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512745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堂 问 题 的 设 置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评判与继承交织而成的。设置课堂问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教师和学生课堂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课堂结构中它往往起着承上启下 相互关联的作用,是传统教学的有功之臣。现代教学论同样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思考,学习是表层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动力 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问题来生成学习,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

2、问题的过程。”以此来看,实施新课程课堂问题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评判的基础上如何改造问题的设置,以求推陈出新的问题。第一、 问题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学科思维特点。任何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在教学进行中就要体现学科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因为我们首先培养的是持续发展的人,今天的教会是为了明天的会学,会学的前提是掌握各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特点。第二 、设置问题的目标不能只定位于知识的对与错和学会与否,而应整和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生活社会实践知识 技能及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对于这一点,在传统课堂中,问题往往是针对知识本身而原汁愿味发问的,简单的学生只需回答是与不是即可,复杂的也不过

3、复述课本文字或教师讲解的精华。这样做,学生确实能达到知道什么和学会什么的要求,但新课程要求学生得到的却是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而非结论本身,所以我们设置问题时,应立足于学生对知识的亲身体验,找到一种思维模式行进的路径,将课堂全部或部分知识纳入一个发展性问题的视野之下,引导学生自由探索与发展。设置问题的目的并不在于你回答了什么,而在于时刻提示你怎样去寻找答案,教师的作用也不在于问了一个问题,而在于你怎样参与组织学生去讨论。如果班级很大,你也可用异质分类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样问题就形成课堂发展的提纲,最终形成课堂模式。第三、问题设置应树立师生“体验课程”的课程处理观,即问题的设置应

4、适当走出课堂,进入生活,使课程真正变为师生实实在在体验到 感受到 领悟到 思考到的课程。过去我们的问题大多是文字游戏的产物,往往将课本中的陈述句改为疑问句,学生即便能回答,也只是“拾得娃娃打石头”,很难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但新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必须结合学生学习求知,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体现人性化的主体性,对教学来讲,那便是走出学科的象牙之塔,走出校园,回归自然 社会,作到返朴归真。尽量把设置的问题跟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问题一旦提出,作为农村孩子,定然能闻到泥土的气息,自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如果问题能得到解决,他们就能体会到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这样就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高融

5、入了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之中.第四、问题的设置应渗透示范性.新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单就设置问题而言,教师可充分暴露问题设置过程,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设置并不是有意刁难解决问题的人,而是知识发展和生活实践的必然产物,让学生在完成问题解决的同时,不只学到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更主要的是让他们感觉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为何这样问,这样问的意义价值何在,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向学会求知、 学会创新、 学会合作等方面发展。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义无返顾地纵身跃进已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大潮之中,我们可兴奋,但忌狂热,应在

6、学会继承的基础上实践兴利除弊的改造工作。象问题教学,我们大可不必贴上“传统”的标签而加以封存,因为它符合现代教学论,也符合学生认识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造我们的问题教学。浅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与处理武进区礼嘉中学 秦建英“这节课讲得好”与“这节课问得好”究竟哪啊节课好?也许有人会想,这不一样吗?但如果我们对怎样培养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方面有所思考的话,不难回答后者好。前者以教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的是注入式。而后者,以设置问题为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师的教法,作为教师面临的困惑:

7、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动,而在教育评价测试中,又要以学生个体为主,即独立思考、探究。这两点看似矛盾,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问题设置、处理得当,可使这两点达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如何设置、处理好问题,我认为应把握住以下几点。一、教学目标问题化以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曾倡导:目标分层导学的授课模式。很多教师在出示目标时,习惯于把大纲中的目标原封不动地打在投影上,例我国的外交政策这一框:1.知识方面: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结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2.能力

8、方面:结合我国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觉悟方面:正确认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我国的对外活动,增强民族自尊性、自信性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不妨站在学生角度来想想,学生毕竟是学生,“知识、能力、觉悟”这三个层次,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很难把握,学生只能定性地想:我应该记住这些,我应该这么做,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并未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改上,只是形式、花样变了,而真正的新理念没有体现出来。教师应该是引,而不是牵。实际上,我们只要换个方式,以问题的形式抛出目标:本框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如下问题:1.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2.为什么要实行这

9、一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自主?5.举例说明我国是怎样坚持这一外交政策的?6.假若你是一名中国外交官,会如何看待中东局势?中国应有的态度是什么?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联系了旧的知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又学习新的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理解这个层次上,我们可通过设置问题的难度来帮助他们加以区分。这样的问题目标,在预习时,我们可以在新课前给学生,可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避免走马观花式的盲目预习。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二、教学过程问题化现在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

10、学习能力。以前,我们做得很多的是:在预习这一环节上,抓住先学后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问题设置合理,处理的得当,也可体现出来。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上课,而不是带着教案去上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出问题目标后,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可对本框知识点有所领悟。这时教师再按层次,有条不紊将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地问下去。在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可作以下尝试:(1)通过学生举手向教师反馈信息,举手多的,教师不必多讲。(2)问题较难的,学生举手不多,会出现一时的沉默这种现象,教师会认为课堂气氛沉闷。我想,一节课是要有良好的氛围,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但我们更需要独立思考的

11、沉默,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阵沉默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学生的举手反馈信息。如寥寥无几,这时教师可通过点拨、引导。这时预习充分、领悟好的学生会豁然开朗,而有可能大部分同学还在沉默中独立思考。这时教师再运用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组织学生讨论。这样既极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合作、互动探究能力。在经过小组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后,学生会有很多新颖出奇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他们思维碰撞后的灵感,也是教师引出下面问题的源泉。如我在讲“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时,因教材内容单一,又比较抽象,于是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问题:(1)“一国”是指什么?“两制”是指什么?(2)“一国两

12、制”为什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3)高度自治权体现在哪些方面?高度自治权与高度自主权有何区别?(4)高度自治权与民族区域自治有何异同?(5)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如何解释在香港地区同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既掌握了知识,又深化了知识,从而取到了满意的效果。有些问题答案如超出教师的想法,教师不应草率处理他们的思考结果。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领会,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地迸发。在讲“我国的分配制度”时,尽量从多角度设计问题。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王某一家五口,本人承包责任田,税后收入不错;妻子开了一家杂货店,收入一般;儿子在中国银行工作,工资丰厚,业余时

13、间还炒股,赚了不少钱;女儿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老母靠出租房屋获得租金。试问:(1)王某一家五人分别属于何种收入?(2)这种分配形式说明了什么?(3)它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里从多角度去考查“按劳分配的形式”和“其他分配形式”。)三、课堂总结问题化一堂课下来,学生掌握得怎样?教师需要总结,同时得到反馈信息。我们可用一课一测,但新课程,新理念,更应该有新的评价标准。这时,我们不防再回到问题目标中去,把问题目标作为抢答题,让学生自我总结,同时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也可略作变动,作为思考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可更进一步变为探索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问生哪得请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教师应该是源头,设置的问题应该是活水,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得到许许清澈的泉水。因此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一点取决于教师设置问题是否合理,取决于处理问题是否得当。一节课上的好,应该是问出来,而不是讲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