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4929831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1/26作者彭宗文, 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全国汽车标委会基础分会标委会顾问,前武汉 汽车标准件研究所所长,金蜘蛛紧固件网顾问专家,高级工程师 开篇中国的紧固件业,几十年来,在大陆与台湾是各自发展的,但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 在大陆,作为一个行业,从形成至今,也不过5060年,是一个还十分年轻的行业。有幸的 是笔者几乎经历了它的全过程。一个行业,应当有对其历史的记录。据悉大陆的紧固件行业史 已经有人在策划了(第19期紧固件季刊登载了笔者的汽车标准件工业史一文,它仅是 行业史的一部分) ,或许不久将与业者见面。不过,正史毕竟是枯燥的,难有生动的细节。笔 者由此想到

2、抛开刻板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但真实地记录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片断,作为 正史的一种补遗,供后来者品评,既有趣味,还可得到些许启发,不失为一桩好事,也是作为 亲历者的一种义务,由是欣然动笔。这篇随笔,大体会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并用之一、 之二记之。当然,写这样的故事,决不属某些少数人的专利,凡亲历而有心者,都不妨参 与。如此,这一故事性的历史,才会更加丰富多彩,于后来的业者亦有所贡献,又何乐而不为 呢。 当年的作坊犹如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中国的紧固件工业,将要也只能在这块 土地上生长和发展。随后不久,国内这些作坊式的小紧固件厂将迎来意料之外的跨 越萌芽于1958年的紧固件行业,式发展的春天

3、。实际上。其跨越式发展早在1958 年之前就已经在酝酿和试探之中了只是置身于“棋”中的浑然不觉而已。中国的紧 固件业,几十年来,在大陆与台湾是各自发展的,但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在 大陆,作为一个行业,从形成至今,也不过5060年,是一个还十分年轻的行业。 有幸的是笔者几乎经历了它的全过程。一个行业,应当有对其历史的记录。据悉大 陆的紧固件行业史已经有人在策划了,或许不久将与业者见面。不过,正史毕竟是 枯燥的,难有生动的细节。笔者由此想到抛开刻板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但真 实地记录那些有意义的细节、片断,作为正史的一种补遗,供后来者品评,既有趣 味,还可得到些许启发,不失为一桩好事,也是作

4、为亲历者的一种义务,由是欣然 动笔。这篇随笔,大体会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并用之一、之二记之。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2/26一、新人笔者是5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的,就是专业院校毕业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到某 单位去工作而获得工作机会的。自1949年建国伊始,大专院校毕业生,即属“国 家财产”,绝无自主择业一说。所需工人,倒是基本面向社会招收(技工学校学生 则统一分配,只是数量远不足所需),中、小学生,无论毕业与否,只要年龄合适 (15、16岁以上吧),即可应招进厂,从跟师傅学徒开始他们的工人生涯,反而 有了自主择业的机会。有这样一个件事,一位被分配到外地的院校学生,不适应当 地的种种,于是自己跑回家

5、乡来了,可不工作又不行,那就当工人去吧,结果误打 误撞地以工人身份应招进了一家小紧固件厂,厂长一看,竟然是专业院校毕业生, 宝贝啊,那还是干技术吧,于是成为“技术干部”了。自那一年开始,学生分配向小企业倾斜(此前主要分给国营大、中型企业), 但是,此类小企业,必须有“国”字成分才成,“非国”的,是分不到科班生的。 自此时起,全国大批院校毕业学生开始被分配到众多小企业,包括公私合营的、街 办的以及合作社性质的,总之,带了“国”的成分,国家即可以往里配送人才。笔 者被分配到的这家企业,是公私合营的,200来人,算是小中之大者。50年代末, 科班生是第一次进到这家企业,达四名之多。此前,该企业还从未

6、有过一位以技术 为职业的科班人士,仅有的一位能画简单图纸的先生,被人们敬称为“xx技术员” 。工人主要是公私合营前的小作坊的铁匠师傅和新招来的中、小学生。此时,国内 专业的紧固件制造企业,绝大多数是这种小企业。即使是这样,这家地处武汉的工 厂也号称是本地区最大的螺丝专业企业,足见此类企业的技术状况之一斑了。 我等由企业主管的市某局分配到厂。进厂伊始,厂长亲自接待,一家不过200 人的小厂,厂长竟有45位之多,一一握手,热情欢迎,荣幸之至,倍感企业对 我等的渴望和重视。随后得知,厂长多,是公私合营企业的特点,公方(国家派入) 、私方(合资前各主要私企的老板)各有其位。这家企业的私方老板原有的企业

