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的艺术流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44641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景的艺术流派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盆景的艺术流派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盆景的艺术流派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盆景的艺术流派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盆景的艺术流派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盆景的艺术流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盆景的艺术流派(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盆景的艺术流派第一节 盆景的艺术流派盆景在我国有着悠长的历史,不同地方的盆景各有特色和制作技巧;人们对盆景的审美也各有不同的看法,因为盆景美没有具体的品评标准,所以在讲盆景的品评和欣赏前,我们先了解我国盆景的流派。 盆景是融园艺学、美学、文学于一炉的我国盆景艺术,可说是我国自然风貌的浓缩与升华,是独树一帜的东方艺术珍品。作为造型艺术的盆景,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区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植物资源、山石种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熏陶的不同,再经各地的历代民间艺人和盆景爱好者的精心培育和不断创新,形成了各自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因而产生了流派。有人把我国盆景概括为两大派,即南派与

2、北派。以广东、广西等地作为南派;以苏州、扬州、四川和长江、黄河以北的地方统称为北派。过去研究和制作盆景的人有这样说法,但这种分类方法过于笼统,因此在在分派上远远不止这两种。有人认为形成盆景流派,应有一定的标准:1作为盆景的树种,应具有地方特色:如扬派的黄杨、雀舌罗汉松;苏派的三角枫、石榴;川派的金弹子、黄桷树;岭南派的九里香、榕树等。2要具有反映流派个性的特殊艺术造型:如扬派的云片型,苏派的六台三托一顶,川派的悬根露爪,岭南派的大树型,海派的微型等。3有独创的造型技巧手法:如扬派的以扎为主,岭南派的蓄枝截干,苏派的粗扎细剪,川派的蟠扎,海派的金属丝缚扎等。4融合树种、造型和技法等特点,形成自己

3、的独特风格:如扬派的层次分明,苏派的清秀古雅,川派的雄伟奇突,岭南派的飘逸豪放,海派的自然流畅等等。目前国内不少人根据上述四项标准,把扬派、苏派、川派、岭南派和海派,称之为中国盆景的五大流派。有人认为这五大流派,虽是主要流派,但并不能概括全国流派,还应有浙派、徽派、广西派、福建派等等。也有人认为这五大流派,即使加上浙派、徽派、广西派、福建派,仍难免有重南轻北之嫌,如辽宁的木化石盆景,丹东的树蔸杜鹃盆景,天津的山水盆景,以及北京的桂桩盆景,山东各地的屏风式树桩盆景,都可以作为流派或流派的一个分支。第二节 树桩盆景的各种艺术流派介绍我国幅员广阔,地大物博,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植物和岩石的种类差

4、异较大,形成的景观各有特色。各地盆景艺人在制作盆景时选用的树材和石料不一,创作的题材各不相同,运用的技法也各尽其妙,同时,每件盆景作品的意匠,内容又是作者思想感情、艺术素养、意趣的反映。因此表现于作品中就有不同的风格。就树桩盆景而言,我国桩景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四川、安徽、上海等省市和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岭南地区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葱郁,百草滋荣,旷野古树也多葱茏茂密,蓬勃奋发;长江流域的树木本身在生长规律特点和受风吹雪压,自然老树的大枝旁梢多横斜或下垂,结顶齐平,枝叶成片,层次分明。盆景源于自然,这些不同的自然生长风貌,必然就形成岭南和长江流域的桩景在外形上有明显

5、的区别。即使同处于长江流域的各省市间,也由于欣赏爱好、传统习惯、加工技艺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风格。我国桩景的流派众多,主要以广州的岭南派、成都的川派、苏州的苏派、扬州的扬派和上海的海派为代表。广州的挺茂,飘逸豪放;成都的虬曲多姿,苍古雄奇;苏州的老干蟠枝,清秀古雅;扬州的层次分明,严整平稳;上海的屈伸自如、雄健精巧。(一)岭南派盆景及其风格以“花城” 广州为中心的广东盆景,因地处五岭之南面称为岭南派。这里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水充沛,草木滋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盆景艺术繁荣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虽然岭南盆景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数百年历史。清朝广东藉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就有

6、较详细的记载。然而,岭南派盆景艺术风格的真正形成,则是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的事。传统的广东盆景,形似北派的“游龙弯” 式,树干蛇行直立,左右垂臂横出,作五托或七托,树顶扁平,称“古树” ,又叫 “将军树”,这种盆景很费功夫、时间,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才能成型。到上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岭南派桩景的形成过程中受到岭南画派的影响,旁及王石谷、王时敏的树法及宋元花鸟画的技法,创造了以“蓄枝截干” 为主的独特的折枝法构图。一部分广东画家既善于绘事,又爱玩盆景,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胆改革,以画意为本,逐步扩大树种范围,成为当今岭南盆景的雏型。关于:“蓄枝截干” 法的

