,也就是尹喜的老家。李耳到伯阳乡后,尹喜派人将李耳家人一同偷偷接来,后来东周兴起,因周代的官员 都是世袭的,李耳不愿自己的

14、子女出去继承自己做官,也不想让周室的人访得,便要子女 都以李姓自居,不再姓老。李耳之前,无李姓,也就是说,天下李姓,源出于老子之后,唐王李世民,为天水人, 自言为李耳之后,当时为借名,然名实相符,至今,天水陇西,为李姓宗庙之所在,皆源 于此。后李耳遇之法藏,授其法。尹喜不得,每每有疑问,问之李耳,李耳皆知,尹喜记之, 为老子之本。5老子一书,为尹喜所问,老子所答。因是尹喜自问自记,故只有李耳之答,不现 其问。十余年后,李耳西归西倾。尹喜还周至关,建楼观台,整理出道德经一书。周室寻李耳不得,以旁室近亲有为老聃者,继其职,后世孔子所见的老聃,并非李耳, 而是李耳的旁室近亲,继承其职位的人。 2.天

15、水之问 李耳居成纪,一日过渭水,有一人观水自叹,鱼将隐矣,子知为何?李耳见其人双眼温润,平和之气若存不失,知其不凡,实言道:余守周室之典礼数十 载。昔日周公初定,谓,世间众人,皆为天子,其德行为大者为长为尊,为长为尊者,知 道而德行,知道者,知四时之行,顺四时之行,则百物得生,应八时八方之理,则可断万 物气数,以减众生之苦痛也;德,心之声也,明德者明心,行,明心而普施也,德行者, 知道而明德,明德而普施,以泽万物,故是时,为兄长以其德行之,为伯仲者,以其德行 而生,为叔季者,以其仁义而化众,是以有礼而得成,道德仁义常有施行,是为礼也,礼 者,养也,养者,和美之纲也。今周室将变,周公之礼不为世人

16、所知其本也,余亦隐也。法藏道,鱼失其渊则归海,今渭水堵塞,鱼失其渊,水土相作,混沌初成,是有生化。 斗转星移,有物初成,而生大道,大道相化,民得智者,智者丧,而言仁义,仁义失,而 言道德,道德丧,复归其根,水土相化,民得其智,而言和美,德行以张,大道盛,民意 失,而言制化李耳道:子知万年之变数,亦当知歧山之变,何任其化之? 法藏言,时不因冬寒而节其期,水不因草生而绕其经,是有冬寒,而生春暖,是因有 水经,而滋化诸物,万物并作,生生化化,时不与春便,春可借花暖,水不绕弱草,万物 可相扶以生。故水草相依,水化草而不为其生,草相生而不以水为怨。 前文大意:李耳知道那个人不是平常的人,便坦诚相告说:我在周室掌管文书典 籍礼书几十年了,以前周公刚稳定周室后说。世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天的儿子,只不过是 从中德行最好的人为天子中最大的,随他来找表上天管理兄弟姐妹们。作为兄长,也就是天之长子的管理者,应是知晓大道而有德行的人,知大道,就是能 够知晓四时四方运作的规律,这样可以用来指导众人种植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