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611762 上传时间:2018-02-2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品种区实验规范(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附件: 全国茶树品种区试技术规程(暂行)一、试验目的鉴定茶树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品种特性,筛选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客观评价其应用价值,为茶树新品种鉴定和推广提供依据。 二、区试点的设置与试验周期在茶叶主产省设置 10 个左右区试点,并设立品质、抗性专业鉴定点。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每轮进行 67 年。每隔 34 年如有 10 个以上品种申请区试,经主管部门批准即可启动新一轮试验。每个品种安排三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承试品种的数量最多不超过 17 个(含对照种) 。三、田间布置1试验田:田间四周空旷,地势较平坦,土壤结构良好,土层深厚,无塥土,肥力中

2、等,同一试验区肥力一致,pH4.56.0。试验田附近有水源,排水良好。2对照品种:绿茶为福鼎大白茶, 乌龙茶为黄棪, 红茶为英红 1 号;专业点应增加相应的境外主栽品种。3. 苗木要求:参试茶苗应符合GB11767 茶树种苗 一级苗标准,每品种不少于2400 株,其中三个区试点各 700 株,专业鉴定点 300 株。4. 小区设计:三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长度 9m,面积 13.5m2。设保护行。双行双株侧窝种植,大行距 150cm,小行距 40cm,穴距 33cm。提倡设立副区。四、栽培管理措施1定型修剪: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定植时进行,高度 1520cm;一年以后每年春茶前在前一次剪口上提

3、高 1020cm 进行第二、三次定剪。第三年开始夏秋季打顶养蓬。注意乔木型与灌木型的区别。2施肥和耕作:一年至少施 1 次基肥和 2 次追肥。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日期可参照当地丰产茶园的管理水平,每个区的施肥量要保持一致。中耕在秋季进行,及时人工除去杂草。3病虫害防治: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及时防治。2五、试验观察记载1、区试基本情况:包括区试点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 、气象(年、月平均气温、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全年和各月的降水量) 、土壤(类型、pH 值、肥力、深度) ,试验田布置(平面布置图、试验品种、对照品种、布置排列方式、重复次数、小区面积)、种植情况(茶园开垦时间、耕作深度、种植方式和时

4、间、施肥种类、数量和时间、种植密度等) ,当地主产茶类和主栽品种。上述各项均需记载。2田间管理: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修剪、采摘、防病除虫等,将时间、数量、标准和天气情况等详细记载,建好田间管理档案。施肥、防治病虫可记载在表1、2 中,也可记录在工作日记内。表 1 施肥记录施肥日期 肥料类别 肥料名称 用量(kg/亩) 施肥方式 备注(天气)记载人: 审核人:表 2 病虫防治记录防治日期 病虫种类 施用农药 剂量(g 或 ml/亩) 备注(天气)记载人: 审核人:3茶苗成活率调查:茶苗定植后第一至三年调查成活率,包括株成活率和丛成活率,株成活率(%)成活苗株数/定植苗株数100丛成活率(

5、%)成活丛数/定植丛数100表 3 苗木成活率调查表3I 区 II 区 III 区 合计 成活率% 品种缺株数缺丛数缺株数缺丛数缺株数缺丛数缺株数缺丛数株成活率丛成活率备 注CK(每小区植茶 丛, 株,三区合计 丛, 株。 ) 定植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记录人: 审核人:表 4 成活率调查汇总表(单位:%)定植一年 定植二年 定植三年品种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 株成活率 丛成活率备注CK 汇总日期: 年 月 日 汇总人: 审核人:4高幅度测量:第 2、第 3 次定型修剪前测量茶树高度和幅度。每个重复定点取样 5 个(如茶行长 9m,则分别定点在

6、1、3、5、7 、9m 中心处)测量茶行高度和幅度。具体在 1、3、5、7、9m 的中心点测量最高枝梢的高度和与双行茶行的幅度,计算平均数。4表 5 定型修剪前的茶树高度和幅度调查 (单位: cm ) 区 区 区 三区平均品种 定点树高 树幅 树高 树幅 树高 树幅 树高 树幅备注定点 1定点 2定点 3定点 4CK定点 5调查日期: 调查人: 审核人:表 6 定型修剪前的茶树高度和幅度汇总(单位:cm) 品种 调查时间 树 高 树 幅年 月 日(第二次定剪前)区 区 区 平均 区 区 区 平均CK年 月 日(第三次定剪前)汇总日期: 年 月 日 汇总人: 审核人:5新梢生育期观察:定植后第

7、4 年春季起,观察茶树春梢一叶初展期、二叶初展期和三叶初展期。每个小区观察 5 丛,每丛选择 1 个芽头固定观察,取最后一次修剪的剪口以下第一个带叶健壮芽作为观察芽,从越冬芽萌动开始,每隔 1 天观察 1 次,各个生育期以 30观察芽达到该物候为标准。连续观察 3 年。观察期间,如发生损伤或误采立即调换相同生长状态的芽。 数据统计:先算出每一年试验品种与对照品种的差异天数,再将 3 年差异天数平均,并同时标出日期幅度,如某一品种第一年比对照早 2 天,第二年早 0 天,第三年早 1 天,平均早 1 天。同时,列出一芽一叶期的 3 年幅度,如 3 月 28 日4 月 1 日。5表 7 物候期观察

