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45948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ppt复习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燃 料 及 其 利 用 燃烧与灭火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化石燃料的利用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煤 天然气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能源的利用和开发 石油 可燃物 与空气(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清除可燃物 隔绝空气(氧气)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使用其一即可,也可同时使用 辨别有关图标 事故处理方法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煤的燃烧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化石燃料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知识梳理 ( 2) 条件: ;氧气 (或空气 );达到燃烧所需的 温度 (也叫 )。 ( 1) 定义: 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 发生的一种

2、发光、放热的剧烈的 _。 注意: 但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等等。 注意: 物质燃烧必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 一不可。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 氧气 氧化反应 可燃物 最低 着火点 ( 1)原理: 破坏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破坏。 ( 2)方法: _ 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隔绝 _。 使温度降到 _以下。 特别提示: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来灭火,而只能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空气(或氧气) 着火点 当心火灾 易燃物质 禁止放易燃物 当

3、心爆炸 爆炸性物质 当心火灾 氧化物 禁止烟火 禁止带火种 禁止燃放鞭炮 禁止吸烟 ( 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 1)爆炸:可燃物在 _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 热 ,使 气体的体积 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 2)影响可燃物燃烧程度的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 ; 氧气的浓度 越大 ,燃烧 越激烈 ; 可燃物与氧气的 接触面积 越大,燃烧越剧烈。 有限 1、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 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常常伴随着 能量 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 变化,即有 放热 现象或 吸热 现象。 ( 1)放热现象:有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 ,如物质的燃烧、生石灰与水的反应等属于 放

4、热反应 。 ( 2)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 ,如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等属于 吸热反应 。 二、化石燃料的利用 放出热量 吸热热量 如何判断吸热反应如放热反应 气还原氧化铜。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1、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 变化 二、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1)煤:主要含有 元素,还含有少量 _ 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是混合物。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煤的干馏),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煤气等。 碳 氮硫氢氧 三大化石燃料是 、 、 。 它们属于_能源。其中,煤被称为 “工业的粮食” ,石油被称为 “工业的血液” 。 天然气 煤 石油 这是物理变化

5、还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不可再生 2、化石燃料的利用 物理变化 根据石油各成分的 沸点 不同进行分离(石油的分馏): 分析石油分馏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 2)石油:主要含 两种元素 ,还含有少 _ 等元素。为混合物。 碳 氢 硫氮氧 2、化石燃料的利用 (3)为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甲烷。 甲烷是一种无色密度 比空气小的气体。 极难溶于 水。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 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2燃 这是用排水法收集到的甲烷气体,根据图片,思考甲烷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化石燃料的利用 a、有计划合理开发化石能源。 b、节约化石能源,使燃料充分燃烧。 使燃料充分燃烧 条件 :燃烧时要有充足的 氧

6、气(或空气) ;燃料与氧气(或空气)有足够大的 接触面积 。 意义 :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污染。 不充分燃烧的危害 :产生的热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 ( 4)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利用 有毒气体 温室效应 酸雨 讨论 :试说明酸雨可能对环境造成什么 样的破坏?应如何防治酸雨的发生? 碳元素 氮元素 硫元素 思考 2:这些元素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思考 1:煤中主要含哪种元素?还含哪些元素? 煤的燃烧 ( 1)煤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文物雕像腐蚀 水体污染、土壤酸化 森林受到破坏 桥梁等建筑物受到腐蚀 损害人体健康 影响人体健康 酸雨的危害 3、使用燃料对

7、环境的影响 减少 开发新能源;使用脱硫燃料;尾气处理后再排放等 ( 2)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 1)酸雨的防止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 一氧化碳,末燃烧的碳氢化合物、 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 思考:减少汽车气对空气的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以使汽油能充分燃烧。 (2)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3)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4)使用压缩天然气 液化石油气燃料。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有 :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燃料中的一些杂质如硫等燃烧时, 产生空气污

8、染物如二氧化硫; 2、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一氧化碳; 3、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及碳粒、尘粒 等排放到空气中。 思考: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 的污染,主要有哪些原因?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多数 汽车使用的燃料 是从石油中分离出来的汽油 或 柴油 。 汽车尾气中的 主要污染物 有 一氧化碳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 a、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汽油能 _。 b、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 _。 c、使用 _汽油,禁止含铅物质排放。 d、使用清洁燃料,如 压缩天然气 和 液化石油气。 使用乙醇汽油作车用燃料的优点: a

9、、节约石油资源; b、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c 、促进农业生产,带动农业发展。 充分燃烧 无害物质 无铅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开发 新能源: 乙醇:化学式 ,俗称 ,由高粱、玉米和薯类等发酵、蒸馏得到,属于 _能源。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 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作为燃料的三大优点是: , , 。 被认为是最清洁的能源。目前没有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 _、 _。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酒精 取成本高 储存困难 可再生 来源广 放热多 产物是水,无污染 3 2 3n+ 点燃2 2燃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 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

10、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器着火时马上用水浇灭 的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2、最近“纸火锅”逐渐流行起来。“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能燃烧 致着火点降低 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张不会燃烧 C C 练一练 3、下列事故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如遇到电线着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发现家里煤气泄漏时,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D、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 C 练一练 4、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 )

11、 A增加空气中 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 C增加煤与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C 练一练 5、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并进行实验 (如图 ) 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没蘸水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 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练一练 步骤 设计意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 1) 燃烧与物质的关系 可燃物才能燃烧 ( 2) 燃烧与温度的关系 没蘸水的小棉团燃烧 蘸水的小棉团不燃烧 ( 3) 玻璃杯内蜡烛熄灭了 玻璃杯外蜡烛仍燃烧 燃烧与氧 气的关系 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才能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 (或空气 )接触,才能燃烧 练一练 6、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拔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 B 练一练 7、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1)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 _是(填写序号,下同),属于最清洁燃料的是_。 酒精无烟煤乙醇汽油氢气天燃气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