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设计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914178 上传时间:2018-03-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题研究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题研究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题研究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题研究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研究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 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 尽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研究,对设计有不同要求,但从现有的教育课 题研究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 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假设 (一)假设的内涵 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 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 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 回答特

2、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 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 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 (二)假设的类型 1、按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 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 “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 (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 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 2、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 (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 “如果那么”的标

3、准逻辑句型, (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 关系。 (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 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 3、按假设的性质分: (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 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 定的、具体的事例。 (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 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 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

4、系上的倾向性分: (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 差异的特点和倾向。(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 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三)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 (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 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 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 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

5、而是由概念、判断、 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 (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 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四)假设的重要作用 1、假设能集中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 2、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 3、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创造性。 (五)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 科学性。 预测性。 新颖性。 可验证性。 简明性。 (五)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 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 (一)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6、 1、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 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 2、个案研究。 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目的和作用 优越性: 局限性:3、抽样研究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 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 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 成研究的

7、样本。 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 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 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 性和深度; 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 (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 (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

8、的界限。 (2)保证样本代表性。 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 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 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 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 正代表总体的特征。 (三)抽样的一般程序 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 (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 (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 代表性的样本。

9、 (四)常用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 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 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采用抽签的方式。 使用随机目录表。 2、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 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 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 确定间隔距离; 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 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 本。 3、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

10、,是将总体 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 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 样本。其步骤是: 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 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 取的数量;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 4、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 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本。 5、多阶段随机取样。也叫多级抽样法,是将总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层级,依次在各级中进行抽样,每一级的抽样都用随机的方式。 6、有意抽样。也叫按目

11、的抽样,是研究者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 研究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有目的抽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样本必须拥有最大的信息量; 不追求样本容量大,而应以能提供信息为基本原则; 事先确定一些抽样标准; 研究者清楚课题研究目的,以引导出清楚的抽样标准。 7、双重抽样。是指进行两次抽样,以抽取两个样本进行比较。 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的大小之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 程,特别是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 重要问题。 (五)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

12、观 条件。 (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明确研究变量 科学研究必须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 常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状态或特征。 例如:江西师范大学 变量(variable)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 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 如:教学(二)变量的种类 1、按形式划分 (1)连续变量。凡是在本质上能以连续数值表示其特性的变量,称 为连续变量。 (2)类别变量。凡不能以连续数值表示,而需以类别表示其特征的 变量称为类别变量,即不连续变量。 2、按来源划分 (1)主动变量。凡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安

13、排或操纵的变量称为主动变 量。 (2)属性变量。代表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是研究者无法主动操纵、 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其特征,称为属性变量。 3、按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刺激变量,即研究者 掌握并主动操纵,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 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映变量,指因自变量 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 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需要加

14、以控制的变量。 (4)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又称减缓变量。是一种特 殊的变量,具有自变量的作用,也叫“次自变量”。 A、B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A教学方法对智力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显著;B教学方法对智力低学 生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5)中间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又称中介变量,是介于 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三)界定研究变量 1、确定主要变量。所谓主要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 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通常在研究 的题目中显示。 (1)选择自变量。 (2)明确因变量

15、。 例如:用智力测验分数反映智力发展水平,用科学测验成绩表明学业 成就。 2、确定相关变量。相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 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的变量,通常有两种: (1)背景变量。 (2)调节变量。 3、确定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提 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变量。 4、确定变量名称。务必使变量名称简洁、易懂,名副其实。 (四)定义研究变量给变量下定义,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词。给变量下定义 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般说来,是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1、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又称概念性定义,是对研

16、 究变量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如: “智力”界定为“思维的敏锐”或“抽象思考的能力”;“兴 趣”界定为“人对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特殊认识倾向”;“动机” 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原因”等。 2、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 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界定为“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 数”; “合作”界定为“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 为其中的一员”等。 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 第一,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 第二,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变量的性质下操作性定义。 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 第五,操作性定义必须兼顾排他性和普遍性。 四、确定研究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变量之后,就要考虑并确定研究方法,以收集完整、可 靠的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那种方法,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人们通常是根据课题研究目 的和条件来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