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848982 上传时间:2018-03-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日报】 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 发布日期:2012-01-11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高校应成为协同创新的“发动机”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 徐枞巍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这一重要论述顺应了国内外最新的产业 发展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高校而 言,我认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具有同一性。因为高校内部产生的创新成果,表现形式是自主创新,实现 形式是协同创新,就是说自主创新最终是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的,这方面的

2、认识我们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搞好协同创新 必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融合作为大学,学科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龙头。围绕学科建设及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必须服务于创新链、 产业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协同创新就没有结合点,高校的科技创新也就难以发挥相应效益。近年来, 国内汽车制造领域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围绕汽车制造这个 大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长期与国内相关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合作领域包括汽车设计、新材料应用、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汽车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等方面,如此长的产业链,学校在每一链的环节 上准确定位,做到把学科建设与产业链高度对接,并卓有成效地产生了大量创

3、新成果。例如,在与奇瑞合 作中,我们通过为企业提供先进技术手段,实现了汽车设计数字化,将汽车的设计周期缩短了3至6个月。 四年前,学校组织科研人员开始联合攻关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相关技术和产品,目前四款自动变 速箱除了VCT没有研究,其他3款都已经做出样机;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了7种,其中3种已经产业化并替 代进口;并且,国有品牌汽车生产线和生产装备70%以上是由我们提供,实实在在地为国家汽车行业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我认为,每个产业链的关键技术都能通过学科建设组织攻关,每个学科建设都能为产业链提升提供服 务,在每个环节都能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这才是协同创新的核心所在。作为工科大学

4、的学科, 往往是一个学科对应一类产品或者一个行业,学科建设是定位在服务产业链上;如果没有准确地对应某一 产业链,学科建设也往往是空洞的、没有价值的。只有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高度结合,才能通过双轮驱动 共同发展和提升,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实现协同创新 必须构建协同的纽带和桥梁实现协同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就是产学研合作。而实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协同创新,必须构建3个要素: 一,合作双方都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利益共享;三,要有合作的平台。3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产学研合作都不会形成协同创新驱动,不会产生创新的效益。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很多产学研合作都是以项目 的形式开展,项目结束了,产学研合作也

5、就中止了,产学研合作像是一锤子买卖。如何围绕3个要素通过 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我认为,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协同的主体是高校,这两个主体的有效结合才 能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企业有创新的需求,而高校有创新的动力,高校只要把科研定位在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层次上,就 能担当协同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强调“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 企业里”的科研理念,就是要成为协同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应当是高校激活企业,而不是企业激活 学校。而中国现阶段却大量出现这样的现象:企业找不到创新的源泉在哪里,是否需要创新也认识模糊; 只要经营情况还不错,企业对创新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如果

6、高校有创新的热情和协同意识,并能为企业 提供支持,就有可能激发企业创新的热情,最后形成有机协同实现创新。今年5月,我和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几位同志和一批教授去南昌一飞机制造企业就产学研合作进行 洽谈,当时并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经过沟通,双方就3个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目前,双方合作研发工 业机器人等两个合作项目已启动并正在进行。我们的主动对接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半年多来,该公司总 经理已来校3次,并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类似这种主动到企业沟通洽谈产学研合作的活动,学 校领导和教师每年都有上千人次;作为校长,我一年至少要参加这样的活动二三十次,而且每次主动出击 都有很好的收获。其次,协同创新

7、要利益共享、实现双赢。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不仅企业“有利可图”;对高校来说, 也实现了教师社会价值,提升了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所以我们认为,协同创新,必然双赢;也只有双 赢,才可能实现协同创新的持久。围绕双赢,我们从去年开始做了这样几件事情:一是为合作企业培养专 门需要的人才。如我们在和江淮汽车集团联合研制新能源电动轿车的同时,选派了21个硕士研究生作为 江汽集团未来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技术人才,参与研发的全过程,现在,这些研究生不仅毕业后全部留在了 江淮汽车集团,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这种人才培养的模式非常受企业欢迎,他 们认为这比贡献一项技术更有意义。二是真正实现成果共享

8、,包括专利、获奖成果等。我们不仅是和企业 共同获利;而且把获奖的主角让给企业;甚至产业化后,又把最大利益给了企业。学校和广州一企业共同 研发成功水性聚氨脂,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研发过程中,我们的师生长期住在企 业搞研发,非常辛苦;研制成功后,企业每年销量激增,但只给了学校和研制者很少的技术转让费。对此, 学校没过多地计较,因为由此我们的学科获得了发展,也实现了价值。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本能地追求 利润,而我认为学校更看重的是能否体现学术价值、是否有利于人才培养、是否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 水平。第三,如何打造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探索了3种形式:一是建立紧

