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698709 上传时间:2018-02-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分类问题 什么是文化?如何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呢?一、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地球上原本没有文化,只是在出现了人类以后,才出现了文化。例如,发 现于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文化”、发现于法国的“莫斯特文化”,就是考古学 认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主要文化。文化与人类有着同样古老的历史,这就决 定了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近代以来,众多学科探究、阐发对“什么是文化” 这个问题的各种见解,至今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1952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 克罗伯和克拉克合著的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一书,列举了西方学 术界从1871年到1951年80年间出现的各种“文化”定义160余种。1965年,

2、 在莫尔的著作文化的社会进程里出现了关于“文化”的250种说法。之后, 俄罗斯学者克尔特曼在从事文化定义的对比研究时,发现文化的定义已逾400 种。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在古代汉语中,“文化”是“文”与“化”两个字组成的复合词组。殷商 甲骨文的“文”字,像一个袒胸而立,身有花纹文饰的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 的纹理。例如,易说:“物相杂,故曰文”;礼记称:“五色成文而 不乱”;许慎说文解字认为:“文,错画也,象交叉”。由此进一步引申 为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含义。因为与五色成文有关,“文”字又 有了与“质”“实”相对的含义。引申为精神修养,德行美善之义。论语 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3、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质朴超 过文采,就有点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有点虚浮。只有文和质比例匀称,才 是个君子。汉儒郑玄注礼记时说:“文犹美也,善也。”“化”字本义指改易、生成、造化。庄子:“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赞天地之化育”,表达的都是这层意思。由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引申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 等教育与塑造过程的表达。“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春秋战国以后的事情。易:“刚柔 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这里的“文”就是从纹理之意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与天,就是 “天文”,“天文”指

4、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则与天文相对,指人际 之间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人类社会中的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等,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现象。这段话是中国古代传统 政治和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讲究为政治国,须通过观察天象变化,把握自然 规律和时令变化。同时,对于人间生活百态,要因势利导,随宜教化,使天下 之人都能遵从文明礼仪,以求理想治局的实现。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 下”紧相关联,“因文教化”或“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的刘向 作说苑,开始将“文”“化”二字联为一词。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后,

5、晋人 束皙提出“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意思是“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很明显,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 “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 义。在现代汉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 个有文化的人”。中文辞海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 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 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6、有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民族的 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无产阶级文化是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和 总结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经验而创造发展起来的。”2.社会学的“文化”定义理解文化是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因为文化表现了一个民族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如一块石头,自然状态下的石头,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的 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了“文化”的范畴。人打 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人在这一

7、过程中结成 的社会关系,以及最后完成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均属“文化”范畴,也是最广义的文化。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例如,一个满 腹经纶的教授,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太婆、孕妇不让座,而一个小学生却主动 让座,人们就有可能说,前者“有知识、没文化”,而后者比前者更有“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专家教授的文化含量不一定就比农夫或小学生多。又如, 一个人在拥挤的食堂里,既不大声喧哗,又不抢座占座,行为举止彬彬有礼, 人们就认为他是有文化的人。同样,这个所谓有文化的人,还会看他可看的、 应看的书,观赏他喜好的戏剧,听他所欣赏的音乐,赞叹他倾心的美术、

8、艺术 品。同理,一个人举止粗野、口吐秽言,就是一个不文明的人、没文化的人。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国家这个群体。例如,人们看京剧、红灯笼、 舞龙灯、踩高跷、打太极拳,就知道进入中华文化圈了;一听到拖长嗓子的长 调民歌,就联想起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当一个国家具有高度精湛的艺术成就时, 即称她为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在这种意义下,便有社会学所使用的“文化” 一词。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 经过世时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在社会学的意义上,一碗四川辣糟面、一件旗袍,对人说一句幽默的或者 俏皮的话,年轻人跳迪斯科、穿牛仔衣,老太婆摘下路

9、边小花戴在自己头上等, 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之,没有文字的部落人群,他们的歌声并不比深厚雄壮 的交响乐有更少的意义;殷商时代的人,在乌龟壳和兽骨上刻制的甲骨文并不比当代名画家的画显得不重要,那些东西虽然很原始、很简单,但对人类文化 都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学面对人类所拥有的物品和创造,在文化概念的解释上 是一视同仁的,并都视若珍宝。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 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 下去。3.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 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

10、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 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克罗伯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一书中指出:“文化由外显的 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 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 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

11、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 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一定义 为当代文化界所接受,影响深远。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概念的使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给文化下一个专门的定义,但是他们曾经广泛的使 用过文化的概念。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使用过“文化初期”等用语, 在在歌达纲领批判中有“文化的状态”等提法,并将“文化”与“财富” 作为并列的范畴使用。这是从广义的角度使用文化概念的。从广义的角度看,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生活方式等多中因素,是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及其 产物的同义语。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 所创造的文化,只有

12、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无产 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 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 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从狭义的角度上来使用文化概 念的。从狭义的角度看,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同的情况下,或者从广义、或者从狭义的 角度来使用文化概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从经济、政治和精神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过人类社会, 并从这一角度揭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序言 中写到:“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

13、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 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在这里,恩格斯所讲的“精神”显然是指狭义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曾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角度分析过人 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并从一般原理的层面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 关系。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 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 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政治和 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这里也是从狭义的

14、角度来谈文化的。二、文化的结构与分类“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它外延范围的广泛性。对此,美国文化人类 学家洛威尔形象地表述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 形状。我们想用文字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 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文化的研究由于这一特 点而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也更加具有魅力。于是,研究文化的人们,为了便于 把握和解释,往往十分注意区分文化的基本结构和分类。通常情况下,文化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文化做出不同的分 类。例如,从时间角度上,分为原始文

15、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角度上,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从不同民 族看,可以分为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等;从不同的宗教影响看,可分为伊斯兰 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层面上,分为贵族文化、平民 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从不同的社会功能上,可分为礼仪文化、服饰 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从流行的人群,可以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从 流行的时效,可以分为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从历史文化沿革和不同区域来看, 文化又有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的等之分;若 从文化的品位、性质判断,文化又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之别。这

16、些从时间、空间或社会层面对文化所做的分类是从外在角度所作的划分。从文 化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上,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次,或分 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也有学者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 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这一视角所作的划分,无论是两层次说、 三层次说、四层次说,所研究的都是文化本身的基本结构,其中四层次说概括 表达得比较完整。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 品的总合。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一类条件为 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 与结果,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种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 化事物,是人类从事一切文化创造的基础。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 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具体来说,精神文化又可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