8、记载表一区 二区 三区 备品种物候期观察日期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9 号 10 号 11 号 12 号 13 号 14 号 15 号 注CK备注:物候期填物萌动、鳞片、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驻芽。归纳时,主要用一芽一叶至三叶的数据。记载人: 审核人:6表 8 200 年参试品种物候期表一叶初展期 二叶初展期 三叶初展期品种一叶初展期与 CK相差天数二叶初展期与 CK相差天数三叶初展期与 CK相差天数CK调查人: 汇总人: 审核人:表 9 参试品种新梢生育期汇总表品种内容项目一叶初展期与 CK相差天数二叶初展期与CK 相差天数三叶初展期与CK

9、 相差天数备 注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平均差异天数3 年幅度汇总日期: 汇总人: 审核人:6发芽密度调查:第 46 年春季进行观测。在通过一芽二叶期时,每个品种每小区随机取 3 个点,调查每点(33.333.3cm)10cm 叶层范围内萌动芽以上的芽梢数,取 3年平均数。7表 10 发芽密度调查表(个/1109cm 2)区 区 区品种 调查日期1 2 3 1 2 3 1 2 3三区平均CK调查人: 审核人:表 11 发芽密度汇总表(个/1109cm 2)品种 调查次数 三区平均 三年平均CK调查人: 审核人:7鲜叶产量记录:从第四年起连续记载三年。红、绿茶品种每年采春、夏、秋茶。采摘标准:春茶第一

10、批鲜叶在一芽二叶物候期通过之日或第二天,采一芽二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夏茶、秋茶采一芽二、三叶和同等嫩度对夹叶。要求春、夏茶留鱼叶采秋茶留一叶采。乌龙茶区试点要求春夏秋三季采摘“小至中开面” 的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三、四叶嫩梢。各茶类每季茶要分批多次采,各参试品种采净率均需达到 90%。雨水叶要去除雨水稍摊放后再称重。产量记录到小数 2 位。8表 12 20 年 品种鲜叶产量记载表时间(月/日)区(kg) 区(kg) 区(kg) 备 注 合 计三区平均记载人: 审核人:表 13 20 年参试品种鲜叶产量小区产量(kg/小区)品种一区 二区 三区三区合计三区平均亩产(kg/亩)与 CK比(%)CK记

11、载人: 审核人:表 14 各品种鲜叶产量汇总(kg/ 小区)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品种 区区区小计区区区小计区区区小计平均平均亩产(kg/亩)CK汇总日期: 汇总人: 审核人:9数据统计:根据表 11 汇总结果,用二因子(品种间、年度间)方差分析,测定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间绝对产量(不是%产量)的差异显著性程度(最小差异显著标准LSD 要达到 0.05) 。计算方法参考附件 A。8加工品质鉴定:从第四年起,按参试品种的适制性或参试目的,选择制作烘青绿茶或红碎茶或乌龙茶。每年制样后每个品种第一批样 100 克左右及时集中寄区试办公室,由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按 NY/T-787 及时进行感官审评。专业

12、点进行二年品质鉴定。茶样制作方法见附件 B。9抗性鉴定:从第四年起,各区试点连续三年对茶树耐寒旱性、抗病性(炭疽病、茶饼病及当地主要病害) 、抗虫性(茶橙瘿螨、假眼小绿叶蝉及当地主要虫害)进行鉴定(一般区试点只进行田间调查) 。专业点对抗性(耐寒旱性,炭疽病、茶饼病、茶橙瘿螨和假眼小绿叶蝉)进行连续二年的专业鉴定。9.1 耐寒性和耐旱性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越冬后或旱期后,以丛(株)为单位,每小区调查 10 丛(株)茶树冻害或旱害程度,凡中上部叶片 13 以上赤枯或青枯即为受害叶,有 13以上当年嫩叶有红变即为受旱害,根据受害情况进行分级:级别 冻害或旱害情况0 级 受冻或早害数叶片5;1 级

13、550。10)(NxnHIi按公式(1)计算冻害或旱害指数(精确到整位数) :式中:HI冻害或旱害指数;n1各级受冻或受旱丛(株)数;x1各级冻害或旱害级数;10N调查总丛(株)数;4最高受害级别。根据冻害或旱害指数,耐寒性或耐旱性分为强(冻害或旱害指数10)、较强(1050) 。 表 15 茶树寒害调查表品种 小区 受害丛(株)数 受害级别 受害指数三区平均受害指数耐寒性CK调查日期: 调查人: 审核人表 16 冻害发生期低温统计极端最低温度温度值 出现日期连续0以下(或低温)日数 负积温值 备注统计日期: 资料来源: 整理人: 审核人说明:负积温值是续0以下日子中负温的累加。或是一月(最冷月)全月负温的累加。当地如不出现负温,可不填写。本统计可用当地气象资料。11表 17 茶树旱害调查表品种 小区 受害丛(株)数 受害级别 受害指数三区平均受害指数耐旱性CK调查日期: 调查人: 审核人:表 18 旱害发生期高温与降水量统计表年 月 日 极端最高温度温度值 出现日期35日数 (天) 降水量(mm) 备 注统计日期: 资料来源: 整理人: 审核人:气温、降水量等可用当地气象资料。9.2 抗病性茶炭疽病采用室内接种法:秋季高发期,在每试点随机取带有 3 片左右较嫩成叶的当年生枝梢 1520 个,先在叶面上用细的昆虫标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