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737006 上传时间:2018-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 1、疏 P674 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 ,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 毛诗正义 ,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 P678 “衍文”简称“衍” ,也叫“衍字” ,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 P682 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 ;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 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 P708 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

2、全面情 况。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 ,全书共有 239个专题, 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 、 “秦并六国” 、 “豪杰亡秦” 。 5、引用 P876 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龙.事 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 P879 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 常常不用该

3、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常见的 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 P880 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 P882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 互相呼应、补充。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人所说的“互文” ,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 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9、借对 P1094 借对是近体诗中

4、特有的对仗。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已构成对仗。一字有甲、乙、丙等多种意义,在 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还有一种借对是介音。2 10、流水对 P1095 流水对是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即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 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 二句子翻译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2、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小国寡民 ) 即使有效率高达十倍百倍的机械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 3、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子路从而后 )

5、 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4、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 (小国寡民 ) 使人们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 意。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逍遥游 ) 它乘着旋风环旋飞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6、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 )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聚集在自己这里。 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赤只能给诸侯担任小相,谁能给诸侯担任大项呢?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

6、大舟也无力(逍遥游 ) 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9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 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 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 神人:这里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于物外的人。圣人:这里指思想 修养臻于完美的人。 10.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 求!恐怕要责备你了? 11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孙子兵法.谋攻 ) 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1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逍遥游 )

7、 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感到沮丧,能 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3 三段落翻译 1.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2)而食(3)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 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从而后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

8、,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 “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说是老师 ?”说完,便扶着拐杖去 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 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出门了。 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 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2.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

9、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 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 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 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 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 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 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

10、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 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 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 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 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3.原文: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 而化?舜之救败 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 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

11、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 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历山之农者侵畔 译文: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使天下没 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 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 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 的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 ”又称赞他的矛说:

12、“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么东 西不能穿透。 ”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 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4 四简答题、论述题 1、 十三经注疏的体例怎样,结合所给的例子说明。 (674-675) 通俗地讲, “注”是对经书的注解;“疏”则是对注解的注解。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 阅周易 、 尚书 、 诗经 、 礼记 、 春秋左氏传 、 周礼疏 、 仪礼疏 、 春秋公羊传疏 、 春秋榖梁传疏 、 论语 、 孝经 、 尔雅 、 孟子等十三经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的注

13、音合刊成的一部书 .这就是现在通行的 十三经注疏 。 现在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 传,如“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问味之行 ” 。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如: “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位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圆圈之后是唐陆德明 经 典释文一书所收汉魏以来各家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如 “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 。 疏 字以下是孔颖连的 “疏” 。疏的体例一般是先举出所疏经文或注文开头和结尾的两三个字,用圆圈隔 开,然后再疏解。如 “相鼠至何为 ,就是对经文从“相鼠有皮”到“不死何为”的注解。 2、引用有哪些类

14、型?举例说明。 (876) 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文心雕 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水经注巫山、巫峡 )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如: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 ) ,其中“尘暗”句 暗用苏秦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一语引自易经 ;赤壁赋的“逝 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 3、代称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879) 代称是古

15、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常 见的代称分三种: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水经注巫山、巫峡 ) ,其中“清”代清澈的水。 (2)用泛称代特称。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 ,其中, “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但 在战国时候, “晋国”称为特称, ,专指魏国。 (3)用特称代泛称。 如: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 ,其中, “南浦“见于屈原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 ”后来用作

16、送别之地的代称。 4、五言律诗四种句式的平仄。 (1086-1089) 五言律诗的基本平仄句式,有四个类型。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 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可以称为近体诗的四种基本句式,以这四个类型的平仄句式为基础, 按照近体诗调儿平仄的一般规则进行分配,就构成了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1)仄起仄收式;(2)平起仄收式;(3)仄起平收式;(4)平起平收式 5、平水韵的平声韵有哪些?(1084) 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 206 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5 合并,成 107 韵,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 106 韵,这 106 韵就是常说的 “平水韵” 。 “平水韵”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