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622099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kpm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用 PKPM 判断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 高规第 4.3.5 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

2、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 0.5 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 0.5 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 ,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

3、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验算周期比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结构在罕遇大震下的扭转效应。如同位移比的控制一样,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所以一旦出现周期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本工程 WZQ.OUT 文件中自振周期结果如下:振型号

4、周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1 1.1708 0.03 0.95 ( 0.95+0.00 ) 0.052 0.9766 90.02 1.00 ( 0.00+1.00 ) 0.003 0.7856 179.88 0.10 ( 0.06+0.04 ) 0.904 0.3288 0.01 0.98 ( 0.97+0.00 ) 0.025 0.2431 90.01 1.00 ( 0.00+1.00 ) 0.006 0.1983 89.91 0.11 ( 0.04+0.07 ) 0.897 0.1649 0.05 0.96 ( 0.96+0.00 ) 0.048 0.1347 90.10

5、 1.00 ( 0.00+1.00 ) 0.009 0.1339 179.75 0.71 ( 0.68+0.02 ) 0.2910 0.1277 0.37 0.55 ( 0.53+0.01 ) 0.4511 0.1180 0.07 0.61 ( 0.58+0.03 ) 0.3912 0.1081 90.03 1.00 ( 0.02+0.98 ) 0.0013 0.0944 0.18 0.65 ( 0.59+0.06 ) 0.3514 0.0927 89.98 0.29 ( 0.03+0.27 ) 0.7115 0.0851 0.11 0.47 ( 0.46+0.01 ) 0.53当平动系数大于

6、 0.5 时,该振型为以平动为主的振型。反之,当扭转系数大于 0.5 时,该振型为以转动为主的振型。从上面结果中可以查得,结构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30.7856s,以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1.1708s,T 3/T10.6710.9,满足高规第 4.3.5 条的规定。 高规 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 层间位移,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 倍,不 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 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 该楼层平均值的 1

7、.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 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

8、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位移比的大小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计算位移比时,如果楼层中产生“弹性节点”,应选择“强制刚性楼板假定” 。在 SATWE 后处理中查看本工程结构位移文件 WDISP.OUT,结果如下:a)、最大值层间位移角X 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2161.Y 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2495.满足高规4.6.3 条最大值层间位移角1/1000 的规定。b)、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X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

9、位移的比值 : 1.12X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8Y 方向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 1.06Y 方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1.18满足高规4.3.5 条最大位移层间位移和与层平均值的比值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 1.5 的规定。高规 4.3.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 层间位移, 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 倍,不 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5 倍;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 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 该楼层平

10、均值的 1.2 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 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 T1 之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9,B 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 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 10 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 0.85。(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

11、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 3.4.2 条和高规4.3.5 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刚度比的控制按高规7.1.2 条规定,抗震设计的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 50%。本工程底部短肢墙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如下:短肢墙倾覆弯矩 墙倾覆弯矩 短肢墙倾覆弯矩百分比3 层 X 向地震: 24633.7 36285.8 40.44%3 层 Y 向地震: 20095.4 55785.2 26.48%2 层 X 向地震: 27257.6 41347.7 39.73%2 层 Y 向地震: 22330.8 62

12、988.2 26.17%1 层 X 向地震: 29733.9 50949.3 36.85%1 层 Y 向地震: 25940.5 70792.5 26.82%很明显,本工程短肢墙倾覆承受的底部地震倾覆弯矩均小于总底部地震倾覆弯矩的50%。(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高规4.4.3 A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65%;B 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 75%。注: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是指

13、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及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之和。*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层号 塔号 X 向承载力 Y 向承载力 Ratio_Bu:X,Y-8 1 0.2705E+03 0.2518E+03 1.00 1.007 1 0.4603E+03 0.4257E+03 1.70 1.696 1 0.5961E+03 0.5592E+03 1.30 1.315 1 0.6760E+03 0.6156E+03 1.13 1.104 1 0.7477E+03 0.6725E+03 1.11 1.093 1 0.8408E+03 0.7553E+03 1.12 1.122 1 0.4514E+04 0.5118E+04 5.37 6.781 1 0.6897E+04 0.7487E+04 1.53 1.46(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