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论文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76239 上传时间:2018-03-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维修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维修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维修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维修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维修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维修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维修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毕 业 设 计 文 件论文题目:桑塔纳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及检 修 桑塔纳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及检修 桑塔纳轿车防抱死制动系统 系部 汽车工程系 专业 _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_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 姓名: 张鹏 班级: 08241 学号: 37 完成期限:2011 年 11 月 8 日至 2011 年 5 月 25 日 指导教师_杨 洪庆_职称:副教授 杨 副教授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目录一、概述 . 4 二、ABS 组成及工作原理 . 5 (一) ABS 的组成 . 5 (二) ABS 的主要部件结构工作原理 . 6 (一) ECU 的基本结

2、构 . 10 (二) ECU 的工作原理 . 12 三、常见 故障诊断分析 . 17 (一) 打开点火开关,ABS 故障灯常亮不灭. 17 (二)行车 中 ABS 故障灯亮起 . 18 (三)ABS 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 18 四、小结 . 19 参考文献 . 20 Page 2 辽 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定义、结构组 成及工作原理分析,同时还介 绍 ABS 系统的电子控制部分的组成和原理, 轮速传感器,液压控制装置的组成和原理; 并能进行控制电路的分析。 In this paper, automobile anti- lock braki

3、ng system definition,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working principle of analysis, but also introduced the ABS 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 part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ory, wheel speed sensor, hydraulic control device of the composition and theory; and analysis of control circuits. Explained. 关键词: 系统、组

4、成、原理、 关键词:ABS 系统、组成、原理、控制电路 (关键词英文) Page 3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一、概述 1906 年 ABS 首次 被授予专利,1936 年博世注册了一项防止机动车辆车轮抱死的 “机械” 专利。所有的早期 设计都有着同样的问题:因过于复杂而容易导致失败,并 且它们运作太慢。1947 年世界 上第一套 ABS 系统首次应用于 B-47 轰炸机上。Teldix 公司在 1964 年开始研究这个项 目,其 ABS 研究很快被博世全部接管。两年内,首批 ABS 测试车辆已具有缩短制动距 离的功能。转弯时车辆转向性和稳定性也被保证,但 当时应用的大约 1000 个

5、模拟部件和 安全开关,这意味着被称为 ABS 1 系统的电子控制 单元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还不能够满足 大规模生产的要求,需要改进。博世在电子发动 机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获得的技术, 数字 技术和集成电路(ICs)的到来使电子部件的数量 降低到 140 个。 1968 年 ABS 开始研究 应用于汽车上。1975 年由于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 121 款的通过,许多重型卡车和公 共汽车装备了 ABS ,但由于制动系统的许多技术问题和 卡车行业的反对,在 1978 年撤 消了这一标准。同年博世作为世界上首家推出电子控制 功能的 ABS 系统的公司,将这套 ABS 2 的系统开始安装作为选配配置,并装配在

6、梅赛 德斯-奔驰 S 级车上,然后很快又 配备在了宝马 7 系列豪华轿车上。在这一时期之后美 国对 ABS 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工 作减少了,可是欧洲和日本的制造厂家继续精心研制 ABS。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由于进口美国的汽车装备有 ABS,美国汽车制造厂 对美国汽车市场上的 ABS 显示出新 的兴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汽车 行车安全的强烈要求,ABS 装置在世 界汽车行业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1987 年美国大 约 3%的汽车装备有非常可靠的 ABS 。 在随后的时间里, 研发者集中于简化系统。 1989 在 年,博世的工程师成功地将一个混 合的控制单元直接附在了

7、液压模块上。这样他们就 无需连接控制单元和液压模块的线束,也无需接插件,所以显著地减轻了 ABS 2E 的整 体重量。 博世的工程师在 1993 年,使 用新的电磁阀创造了 ABS 5.0,并且在后来的几年 研发了 5.3 和 5.7 版。新一代的 ABS 8 的主要特性是再次极大地减轻了重量、减少了 体积、增大了内存,同时增加了更多功能, 如电子分配制动压力,从而取代了减轻后 轴制动压力的机械机构。当年有些汽车工业分析 专家预言得到了证实: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世界市场上的大多数汽车和卡车将 装备 ABS。 ASR 和 ABS 的工作原理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合并使用可形成更

