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740180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归园田居 (其三) 使至塞上 说课稿 滁州三中 陈乃云 一、说学情 初中学生记忆力好,古诗读起来节奏明快,音韵和 谐,琅琅上口。学生 对古 诗学习还是较感兴趣的,但他 们对古诗的鉴赏,特 别是古诗的诵读技巧还是感到 有难度的。如何通过反复诵读 , 进一步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要表 达的情感,把握好节奏、重音、韵律,达到“熟读百遍,其 义自见,从 诗中受到熏 陶,享受 只可意会,无需言传 的陶冶,享受学 语文乐趣” 的境界,是教师要花大 力气达到的目标,也是让学生 终身受益的事。 二、说教材 归园田居(其三)和 使至塞上两首诗都是写景抒怀的佳作。作者笔下的 田园风光、大漠烽烟,或自得

2、其 乐,或苍茫壮阔,字里行 间无不流露着复杂的情 感。通过诗 人描绘的景物,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陶冶 自己的情操。 三、说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有关写作背景。 2.加强朗读教学,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韵律等技巧,提高朗 读水平,激发学 生的联想和想象。 3.分析景物意象,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意境 美。 4.背诵默写两首诗,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提高 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教学法: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 过反复吟诵, 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到诗

3、歌中去,用自己 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想象法: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享受诗歌的 意境美。2 3.点拨法:教师尽量少讲,稍作点 拨引导。抓住关 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 带面。 有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4 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自主合作,积极探究,互 动交流读诗的感受及对 诗歌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 节奏美,韵律美, 领路诗意,感悟诗情。 2.这两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意境 优 美,情意真挚。学习它们 激发学生的灵性,丰富文化 积累,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

4、点: 通过诵读,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 时 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 污,热爱 田园生活的精神,学 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 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课时安排:1 课时 四、说教法1.学生初读两首诗,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细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4.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 5.反复吟咏,会读会背会默,拓展延伸,形成 积淀。 6.以归园田居为例,教会赏析诗歌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 习使至塞上。 五、教学过程: 1、 激趣导入 研读归园田居 1、教师指导学习归园田居,教

5、 给学生欣赏诗的技巧和方法: (1)初读:了解作家作品及背景 (2)听范读:认准字音,理解词义,感知 诗意 (3)再次朗读:把握节奏、重音和音韵 四言诗句,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 二二” 。如:东临/碣石,以 观/ 沧海。 五言诗句,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 二三”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 豆苗稀。 五言诗句,按音节可划分为“二二一” ,或是“ 二一二” 。3如:1.大漠/孤烟/ 直, 长河/落日/圆。2.道狭/草木/长,夕露/ 沾/ 我衣。3.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4.衣沾/不/ 足惜,但使/愿/无违。 (4)赏析品读:体会意境和情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月下归耕图” 中,表达了 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愿” 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 为五斗米折腰” 强。 情感:表现了诗人傲然 、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的满足。特点: 用语平淡自然,朴素如口语,不 见丝毫修饰,但平常中富于情趣,夜色柔和 优美,意境醇美。 2.让学生以学习归园田居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反复吟诵:读出节奏、音韵。 (2)赏析品读:找准意象,想象画面,感受意境,体悟情感。(3) 找出喜欢的诗句,体会妙 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学习方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