7、其 实都极小,老板大多本是原来作坊的师傅头。其中最大一家的老板就是一位手艺精 湛的锻工。公方厂长多是部队转业,私方厂长就自然成了实质上的总工、总经理了。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3/26 这样的局面维持到“反右”就基本结束,“反右”以后,私方厂长们,被以各种名 义摘去了厂长帽子,到基层干活去了,工厂于是转成了国营。 大跃进的头一年。全国亿万人都投入了大办钢铁的狂潮,1958年。连农民、城 镇居民都参与进来,几乎所有可称得上“工业”企业,更是义不容辞。这家武汉最 大的紧固件厂(当时的规模是300来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主力之一。抽出了几 乎1/2人力投入了土高炉炼铁”地炉子炼铁”甚至还干上了转炉炼钢”

8、人们满怀豪 情、忙碌地把上好的铁矿石、生铁块炼成了可供报捷却一无用处的废品。运动进行 了大半年后,便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二、闹市中的工厂这家工厂地处长江中游大城市之一武汉的汉口闹市(这种情形当时在全国 十分普遍,如上海的好多家螺丝、螺钉、铆钉厂,就在闹市的胡同里,北京的某厂 就利用鼓楼附近的庙宇作厂房,都自发生成,无所谓规划,直至上世纪60-70年代, 仍旧如此)。几间不大的厂房散布在一条小街上,距古老而繁华的“中山大道”的 车间,最远的直线距离不过约一、二百米,最近的仅十几米而已。从厂里去汉口著 名的江汉路,也不过两站公交车的距离。厂房的街坊就是杂货店、茶馆之类的商铺, 工厂生产的叮当轰隆声、

9、商家的叫卖声、茶馆的说书声交相辉映,这是所有“街道 工厂”(上海叫“里弄工厂”)的风景。工厂仅有单身宿舍若干间,散布在附近各处(均系原私企老板的房产),在市 内有家的干部,只在假日回家。大部分师傅则是解放前后从附近农村来市里学艺的, 多在乡下娶妻生子,不到大年节,他们是不会(或不能)回家的。于是,无论婚否, 非休息日大都以此为家。工厂设有食堂,也在同一条街上,出车间跨过几米宽的街 面就是。对比我在校的伙食水平而言,食堂的伙食相当不错,主食管饱无须定量, 米饭每斤0.15元,素菜每份0.030.05元,荤菜每份0.080.15元,自选。一 人每月伙食费大约1020元左右。学徒每月工资1820来元

10、,他们往往以素为主, 一菜一饭。一些师傅们则阔绰一些,会达一荤一素。许多人出于习惯,打饭后常在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4/26 街边蹲坐而食,以天南地北的神聊佐餐,倒也趣味盎然。据说是上年搞过了工资改 革,就是工人按技术评定级别,按级拿钱。一位4级工(工厂的大部师傅在4级以 上)的月薪50多元,自用之余还能供给家用,7、8级师傅有80、90来元,可算 得上“富裕”了。冬天临近时,市里著名的服装店便盯上了这些“富裕”的群体, 上门为师傅们量身定制呢料服装。星期日,铁匠们脱下油腻的工作服,穿上藏青色 呢大衣,看电影去!以当时的物价水平,月入8090元,的确可算作富裕,公方 厂长,一位参加过抗日的军转1

11、5级干部,月入也不过110多元而已。在当时的市区,除了电影院,其他的娱乐场所甚少。工余的另一项活动是在不 太大的场地上摔跤,不过参与者少而观战者多,蒙古式的,穿上麻制背心,就可以 在小街上干起来。据说,其中还有人得过地区的名次。两班工作制,8小时一班, 得到夜里12点后才会停工,周边居民只好长年忍受夜班的轰隆、叮当声,当时可 没有“噪音污染”一说,还能咋办,只能忍。 三、土生土长的技术这家由若干小铁匠作坊合并而成的“工厂”,其实只是大一点的作坊而已。主 要产品是各种螺栓、螺母和锻造小件。多按来样生产,基本没有产品图纸,更没有 纸面的工艺,尚不知“标准”、“标准件”为何物。螺栓、螺母的毛坯均由热

