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558641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考物理试考物理试卷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 . .2003 年 高 考 物 理 试 卷 分 析2003 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基本符合 2003 年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设计稳中求新,注意联系实际,难度适中,但计算量较大。在总体上保持与 2002 年稳定的基础上,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试卷作一些分析。一、试卷结构:试题题量较 2002 年有明显变化:选择题共 8 题,共 48 分,占40%,比去年增加了两道选择题;第二卷共 4 题,共 72 分,占 60%; 试题题序较去年也有明显变化:选择题的题序仍然保持往年的生物、化学、物理的顺序,但第二卷有较

2、大变化,物理题前三个放在最前面,生物与化学题放在中间,压轴题仍为物理,这样的题序变化使部分学生较不适应。从学生反映来看,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做完。二、试卷内容和比例:随着 3+X 改革的进行,物理题目数量的减少,且另一方面命题思想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内容复盖不再是命题主要考虑因素,但从所考察的知识点的分配比例来看,仍较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见下表: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题 总计 比例力学15(3)、 18(6) 19(6)、 22(3)24(15)、 25(10)、34(22) 65 分 54%热学 20(6) 6 分 5%电学 15(3)、21(6) 22(3) 23(15) 25(10) 37

3、 分 31%光学 17(6) 6 分 5%原子 16(6) 6 分 5%总计 48 分 15 分 57 分 120 分 比例 40% 12.5% 47.5% (表中括号内为分值,其中 15、22、25 题均为力学、电学综合题,各计一半分值)由上表可见,2003 年考题与 2002 年相比对力、电部分更加侧重(2003 年力、电部分共 102 分,占 85%;而 2002 年力、电部分共 91分,占 76%;) ,其中主要原因是对热学部分(特别是气体部分)要求降低;光学和原子部分保持稳定。另外,今年考题对力学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了相当深入的考察,主要体现在压轴题上(22 分) 。三、难度分析和难度分

4、布:理综试题整体来看有较大难度,但物理部分得益于二卷题目顺序的调整,使其难度相对适中,只是计算量较大,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心理素质是一个考验。另一方面,题目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加紧密,能否快速准确的“看透”题意成为关键。据我分析及了解部分学生答题情况,难度分布大体如下:题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34难度 中 易 易 易 中 易 中 较难 中 中 较难 难由表格可见,简单题、中等题、难题的比重较为合适。四、试题特点: 纵观 2003 年物理试卷,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注重联系实际,考查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 25、34 两题上,

5、且两题所占分值较大(共 42分) 。25 题通过对实际生活中自行车头灯供电系统的理想化,考查了交流电的产生及最大值和有效值的计算、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等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信息提取、分析、判断、综合运用能力。此题对有些学生来说“感觉一看就蒙了”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对交流电的产生及角速度线速度关系知识掌握不牢固不透彻;二是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太差,不知道如何把学过的知识用在这里。另外,结合实际的问题往往已知数据较多,如何分类提取,搞清各量之间关系,使已知“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所乱” ,确实体现了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34 题给出的情景是学生熟

6、知的传送带将货物运向高处的问题,但题目中有一部分“干扰性”已知条件,如 BC 区域弧形、大量但不知数目的货箱、电动机等,这要求学生能够排除实际问题中杂乱条件的干扰,找准方向,尽快看穿事物的物理本质,抽象出理想模型, “大胆地”使用能量观点并且细心计算,从而顺利解题。这两道题都要求学生要先将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才能利用课本上所学到的概念、规律进行分析、求解。这样的试题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物理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既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2、实验题取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今年的实验题是电阻率的测量