8、佳效 果,构 Page 4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成具有防车轮抱死和驱动轮防打滑控制 (ABS /ASR)系统。 这套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 ABS/ ASR ECU 控制器、ABS 驱动器、 ASR 驱动器、副节气门控制器和主、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 组成。在汽车起步、加速及 行进过程中,引擎 ECU 根据轮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当判定驱 动轮的打滑现象超过上限 值时,就进入防空转程序。首先由引擎 ECU 降低副节气门以减少 进油量,使引擎动力输 出扭矩减小。当 ECU 判定需要对驱动轮进行介入时,会将信号传送 到 ASR 驱动器对驱 动轮(一般是前轮)进行控制,以防止驱动轮打滑或使驱

9、动轮的打滑保 持在安全范围内。 第一款搭载 ASR 系统的新车型在 1987 年出现,奔驰 S 级再度成为历史 的创造者 组成 及工作原理 二、ABS 组成及工作原理(一)ABS 的组成 ABS 系统主要由传感器、电子 控制装置和执行器三个部分组成。 1.前轮车速传感器 器 6.停车灯开关 图(1) 2.制动压 力调节装置 3.ABS 电控单元 4.ABS 警告灯 5.后轮速度传感 7.制动主缸 8.比例分配阀 9. 制动轮缸 10.蓄电池 11.点火开关 ABS 系统能够防止车轮抱死,具有制动时方向稳定性好、 制动时仍有转向能力、缩短制动 距离等优点。桑塔纳 2000Gsi 型和捷达系列轿车

10、采用的 是美国 ITT 公司 MK20-型 ABS 系 统,是三通道的 ABS 调节回路,前轮单独调节, 后轮则以两轮中地面附着系数低的一侧为 依据统一调节。ABS 系统主要由 ABS 控制器 (包括电子控制单元、液压单元、液压泵等) 、 四个车轮转速传感器、ABS 故障警告灯、 制动警告灯等组成,如图(2)所示。 Page 5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图(2) ABS 系统组件在车上的安装位置 1-ABS 控制器 2- 制动主缸和真空助力器 3-自诊断插 4-ABS 警告灯(K47) 5- 制动警告灯 (K118) 6-后轮转速传感器(G44/G46) 7-制动灯开关(F)) 8-前

11、轮转速传感器(G45/G47 ) ABS 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汽车在制动过程中, 车轮转 速传感器不断把各个车轮的 转速信号及时输送给 ABS 电子控制单元(ECU),ABS ECU 根 据设定的控制逻辑对 4 个转速传 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处理,计算汽车的参考车速、各车 轮速度和减速度,确定各车轮的滑 移率。如果某个车轮的滑移率超过设定值,ABS ECU 就发出指令控制液压控制单元,使该 车轮制动轮缸中的制动压力减小;如果某个车轮的滑 移率还没达到设定值,ABS ECU 就控制 液压单元,使该车轮的制动压力增大; 如果某个车 轮的滑移率接近于设定值时,ABS ECU 就 控制液压控制单元,使

12、该车轮制动压力保持一 定。从而使各个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理想的 范围之内,防止 4 个车轮完全抱死。 在制动 过程中,如果车轮没有抱死趋势,ABS 系统将不参与制动压力控制,此时制动 过程与常 规制动系统相同。 如果 ABS 出现故障, 电子控制单元将不再对液压单元进行控制, 并 将仪表板上的 ABS 故障警告灯点亮,向驾驶员发出警告信号,此时 ABS 不起作用,制 动 过程将与没有 ABS 的常规制动系统的工作相同 的主要部件结构工作原理 (二)ABS 的主要部件结构工作原理 1 、车轮转速传感器 Page 6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 车轮转速传感器的作用是将车轮的转速信号传给 ABS 电子控制单元。MK20-型 ABS 系统 共有 4 个车轮转速传感器,前轮的齿圈(43 齿) 安装在传动轴上,转速传感器安装在 转向节 上,如图(3)所示。后轮的齿圈(43 齿) 安装在后轮毂上,转速传感器则安装在固 定支架 上,如图(4)所示。 图(3) 前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设备维修与保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