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42684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说课的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1第五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 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 节在前面三章的学习基础上,讲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 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理环境,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和升华。 同时,本节又是必修2、3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了解了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才 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从宏观上看,本书 不仅是必修模块地理(一)的枢纽,而且是整个人地关系体系的转换 点。 二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意图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教学拟制 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能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 联系和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形成地理综合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树立地域 环境差异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树立科学的环境 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原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 时每刻都在演化,即自然地理过程无时不在;各个要素的发展演 化是同步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自然 地理环境具有

3、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 四、说教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案例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 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 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 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 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 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4、以渔。”我体会到,在传授学生知识的 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他们“会学习”。 我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既加强了对学生思维 能力、探究能力的训练,也保持了让学生在地理课的课堂上尽可能 多的理解和记住地理知识的习惯。每一个主要知识点的教学,我都 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由表及 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问 展示黄土高原的历史与现状图片,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千沟万 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要了解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演化的具 体缘由,首先要了解地理要素是如何共同作用,

5、形成我们所处的自 然地理环境的。利用实例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起他们的求知欲,提升他们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关注。 (二)互动解疑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展示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图,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地理要 素并非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教 师设计小步子问题进行学,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观察黄土高原自然景观图,说出其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举例说明该景观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提示: 气候水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完成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五 星图,并用箭头代表各要素间的各种相互作用,进而让学生认识到 各要素并非简单叠

6、加组合,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循 环等过程联系在一起,形成地理环境整体。 案例分析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由于学生没有系统接触过生物循环知识,所在在课上,教师需 补充生物循环知识(光合作用、分解作用、有机物、无机物),进 而带领学生逐步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结合上面对黄土高原景观包含的地理要素的分析,依据所学 知识,重点探讨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小组合作学习)? 能量又是如何在各要素中传递的(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上述问题,师生一起归纳生物循环示意图,说明生物在 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师生互动学习)? 在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具体分析中,学

7、生的知识点可能会较 为零散,教师需适时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变零乱为系统, 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师生小结:各要素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 境成为一个整体。教师强调:通过分析生物循环可以看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产生了氧气,并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可见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 新功能生产功能;同时光合作用还消耗了部分二氧化碳,使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处于相对平状态,这又是一个新功能平衡功能。 2、练习巩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阅读教材活动,并分析问题: 引起藏羚羊数量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藏羚羊数量的波动说明了什么? 产生新功能,在前面的案例分析中已经有所渗透,学生

8、通过完 成案例练习,可以对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进一步加以理解,再由教 师强调总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认识到各自然地理要素间进行物 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参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 体,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产生了新的功能。环境 中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要素的发展深化是统一的,一个要 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深化。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黄土高原地 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是怎样发展演化的? 案例分析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出示黄土高原的位置图和地貌景观图。让学生说出黄土高原的 地理位置、

9、地貌状况,指出该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出示图片:“稀疏的植被”、“千沟成壑的地表形态”、“黄 色的水”、“地上悬河”。以小问题的形式,步步进阶,让学生理 解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植被的分布状况及原因? 黄土高原千沟成壑的成因? 黄色水的成因? 高土高原与悬河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a.土壤和植被:流水侵蚀 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退化;b.地貌: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 理发育土壤侵蚀侵蚀沟谷,沟壑纵横;c.水文:夏季降水 集中,多暴雨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黄色水,泥 沙淤积、泛滥平原。让学生自主得出: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 要素的相应变化,变化不

10、仅影响当地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其他地区, 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地上悬河”一图的分析,还可说 明一地区整体环境的变化还会影响其他区域环境甚至是全球环境的 变化,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体现。 教材P88活动的处理:本节活动项目较多,宥于时间,可将该 活动放在课后,作为一课后练习题完成。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发现任一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将导致 地理环境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实际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几乎处处都打下了人类文明的印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如何 呢? 案例分析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观察图片:“原生态东北森林”、“大规模森林砍伐”、“地 表土壤变化”、“森林蓄水能力变化”、“水土流失”,回答下列 问题: 森林的环境功能有哪些? 森林破坏后,能否恢复? 森林的变化,对其他要素及其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如果在森林破坏区,进行人工造林,自然地理环境又将产生 哪些变化? 对应图片,分析人类活动在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发展方向上的 作用,通过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 最后通过问题,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思想,树立科学的资源 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六、板书设计:七、课堂目标达成检测与评价 针对课标要求,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配套练习,检测学生学习效 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