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13225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 90 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二对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新的认识关于美国巨额外贸逆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1.短期因素美元汇率偏高是影响外贸平衡的重要短期原因之一。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国外的购买者而言过于昂贵了。(注:JosephQuinlanandMarcChandler,TheU.S.TradeDeficit:ADangerousObsession.)1999 年美元对外汇率变化不大,但在 2000 年开始升值,在贸易加权年平均基础

2、上,美元对广泛使用的 7 国集团货币升值 5%。美元对欧元升值 15%,相反,对日元贬值了5%。(注:SurveyofCurrentBusiness,April2001,p.29.)近几个月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然而美林银行 2002 年 6 月 20 日公布的月度调查仍显示,即使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多数全球基金经理人依旧认为美元还是被高估。此外石油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口石油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美国最大的前 20 位石油供给国中,有 15 位同时

3、列于美国最大的 35 个贸易逆差国之中。2000 年,因油价上涨仅石油进口额即高达 1200 亿美元。据资料显示,这两个原因是 2000 年美国外贸逆差陡增1000 多亿美元的主要原因。2.经济全球化因素近 20 年来,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生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加深了。加速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因此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十分自然的。美国经济中每年资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总产量的 30%。因此美国必须从中东、非洲和世界各地

4、进口大量的资源,特别是矿物燃料如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这些商品进口造成的逆差即是资源性逆差。同时,美国进口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这类进口弥补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是对美国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为补充性逆差。这两大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从国外的低成本进口也大大节约了美国国内资源、保护了本国环境。此外由于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

5、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因此正如昆兰教授指出,现在进出口贸易再也不是表明美国全球销售和竞争力的一张有效的记分卡。3.经济结构性因素战后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拥有了极强的科技优势、资本货物的生产优势以及服务出口优势,由此构建了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是指贸易参加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部门或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随着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

6、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和深化,各国间产业内贸易规模显著扩大。如表 3 显示,当代美国对外部世界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本货物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 0.994。半导体,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通信设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机械,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等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接近 0.90 或0.90 以上。其中出口大于进口的主要有半导体、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和部件以及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这表明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美国

7、近 10 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附加值化、主体产业加速现代化的结果。表 32000 年美国资本货物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亿美元)出口进口产业内贸易指数额 x额 m1-(x-m)/(x+m)总量356835220.994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5568980.765半导体6004830.892通讯设备3263800.923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及部件1921410.849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机械5115130.998机器工具、金属加工设备和控制设备2371810.866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127720.726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1251000.893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35939

8、80.948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4802630.708其他资本货物,n.e.c56920.759注:n.e.c 为未在已分类项目中。资料来源:根据 SurveyofCurrentBusiness(April2001)数据计算。(2)跨国公司内贸易空前发达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深化的主力军。而美国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通行做法是使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同时这也成了美国产品贸易出现高赤字的主要原因。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例,众所周知,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正是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其产品贸易逆差 1990

9、 年为 115 亿美元,到 1999 年竟高达 660 亿美元。 1994 年计算机、外围设备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1999 年美国电子计算机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 2000 年,仅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贸易逆差就达 342 亿美元。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大都实行全球化经营,将交易内部化。由于受到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外放松对 FDI 和资本输入的限制,美国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已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一些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从整体来看,美国企业更愿意通过它们海外子公司向国外的市场提供信息技术产品,而不是从本土向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现在,美国公司在全球具有

10、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 23000 个分公司。与此同时,许多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在销售地建立分公司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渠道。如在 1997 年,日本在美国的 FDI 比美国在日本的资产价值累计多 640 亿美元。据统计,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事实上美国跨国公司已成功地实现了全球化和跨国经营内部化战略。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内部化是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掩盖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另一重要特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是美

11、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表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创意和知识活动价值的不断提高。20 世纪 90 年代下半期美国服务贸易始终保持巨额盈余,1999 和 2000 年分别为 806 亿和 810 亿美元。美国保持了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地位。但与迅速扩大的商品贸易相比,其服务贸易顺差几无变化。如1998、1999、2000 三年分别为 800 亿美元、806 亿美元、810 亿美元。因此,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商品贸易逆差,但缓冲作用有所下降。19982000 年分别为32.4%、23.3%和 18.0%。4.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因素。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也缘

12、于一系列政策因素。最突出的是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对他国实行的单边贸易政策。所谓单边贸易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压制某些国家改变其行为而单独实施的制裁。在实行单边制裁时,美国公司不得在被制裁的国家做生意,致使外国竞争者得以在那里建立前途无量的合资企业。显然这使得美国公司在这些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单边制裁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而且效果极差。单边制裁通过关闭美国在世界某些地区的公司,极大地加重了美国企业的负担。甚至在制裁取消之后,影响还迟迟无法消除,美国公司发现很难在失去的外国市场中重新赢得一席之地。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 1995 年,由于美国的制裁行为,美国公司出口方面在 26 个国家

13、输给外国竞争者至少 150 亿美元。对美国工人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 20 万个就业机会。据全国制造商协会说,美国在 19931996 年实行制裁使美国“不得进入”价值 7900 亿美元的出口市场。竞争力委员会 1994 年的一份报告发现,8 次制裁行为使美国年销售额损失 60 亿美元,并失去 12 万个与出口有关的工作。三贸易逆差对新经济的贡献首先,从经济的宏观面来分析,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处于均衡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前的 AS 曲线之形状是向上倾斜的,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后 AS 曲线之形状是垂直的。从美国的劳动市场来看,进入 2

14、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 4%左右,甚至低于这一水平,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产品市场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已经从供给决定消费发展成为消费引导供给的阶段。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美国经济看做是一种供给约束型经济。在该经济中,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充分弹性,所以在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国民收入是供给的函数。若增加需求,AD 曲线向右上移至 AD,收入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若将供给曲线向右移至 AS,则国民收入

15、由 Y 增至 Y,同时价格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在供约约束型经济下,贸易顺差于国民收入之间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效应。其次,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相关生产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从而有力地抑制了经济的过热,防止通胀的重燃,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消费者价格指数近二十年来始终维持了较低的水平。GDP 连锁价格指数,以 1996 年为 100,1997 1999 年分别为 101.95、103.23 和 104.77。三年平均增幅仅为 1.59个百分点。除去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率 19961999 年分别为1.6、1.6、1.1 和 1.4。(注: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01,p.285. )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和低价商品的进口有密切关系。再次,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美国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美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即为典型例子。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指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已不再生产同类产品的工业部门。此外,大量的廉价进口品的“冲击”推进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