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作用题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52600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作用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作用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作用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作用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作用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作用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作用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试题。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注释: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 383 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号东山)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桓筝: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

2、,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补充注释故都:指寿阳,曾为楚国都城。乌衣:即乌衣巷,晋代王谢贵族居住的地方。 “乌衣年少” ,指贵族子弟谢石、谢玄等人。芝兰:喻优秀子弟。秀发:神采焕发,才华出众。今古:偏义复词,指古。怆遗情:因怀古而感伤。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B. “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C. “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这首词

3、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什用?(5 分) C 课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5 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 分) ,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 分) ,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 分) ,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 分) ,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 分) 。(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案示例:诗人用谢安晚年被君王疏远的典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渴望重用,希望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自己被排挤冷落的无奈和忧愁,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情感,使全诗意蕴深厚,富有韵味,更好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5 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4、。 塞上听吹笛高 适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 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 关山。 听晓角李 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 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 小单于。注释: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小单于:乐曲名。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都通过写边关“听”乐含蓄地表达了戍边战士内心的情感。2 B. 梅花落为曲调名,高诗将“何处”二字嵌入其中,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 C. 高诗尾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满”字表面是写曲满关山,实则表现情满关山。 D李诗三四两句写秋风中传来了小单于的曲调,就连塞鸿也为之陶醉,盘旋不度。这两首诗起笔一句有

5、什么共同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 分)内容、结构、表达的情感、与主旨的关系、表达效果(4 分)要点:这两首诗起笔一句都写了边塞秋景(或都写了边关寒霜满地的情景) (1 分) ,都和第二句的边关明月共同构成了听乐的氛围(或都渲染了听乐的气氛) (1 分) ,为全诗奠定悲凉的感情基调(1 分),含蓄地表达了征人身处边关的孤寂之情(1 分) 。 (意思对即可) ) 学生答案示例: 都用“霜”字点明了描写的时节和环境,秋意寒霜,营造了悲凉之感,也都写出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写出了戍边战士的心情。用意象含蓄表达了愁绪,意味无穷。 (3 分) 都以“霜”字开头。这样写能够介绍当时所

6、处的时节,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借着“霜天”的景象,更有助于作者抒发内心的感情,表现诗歌的主旨。 (2 分) “月”是中国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并联系其它你熟悉的某一诗句,谈谈你对“月”这一意象的内涵的认识。 (200 字左右) (10 分 (10 分)评分要点:有观点,2 分;阐发与分析,6 分(能联系两首诗中的一首,2 分;能联系文本之外的诗句,2 分;分析阐发具体深入,2 分) ;语言通顺,2 分。 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其约定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团圆和思念(愁思、怅恨)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

7、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们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却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怅恨。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4.月是美的象征。5. 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学生答案示例(一类): “月”在边塞诗中体现出苍凉、孤寂的感情。高诗中的月光洒满戍楼,撒下淡淡的哀伤与寂寥同,触动了将士内心中的思念之情。月与将士的羌笛相伴,抒写了令人触目伤怀的凄凉之曲。此时的月,便是寂寞、思念与无限哀伤情愫的化身。李白关

8、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 ,则尽展一轮皎洁的圆月从天山上挂起的豪迈气势。此时的月照亮了将士内心的豪情万丈,点燃了坚定的信念。在雄壮宏大的天山上,月少了分哀怨,多了份鼓舞与壮丽。不同的诗人丰富了“月”的涵义,他们用“月”的苍凉孤寂,皎洁明亮,照亮了人们在夜空下的心灵。“月”字是古诗中传统的意象,它包含了思念的寓意。 塞上听吹笛中“月明羌笛戍楼间”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浮想联翩,仿佛置身于那小楼间听到笛声,思念家乡之感油然而生;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一个“月”字便让人愁绪满怀,仿佛徘徊在那床边望着皓月,思念亲人之感跃然纸上。 “月”字不仅代表了夜晚,也蕴含了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意象。每

9、当读到“月” ,总令人不禁想起家人团圆的景象,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温情在月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感人肺腑。 “月”是团圆,“月”是思念, “月”更是一捧温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2、13 题。新城道中 (二首选一) 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 摇沙水清。西崦 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 春耕。注此 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铜钲:铜锣。西崦:西山。饷:犒 劳。312 (7 分)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从全诗来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