12、镦锻 制成,简陋的机械压力机和气锤、铁锤手工锻造同时使用。所有产品都用煤炉加热, 锻成之后,不再除去氧化表皮的产品,被叫做“毛螺栓”、“毛螺母”。需要去除 氧化皮的(市场已有此需要),采用一种称为“勒光”(锻造毛坯经酸洗、冷挤通 过六角模孔)的工艺,能除去六角表面的氧化并挤压光滑而呈金属本色(60年代 初、中期,上海的一些专业厂就已大量采用这种工艺。从工艺流程、技术俗语、工 具结构等考察来看,武汉采用的工艺技术,源自上海的可能性极大)。螺栓杆部、 螺母端面的氧化皮、飞边等,只能靠切削加工的办法去除。要求全身“切光”的螺 栓,主要是一种被称为“支头螺丝”的六角螺钉,螺纹为英制“威氏”(也称“惠

13、氏”,是英国最古老的螺纹标准,但该厂当时并无此标准,只是按照产品实物做到 “像”而已),螺纹的牙底和牙尖均要求圆弧形,且手感必须光滑才行,现在已极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5/26 难见到这种螺纹的螺栓了。这是旧时代采用大量英制机械遗留的产物,因维修和习 惯,当时仍在大量使用中。甚至连包装也沿用旧的规矩,计数论“打”,每“打” 12件,每12“打”为一“罗”,纸盒包装,一般每盒一“罗”。“支头螺丝”虽 无尺寸精度可言,但却有出于传统的相当严格的外观要求,六角表面必须光整,不 能有肉眼可见的斑点、锈迹;螺纹必须饱满,不能有任何缺牙、毛刺。为此,这种 产品要通过100%的人工挑拣。当时的市场需求已经深刻

14、地影响着这些小企业的经 营了。其主要销售方向是五金店,到1960年左右,才慢慢减少直至消亡。 用压力机热镦和手工热锻,是产品成型的基本方式。特别尺寸是直径特大或杆特长 的、批量小的,多用手工,批量稍大、中等规格的,则用机床热镦。成型模具用最 简陋的办法制造,车、刨加上钳工手工修整而已,磨床是没有的,用砂纸、油石打 磨打磨就算“精加工”了。模具的热处理也用煤炉,全凭师傅“察言观色”(肉眼 看加热温度和回火颜色)掌握,这或许就是已沿用千年的技术。制作热锻模芯的钢 材,主要是当时已有的国产高碳工具钢(50年代,我国的基本钢号体系已经建立, 高碳工具钢的钢号是“8,10”,“”是旧汉语注音符号,对应为

15、汉语拼音 的“T”,即后来的T8、T10。识字不多的师傅则称这种钢为“云8”、“云10” 钢)。无论产品或工模具用钢料,材料商店说是什么钢号,就算什么钢号,是既没 有“验收”的概念也没有条件的。用于产品切削加工的机床,几乎都是极其简易的专用机床,而且普遍是不带电 动机的“皮带机床”。一种被称为“天轴”式机床,最为常见,在车间距地面2-3 米高的屋架下,横挂一根长数米的“天轴”,由一部电动机带动。“天轴”上安装 了若干只皮带轮,每只皮带轮以长长的平皮带与地面的每台小型机床的皮带轮相联。 “天轴”开动,所有的机床就都可以工作了(各台机床各自有可以控制开、停的装 置)。这样的车间一旦开工,数十条皮带

16、就猎猎作响,上下翻飞,壮观之至也惊险 交加,安全问题自然难免,但无论工厂或上级似乎也习以为常,并不过问。哪怕只 需开一台机床,也得如此。现在看来,这实在是难以想象。车螺栓头的、车(严格 应视为“铣”)螺母端面的、车螺栓杆部或杆端的、“套”螺纹的等等,几乎都是紧固件行业历史随笔 6/26 这种专用的机床,它们已经具有“专业化”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基本相同,小巧而 简陋,只是机头、夹具不同而已。但都极易仿制,无疑均属业内自制。直到90年 代,在江浙一带,还能看到大量由专业企业自制自用,或供应他厂的类似简易专用 机床在广泛使用。简易、专用,这可以认为是紧固件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过程 或方式。螺栓最主要的元素螺纹,一律用“方板牙套丝”,这是一种现已基本绝迹 的技术。螺纹的表面光整程度,全凭师傅手工修磨板牙的手艺控制。笔者刚进厂参 加劳动就干过“套丝”这活,学校学过的“切削理论”要在修磨板牙上应用,还真 是件不易的事,因为这种“土板牙”在教科书里几乎没有提到,何况全凭手控制, 谈何容易!螺母的螺纹,虽然也用“丝锥”攻制,但并无“精度”概念,攻出的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