7、,来源于书上原有的一个实验,属于常规实验,主要考察了学生电路选择与设计、作图、游标卡尺读数、电阻率计算等能力。但与书中原实验相比形式有所改进,体现在:将常规的电阻丝,改为圆柱体电阻,以及图像的误差去除等。总体讲,本实验难度并不大,并没有如考前部分模拟题那样刻意求新求奇,但充分考察了多方面实验基本技能及数据处理能力,另外需要考生精心细致的处理数据和计算结果。3、将物理前沿问题通俗化如第 22 和 24 题,分别探讨了 K 介子衰变问题和中子星维持稳定问题。初看时似乎很是高深,实际上是考察了动量守恒、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等几个重要知识点。其中 22 题还要特别注意动量的矢

8、量性问题(规定正方向) ,而 24 题则要求学生正确选择研究对象,正确选用合适的公式,细心推导方能得出结论。此类题目常表现为文字叙述较多,图文结合,所陈述的背景知识又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思考空间较大。因此,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成为做题的第一步关键,使得部分同学感觉吃力。对此类所谓“高科技”问题,首先应抛除畏惧心理,相信解决方法就在平时所学的基本知识当中,在题目给出了“开放式的已知”情况下,要能把握关键性的已知条件,整理出题目“真实的模样” ,并迅速将所学知识迁移过来,从而解决问题。从整个物理一卷(客观题)来看,难度较低,计算量也较小,基本上“不需要动草稿纸” ,但是,又覆盖了高中阶段的多个重要知识

9、点,特别是对力的平衡(19 题)以及动量守恒(22 题)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受力(15 题)和运动(21 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从整个物理二卷(主观题)来看,学生都能在试题面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对于中等水平的考生,只要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都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便使考生获得了足够的展示自己物理学科能力水平的空间,但若要完整的解决问题,则要求考生有扎实可靠的基础知识底子和很好的分析计算能力。即“得分容易,得满分不容易” ,从而有利于通过高考将各种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五、试题中的一些“问题” (个人观点):2003 年全国理综合试题(

10、物理部分)体现了高考改革的精神,有利于推进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是一份整体水平很高的试卷。但在某些题目的设计上仍值得研究,如主观题计算量均偏大(理综二卷均有此问题) ,可能会造成考生用于分析思考的时间减少,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展现;又如第 25 题题目中没有明确说明图中的小齿轮与自行车轮之间的关系(有共同的角速度) ,完全需要考生的生活经验来判定,似不妥;另外第 23 题(实验题)重复考了两遍游标卡尺的读数,似乎可以将图三改为螺旋测微器读数问题(测直径) ,可以更全面考察学生对高中阶段这两个精密仪器的读数能力。对第二问,可以以表格形式给出实验数据,完全由学生在给出的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包括舍去误差

11、大的点及求斜率等,这样可以更全面考察学生的通过作图分析实验的能力。六、对教学工作的一些启示:1、进一步加强学科内综合,并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分析2003 年物理题体现了对各主干知识的综合考察,其中力、电综合题目(15、22、25 题)共 32 分,比重约 27%,提示我们一方面抓主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另外,从压轴题(34 题)可以看出,在高考复习时,要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如本题的“能量”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特别对于优等生要引导他们去深入钻研一些问题(如本题的相对运动于摩擦生热问题) ,可以适当归纳一些引申出来的推论,这对于考生攻克一些难题大有帮助。2、抓

12、住主干知识不放,兼顾全面复习2003 年物理题中力学、电学部分共 102 分,占 85%;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能量(21、34 题)和圆周运动(22、25 题) 。这两个考点,每一个都占了近 30 分的份额,可见以力学、电学为主体,尤其侧重其中的关键知识点是高考的“主旋律” 。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冷点地区” ,特别是力学、电学中的一些“自成体系”的知识点,如 25 题考到的交流电的产生以及交流发电机电动势最大值的计算问题,很多考生就没有充分重视起来( m=NBS 被一些同学忘在脑后,考试时自然步履维艰) 。3、继续围绕培养学生能力进行教学高考命题向能力和综合科学素质发展,是对中学教育改革的良好导向。当然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依然是基础,但逐步培养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能力要求上,对不同程度学生应提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使所有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并使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王 毅2003 年 6 月 14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