10、用?(4 分)1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 ;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 “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喻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 200 字左右。(10 分)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白居易琵琶行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12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

11、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 3 分。 “对自然美(或 山村春色 )的赞赏” “对百姓欢乐的体察” (或对“田园之乐的推崇” ) “对春耕劳作的欣赏 ”,答出一点给 1 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民情农事的关注” ,可给 2 分。“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 6 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东风知” “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础。“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 4 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 2 分。13 (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

12、题 10 分。观点,2 分;阐发与分析,5 分;表达,3 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 分;连贯、精彩各 1 分) 。将“絮帽” “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 12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对作者情感的体察准确、全面(3 分):诗人在句中用词清新、自然,通过诗中“乐” “笑” ,体现作者对自然之景的热爱;看到农家煮芹烧笋犒劳春耕之景,为百姓的劳作感到高兴和欣喜;同时作者出巡看见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逸,故喜在心中。答题缺点,得不到满分(2 分):诗人于春天出行,万物复苏,山间田野一派生机勃勃,通过描写春日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天

13、的喜爱,对舒适美丽景色的喜悦之情。而描写西山农民生活耕作场景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赞赏。情感分析只围绕一种情感,如喜悦之情,且多翻译句子,分析手法,侧重点不对(1 分):本诗是作者任杭州通判出巡所作,写了路上所见,表达了作者欣赏春天,心情愉悦,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的思想感情。诗歌思想感情理解有误,如仕途不顺、思乡、离别、归隐等(0 分):从全诗内容看,诗人主要都是写景,借景抒情,欲表达出自己在外辛劳与思念家乡之情,全诗句子都能够鲜明地映出作者思念家乡,喜爱家乡的生活。从全诗看,前二句“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 分)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并全面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对结构上的作用作出

14、具体阐述。 (4 分)前两句东风好像知道我要去山间行走似的,带走了雨。这种拟人手法,把东风好像知“我”心意一样的描写,生动形象的烘托出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为后文具体的山行、乐情作铺垫。将修辞手法、结构作用、内容的作用三者杂糅在一起,分析不充分。 (2 分)“东风知我欲山行” ,于是将檐间的积雨声吹断,运用拟人,生动形象。此句总起全诗,表达作者心中的喜悦之情,为全诗奠定了轻松、快乐的感情基调。分点没能解决思路层次问题,只得一点的分(2 分) ,又因病句、别字,故只得 1 分。“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东风知道我想去山间游玩,吹下屋檐的积雨发出的声音,运用4了拟人的写

15、作手法。将春天的东风感情化,制造出春天一幅美丽的画面。近而引发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加强渲染力。乱贴标签,提到苏轼,就是旷达、悠然、闲适、豪放、乐观,其实本诗根本没有这些情感。基调也不能统领。 (0 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风知道我要出巡,于是吹断山间的雨来欢迎我的到来,生动形象的写出作者内心的旷达,心中充满喜悦、悠然、闲适。统领全诗喜悦的基调,间接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与满足之情,给读者以清新、美好、欢乐、旷达之感。阅读延伸题:(10 分)观点 2+阐发与分析(结合本诗分析 2+诗外例子 2+关联 1)+表达 3=10 分2+(2+2+1)+3=10我同意这种看法,好的比喻应该是形神兼备,这首诗第二联的

16、比喻确实是有些俗气。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将初日比作铜钲,喻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虽形象生动,却也着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这样的比喻只是取其形似,而没有考虑到神似的方面。相比较而言,李煜的虞美人便略胜一筹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中将愁绪无边比作绵延不断的溪水,其多其绵长之神似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样的比喻不仅准确传达了的情感,同时也给人深刻印象,得以千古流传。与之相比, “絮帽” “铜钲”仅仅从形似的角度设喻便显得黯然失色了。该文先亮明观点,并有具体阐释。2 分。对观点进行结合全诗的分析。2 分。举归园田居事例准确,分析合理。2 分有“异曲同工”的两者勾连。1 分。满 200 字,语言连贯。2+(2+2+1)+2=9我不同意。我不认为“絮帽” “铜钲”比喻俗,相反我认为作者这样运用比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