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6122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ppt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谁写的?此诗反映了什么伟大的历史事件? 毛泽东,反映了 1949年 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占领南京,反动统治宣告覆灭这一历史事件。 【课标要求】 概述新中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 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 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 【

2、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1)背景: 反动统治被推翻; 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 (2)时间地点: 北平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名称 创立 创始人 目前党员 中国 革命委员会 1948 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中国民主同盟 1941 1944 张澜、沈钧儒、 黄炎培、章伯钧 盟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 1945 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 施复亮、孙起孟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5 马叙伦、王绍鏊、 周建人、许广平 10万多 中国农工民主党

3、 1930 1947 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中国致公党 1925 1947 司徒美堂、陈其尤 3万多 九三学社 1945 改建 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10万多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47 谢雪红、杨克煌 成员 2100多 1949年 9月 21 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 634人,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 中国 共产党 无党派 人士 各民主 党派 人民 团体 各民族 海外 华侨 各地区 人民 解放军 具有广泛性和进步性 特点: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4、(3)内容: A、 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C、决定首都、国旗、代国歌、公元纪年 ( 4)作用: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 临时宪法 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准备,初步建立 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国 旗 代 表 新 中 国 礼 目 注 行 要 旗 升 义勇军进行曲 作者 田汉 聂耳 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存在,成为民主党派 等力量参政议政的舞台 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组成爱国统一战线。 (新阶段) 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949

5、1954年 )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内容: 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 意义: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954年)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6、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宪法作出了哪些重要规定?它的颁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确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性质) (2)、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大制度 (3)、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它的颁布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根据材料分析 与 的性质和所代表的民主广泛性有何根本不同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

7、权 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 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 性质 享受民主广泛程度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这首歌曲,并思考我国为什么 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爱我中华 “

8、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含义 (二)背景 (三)建立 与完善 (四)意义 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旧中国由于历史、地理和统治者的民族压迫、 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1、 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地区,实行民

9、族区域自治” 2、 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宪法 3、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建立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 等团结,保证国家统一;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积极性。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 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宁夏回族 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宪法 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 地方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 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 各级自治区、自 治州、自治县 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