9、密型的战 略合作联盟。我校与华东光电技术研究院共同成立了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短短7年时间里,该 院实现了大量的自主创新。这种战略联盟大大提高了自主创新效率。现在我们正在推广这种形式,已经和 江淮汽车集团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与合肥光伏企业成立光伏研究院,与中航工业集团下属4个研究 院成立联合研究机构等,下一步学校还将与若干企业合作,实现战略联盟不断推广。二是共建实验室和工 程技术研究研发中心。目前学校有十几个企业资助的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这些中心和实验室全方位地 为企业服务。三是建立联合攻关长效机制。校企双方共同成立学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共同围绕企业 行业面临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

10、攻关,用项目牵引,共同开展研究。实现协同创新 高校必须要积累和培养协同创新能力 协同是强强联手,共同攻关;如果只是弱者和看客,就难以成为协同创新的主角。另外,要想有持久 合作的协同创新,高校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协同能力。为此,学校首先要围绕行业发展和企业需要,对急需 解决的关键技术,提前部署,安排经费并组织团队提前攻关。2006年来,合肥工业大学先后资助了30多 个预研项目,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经过一段时间培育,这些项目产生创新的萌芽,为 实现协同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提前部署和预先研究,我们也很难在协同创新中有所作为。其次,要不断提升学校科研组织化能力。不少人认为,科研

11、是教师自主行为,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就做 什么。而我们认为科研有时也必须要有组织进行。那么,如何提升学校科研组织化能力?我们认为最有效 的办法是通过产学研对接,寻找和发现需共同研发的问题,组织教师研讨,帮助提出解决方案,然后再和 企业第二次对接。有时候如此反复多次,科技协同就慢慢建立起来了。如果学校不去做这些事情,或者不 主动去做,加之信息不畅,或许有的教师接洽一次失败后就再也不和企业对接了,协同的关系也就中止。 其实,“协同”本身就是组织化的形式,完全自发行为是难以形成“协同”的。对高校而言,提高科研的 组织能力,更好地为协同创新服务,是值得认真探讨和实践的。此外,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必须要有相应的

12、激励政策和手段,以引导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协同创新。尤其 涉及到教师评价、管理的各类政策上,要有强调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在这方面,合肥工大 专门设立了有别于学术研究型教授的科技成果转化型教授评聘政策,使从事协同创新的教师也能在学科建 设和科研工作中找到自己位置。我们学校有的教授很少做国家纵向课题,做的科研项目大多是来自企业一 线的实际课题,帮助企业解决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合力叉车因 为噪音问题不符合欧标准不能出口,经过我校一位教授的努力,降噪的问题解决了,叉车NVH性能也提 高了,增加了叉车的出口量;我国建设的世界第一条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

13、云广线路),在线路 上必须要建设换流站,而换流站产生的辐射和噪音问题,在建设之初并未考虑周全,以致引起换流站附近 居民的阻扰,直接影响了国家特高压输电项目的建设。这位教授通过8个月的努力,解决了换流站的电流 辐射和噪音问题,还编制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换流站噪声预测软件,目前该线路已顺利完工并被评为国家示 范项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的水平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整个协同创新体系的有效 构建。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校内建设了11个准工业化的实 习基地。通过实习基地,学生即可设身处地地了解工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并培养出浓厚的工程意识; 同时在教学计

14、划中,学校要求每个在校生都要修完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不仅有专门的教学内容和单独的考 核,而且很多课程内容还是在企业里完成。同时,学校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力开展与企业合 作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我校现有6个本科专业共6000多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些 学生在校4年间,至少有1年时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的学习。我们相信这批经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出 来的学生,毕业后将很快被企业接纳而成为企业创新的骨干。总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其中一条最重要的成 功经验,就是打破领域、区域和国别的界限, 构建起庞大的创新网络,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现 在,我们不仅要做为企业、为社会服务,这些“立地”的科研工作,更要做瞄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围 绕国家战略需求,创造国内外高水平成果的“顶天”的科学研究,而且在“顶天”“立地”之间,建立起 高校学科建设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不断发挥协同创新的作用,争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原载于科技日报2012年1月9日创新周刊http:/: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