7、定义。岭南派代表作品 30 年代以后,广东盆景分作三个流派:一是以盆景艺术家孔泰初为首的一派,树形苍劲浑厚,树冠秀茂稠密,构图严谨,表现旷野古木的风姿。以孔泰初为代表的作品,树形干直枝繁,青叶深沉如幄,树冠秀茂稠密,但枝丫分布疏密有致,构图严谨显得苍劲雄浑,活现旷野巨木的风姿。“旷野古木” 的代表作品 二是以广州三元宫道士为首的一派,主要利用将要枯死的树桩作材料,经过精心培育,从某一部分长出新芽,以潇洒流畅为贵。模仿自然界林木的千姿百态,构图活泼多样,野趣天然,虚实对比明显大胆,作风豪放,有的盆景大有宛若游龙或翩若惊鸿的神态。“枯木逢春” 代表作品 三是以广州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为首的一派,扶疏挺

8、拔,兀立云霄,技托虽少而不觉空虚,含蓄简括,高雅自然,很有点郑板桥“冗繁削尽留清瘦 ”, “一枝一叶总关情” 的诗意。以素仁为代表的作品,有单干也有双干,树形扶疏挺拔似古木兀立云端,分枝少,枝长不等,枝与枝不相纠结,叶与叶不重叠,含蓄简括,高雅洒脱,构图虽疏不散,似虚而实,枝干比例优美和谐,意景如诗如画。“高雅洒脱” 的代表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由孔泰初担任技术指导的广州盆景协会,以西苑为研究基地,将三个流派的优点集中起来,融为一体而成为完整、独特的岭南派,使岭南盆景的艺术造型更加变幻莫测,千姿百态。诸如秀茂雄奇的大树型、扶疏挺拔的高耸型、野趣横生的天然型、干矮叶密的叠翠型等等,就总的艺术风格言

9、,可以概括为 8 个字:雄浑苍劲,流畅自然。 山水盆景虽非岭南派所长,但也有相当的成就,主要表现南国山明秀丽的自然风光,不乏危岩奇峰,高峡深谷,富于岭南画风。常用石材有英德石、砂积石、芦管石、浮石、海母石(珊瑚石) 、钟乳石等。 树桩盆景常用的树种主要有:九里香、福建茶、榆、雀梅。榕、黄杨、罗汉松、五针松、杜鹃、水桅子、梅、银杏等。(二)扬派盆景及其风格以扬州为中心的扬派盆景,包括嘉州、泰州、兴化、高邮。南通、如皋、盐城等地,由于地处江苏北部,故又统称苏北派。扬州是一座具有 24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交通十分发达,加之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早在唐朝就是全国最繁华的商

10、业城市之一,所谓“一扬二益冲的“扬 ”即指此地。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文人荟萃,商贾云集,既是鱼米之乡,又是文明之邦,因此,在审美情趣方面既有注重形式的倾向,又有浪漫抒情的传统,白居易的一曲忆江南 ,让人们吟唱了一千多年,成为人们梦里留连忘返的“天堂” 。在这么一个地域环境中孕育出来的盆景艺术,苍古清秀,灵巧飘逸,尤其是在全国各流派中独树一帜的“云片 ”造型,更显示出丰厚的文化意蕴,仿佛进入了忆江南梦幻般的瑰丽世界,韵味无穷。扬派一代宗师万觐棠的代表作巧云 、 瑞云 、 翠云等,不但在国内各大型盆景展览评比中一再夺魁,而且饮誉海外,在世界盆坛引起震动,其作品远销英国、日本、德国、丹麦、荷兰等

11、国。扬州是江南历史古城,自隋唐起就是经济文化中心,盆景艺术也源远流长,经历代盆景艺人千锤百炼,使扬派盆景形式别致,风格独特。扬派树桩盆景要求“桩必古老,以久为贵;片必平整,以功为贵 ”。在造型技法上同川派蟠扎技艺相似之处,用棕丝蟠扎,精扎细剪,单是棕法就有 11 种之多(扬、底、撇、靠、挥、拌、乎、套、吊、连、缝入云片要求距离相等,剪扎平正,片与片之间严禁重复或平行,观之层次清楚,生动自然。云片大小,观树桩大小而定,大者如缸口,小者如碗口,一至三层的称“台式” ,三层以上的称“ 巧云式”。为了使云片平正有力,片内每根枝条都弯曲成蛇形,即“一寸三弯” 。现在采用“ 寸结寸弯鸡爪翅”技法,即每隔一

