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34566142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4.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点教育学摸块1教背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研制教育活动的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2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 附属性、 原始型、 平等性 1 2 3古代社会教育: 专门化、 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分离和对立、 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 1 2 3 4化、 道统性、 专制性、 刻板性、 教育体制官私并行、 教育制度出现但尚未形成、 以个别教 5 6 7 8 9 10学为主、 教育经验及教学思想、 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11 12现代社会

2、教育: 现代学校出现、 地位提升、 关注点转向未来、 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 变 1 2 3 4 5革迅速、 全民化、 民主化、 终身化、 人性化、 现代化、 信息化 6 7 8 9 10 11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是 1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 2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反作用:I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II

3、教育可 3以促进政治民主;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 1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3)教育与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 1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

4、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 2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学生文化 3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沦涵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它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稳定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顺序性、 阶段性、 不均衡 1 2 3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整体性、 稳定性和

5、可变性 4 5 6 7(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 1身心发展和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环境:人从出生开始,身心发展就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自发影响比较复杂,方向不一; 2环境无论提供什么条件影响人的发展,都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人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 3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工作的教

6、师,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 4动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含义: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 1的要求。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教 2育活动的激励功能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

7、价值取向;个人与社会统整的价值取向(全面、深 3刻)(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应有的基本素质;明 2确了使受教育者各方面全面发展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3(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 1能力的统一;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注 2 3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

8、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适应时代要求,实施素质 4 5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1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 3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

9、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更加注重教育制度的国际交流(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下一步要走的道路将是通过高 1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大趋势。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切实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27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 创造性、 示范性、 长期性 1 2 3 4(2)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1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语言

10、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 3反思能力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4(3)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观众”阶段;“任务关注” 1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其他 2(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强调教师职业角色转变: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

11、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强化教师行为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 2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5)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1 2 3(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 1 2 3 4学生是文化中的人、 学生的时代中的人 5 6(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

12、系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 1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 2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3(8)教师的职业角色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是某一 1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

13、、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意义: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实现学校 2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课程类型: 3根据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制约课程的因素:社会、知

14、识、学生 4(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在学校教 1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2(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 1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4)课程资

15、源及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计划、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1根据资源的空间来源: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课程资源、实物课程资源、活动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根据资源的载体形态:内在性课程资源、物化形态课程资源、情境性课程资源根据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国家课程资源、地方课程资源、学校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学生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2学校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社会层面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 1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的任务: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 2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感,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四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传授和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向,而个性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目标。(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