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476671 上传时间:2017-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

2、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

3、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

4、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的。这里谈到了接

5、受学习。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2不是对立的。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

6、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也有人称作“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的重要理论。所谓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对于知识目标,新旧变化不大,各学科都有各自的知识体系,各节课都有具体的知识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目标有一个新的要求,叫做学“有用的知识” 。关于能力目标,我们并不陌生,很久以前,重点抓了“双基”教学,后来的教学研究重点始终围绕“发展学生能力”来进行。在新课程标准中,更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 5 种基本能力,即:

7、计算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所说的方法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是学习方法,二者是统一在一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在新课标提出之前,我们常把“教法”作为研究重点,较少关心“学法” 。新课标中更注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要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巴班斯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演变出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前教学过程是“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总结新知? 布置作业” ,即课堂教学的五大环节。这一理论在现实教学中仍占有主导地位。我们的教改重点也是围绕这一过程展开的

8、,也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大,只不过是在各环节上小修小补,使其变得更合理些。对应着这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巩固教材,形成记忆;运用教材,形成技能技巧。 ”这一学习理论中,我认为最大的缺点是: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当然“教材”作为基本的学习资源固然重要,但也不该忽视其他学习资源。有些学习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理论中要求不单重视教材资源,同时也要重视现代教育媒体,网络媒体,学生等教育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进行个别化教育,能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学生”

9、这个学习资源,能更好的开展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语言交际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视这些学习资源的出发点。在新课标的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得出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自认为优于五大教学环节,较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即3: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景?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间、师生间交流评价,信息反馈。这一教学过程比之五大环节有如下一些优点:1、突出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学习环境的作用。2、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自主学习。3、突出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素质地提高。4、突出了信息反馈,有利于学生、教师间思想、情感地沟通

10、。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施新课标前的课堂教学中有思想目标或者说是德育目标。这样说比较笼统、宽泛,在课堂教学中不宜实现。思想包括很多内容,有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把思想目标定的很大,脱离学生实际,不可能实现,显然是不可取的。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一目标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它地确立目的是:1、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要有极大的热情和强烈的学习愿望。2、让学生更清楚学习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学习的主人。3、学习的知识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终身受益。明确了这一目标,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克服困难,主动去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四、新课标中课

11、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从三个方面说的,但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三块,三个部分,而是有机的统一在一起的。只不过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从三个角度提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应从三个维度来认识,这三个维度是课程目标、目标要求和目标性质。课程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层次;目标要求包括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要素;目标性质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对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完整认识是指导我们深刻领会课程,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般比较关注课程目标的三

12、个层次,从“教学大纲”到“新课程标准”都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述,但易忽视另两个维度。对目标要求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学生学习某一知识应达成目标的模糊定位,即课堂教学中学习重点的把握是否合理;对目标性质的忽视将会导致我们对怎样指导学生学习缺乏认识,即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在进行每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考察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任一维度的任一层次,都有相对应的另两个维度三个层次可供选择。以“知识与技能”这一课程目标为例,根据教学实际,在目标要求上可有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三个要素的取向,在目标性质上可有传承性、探究性和生成性三种属性的取向。因此,即使是以同一个知识作为载体来实现相同的课程

13、目标,也会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和性质来制约。这就是同样的课堂内容却有不同的上法,学生获得的能力发展各不相同,达成的教学目标各有千秋的根本原因。4新课程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本,着眼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什么是整体发展?即整体的人的智力与人格的全面和谐、协调统一的发展。为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一、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可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

14、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知识与技能”既是教学目标,又是载体。就是说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它又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重要载体。实际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之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2、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过程与方法”既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其他目标达成的媒介,显然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全面、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就不

15、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认知活动和情境学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其学习知识的任务不可能维持。因此,我们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强调重视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究知识的经历和获取知识的体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教学的根本。本身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并不是附属的,不仅具有独立的意义,而且与其他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它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而是从三维目标中游离出来,企图通过创设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学生施以“说教式”的教育,这实质上是对“三维目标

16、”的曲解。二、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1、 教学中的误区一是将“三维目标”当作三个目标,导致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先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再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留出一点时间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5二是把“过程与方法”理解为纯粹的学法指导,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是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并人为地把它们与知识教学割裂开来。三是有些教师觉得,“三维目标”说到底是“一维”:首先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时间,为了不影响知识与技能教学的进度,只好把时间分配给知识与技能教学;其次“三维目标”在一堂课中的发展多半是不平衡的,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必然是知识与技能;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考查也成为一种理由。四是每一课时都要生拉硬套凑齐三维目标。其实三维目标在每一节课都要设定在实际教学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2、如何确定三维目标?落实教学目标,首选要学会确定教学目标,这是落实教学目标前提。原则上来说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对一节课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