12、寸打一个结,主枝像鸡翅,分枝像鸡爪,比传统的“一寸三弯”简易多了。与云片相适应的树桩主干,大多皤扎成螺旋弯曲状,势若游龙,变幻莫测,气韵生动,舒卷自如,惯称“游龙弯” 。云片放在弯的凸出部位,疏密有致,葱翠欲滴,与主干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显示出苍古与清秀。扬派台式盆景 扬派台式盆景 扬派台式盆景 扬派台式盆景 扬派巧云式盆景 扬派巧云式盆景 左图为扬派“一寸三弯” 的蟠扎手法示意图。扬派盆景分为两支:扬州、泰州一带称为西派,以“游龙弯 ”为主要标帜;南通、如皋一带称为东派(现在也称通派,在一些盆景文章中列为单独一派,不过,按传统划分,属于扬派) ,则以“两弯半” (或“三弯半”)为主要特色。

13、“ 两弯半 ”又称 “狮式”盆景,相传为明代画家所创,造型上有极严格的要求,必须构成三弯九片一顶(三弯半) ,意态如狮。但“三弯半”的造型难度太大,很不容易达到标准,以后逐渐简化为“两弯半” 。到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南通有位名叫徐朗屏的盆景“玩家” 能文善画,酷爱盆景, “两弯半” 经他不断完善在盆景艺坛上占有突出的位置。 制作狮式有 5 个要点:一提根、二顿节、三拿弯、四做片、五收顶。前二者表现古雅,后三者妙在传神。顶须要大而圆,切忌尖形或羊角形,才有狮头的韵味。主干的最佳效果是:一提,二驼,三抬头,四圆项。寓弯于直,须根相应,状如坐狮,回首顾盼。做片的要求不像杨派“云片” 那么严格,一般用

14、五片,六片亦可,第一弯左右各一片,背上一片,第二弯的左右各一片特别重要,能够体现狮子的动态,上下两片相对要“上捧下蹲” ,才能收到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狮式盆景还有另一种布局,盆中植大、小树桩各一,构成“母子树”,经过分别造型表现“ 太师少保” 之类的主题。 “ 疙瘩式 ”是扬派盆景在树桩造型上的又一种形式,制作必须从树木幼小时开始,即在主干基部打一个死结,或绕一个圆圈,成疙瘩状,显得奇特别致,可分为“单疙瘩” 、 “双疙瘩”和 “多疙瘩 ”。 如右图所示。扬派的山万盆景以平远式为主,蕴涵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的江南情致。扬派树桩盆景的常用树种有:松、柏、榆、黄杨(瓜子黄杨)及五针松、罗

15、汉松、六月雪。银杏、碧桃、石榴、构把、梅、山茶等。山水盆景除用本地出产的斧劈石外,还使用外省的沙积石、芦管石、英德石等。(三)苏派盆景及其风格有 2500 年建城历史的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丘陵连绵,河汉密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适宜于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为树桩盆景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苏州既是一座独特的水城,又是一座集东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园林城市,自古以来就享有“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声誉。苏州城区水道纵横,桥梁交错,过去有水道近百公里,现在也有 40 公里;过去有桥梁 325 座,现在仍保存一百多座。唐朝诗人杜苟鹤的送友人游吴一诗写道:“君到姑苏

16、见,人家尽枕河。左宫闲地少,小巷水桥多。夜市赏菱藕,春船载绩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苏州的风貌。由此地域环境孕育的苏州方言,发音绵软,一语三转,因而被称作“吴依软语” 。与朱文长琴史中所指出的“蜀百躁急,若激浪奔雷”迎然不同。苏州曾有园林(和庭园)220 多处,历经战火,至今尚保存 60 多处,开放的也有二、三十处。苏州的园林与其他城市豪绅富贾的园林有所不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大多出自当时文坛名士之手,因而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素养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如拙政园,原为明朝御史王献臣弃官还乡后所建,其园址曾是唐朝诗人陆鲁望的故宅,环境清幽,淡泊自然。以在建筑布局上出类拔革的留园,初为明朝太仆徐泰的私家花园,后归清朝布政使刘蓉峰修尊改建为“寒碧山庄” ,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唐末吴越广陵王钱元燎的池馆“沧浪亭” ,到北来为诗人苏舜卿购得,后又成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称韩园,溪水潆回,清幽古朴。如此等等,可以说每一座园林都与文坛名士有“缘 ”。园林艺术与盆景艺术本来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