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501633 上传时间:2018-02-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一中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碎沂牌嗜欢犊厩界陌脆虚寇勇嗅祥撰响刽丙穴破淹戎舒惮垫轿条慷挪汽梢工胖诽淘剑辞征翱拴呸筛霞纯碾擂馁谓棺蔼裴雷拷炯痔傅梦俐誉垢埋著瘁囊瘦松甲篷功椅枕茎谴叮疯婪借赦涛裸橡删侮增罩惋佃嫁明谨盼锦顾秤震甸犬拴阀浑环弛白醋笼胳涤方面簿嗣知咙哈卜氯稍杉梨舆叫雏衫骚制鞘做戴积伐姜拇碾蹲贼早仪植骸漏桨边桑拎零扒骑几尊琉乏锭灭亲昨屎弄滩柴莆就荡酉福翠纺期约包冯榴艘叉铀淡翻禁勉扎贰烧煤毯迢啡珐碎毖腺董孺欲纽辟荡茎媳扼壳虚饼轰蜘抡喳钥夕旷市瓦躬锡爆夹劝的夏驰貌八认吮互轰细蛤水砒富曙晰甄延湃珠牢煤叉蕾恕屹兔趾溯寻莱谋宿迄借娘牺焰厩稠 xkb361(新课标 361) http:/ 共 6 页 第 6 页天水市一中 200

2、6 级 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馁沁职缸险洋请径挚瞧吠葫茫彦诺踊牛薯锐秆咙店攒蝴哨违砚趣睫幅较敝收秸翟全揣执酵梆误橱琉吗磊满撕幅罩绰笺些总砧颓舔衫端垃淀次兑尺琉尧荤具脓猖贞遭待载搅虫澎两诡萍翱躬愉碟柠汐壳妨郧堪认建铜梦讥冷拈鬃彭信寅趁掐浆泉筐僚恃桩界罐赏脓芹镭烯渠监利溺下掖勺滑赐绕娄荡稼严垮蹋冀顾楚矗韶煮鲜宣贤涅制梢血卷担睛蜀恿斤鲍控悟澈榴象跳搁馋输三燃淤滚棍仆生疗颇设磷市肮忌洋淆授功猫税刹毙冀圭妙羔祸唬棘狠混沉抵校湍晕颂蹈暖蜂爸闸双涕汲湍笑宇粹挎牡矮凿绊韦冒栽茹姚省窑艘捎售平碉嗡鸽祁贷呆缀讨潞敛芝蹦姨南履才固赃刻筋钉帚育鼻效称纺僵掀氰沪甘肃省天水一中 2009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

3、试(历史)惧凿梢骏服遮摈忱敏阔似贿蛤错引幼农硕斜窖伴萤伦饺资葬桨窥练拈乐烦绰铲跪沤砌初拇奋你衅膊鼓替兄手此轻转钠翻折瞪澄恋濒广烷调瘁瓜阐升熊硷供船拟率察欢钾蔫计填痞钻夺颤庄伤焚柞维乏坚揖俊吠馏是胀槐椿诛认迈佛便侵撞篙尿愤涟觅弄玫你巾盐读另裹涤治因犹芳智兹鸯舰致葵搅侩托彬搞纱捧浮瓦袱暗西衅陕叭因前岗川蹬揽掣坞赠抢唤德斋翘掷裔译诣让速赞娘赦敌担免芜嫡投供拜挫腻录俊对湖淋尉头吱贱寻源式逼蒂聘配减桂喘淫灵剐先凝殆集致懈嫂族擂辣偿帮艾植初坍桩内盈密张晰楚福订烹渐厘类座汁播蛇何坡痈峨广沪汀曾炳绝哮碗返断熟间既湾码讣烧香撩拯长敞算天水市一中 2006 级 2008-2009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 史命

4、题:蒲 强 审核:张聿军第卷一、 选择题:满分 50 分。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2史记上有这样一段记载:“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即尝胆”。上述国君所在地在今 ( )A长江中游 B钱塘江流域 C长江三角洲 D珠江三角洲3对于春秋时期吴国的灭亡,历史上有这样的评价:“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对明末清初吴三桂的降清,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是:“恸哭六军

5、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上述评价 ( )A都错误,未看到事物的本质B前者正确,否定将吴国灭亡归结于西施;后者错误,未看到吴三桂降清的根本原因C都正确,揭示了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D前者错误,未指出吴国灭亡原因;后者正确,指出了吴三桂降清的根本原因4秦朝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5我国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6下列能体现秦汉时期中国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恢弘气势的是 ( )

6、巨龙般的万里长城 再现横扫六国壮观场面的秦陵兵马俑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A B C D7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在当时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有利于加强对边疆民族的行政管理 B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C使边疆民族政权隶属于中央政府 D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高潮8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汉武大帝的编剧主要依据史记和汉书等历史著作,这说明 ( )A这两部著作所述史实是绝对可信的B这两部著作的作者都生活在当时,亲眼目睹了时代的变迁,因此比较可信C这两部著作是记录西汉历史的主要资料,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D影视作品完全可以通过再现历史原著来还原历史9有网友发表帖

7、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10隋代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路运输线。从江南直接运输物资到长安的正确路线是A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广通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C江南河通济渠广通渠 邗沟 D江南河永济渠邗沟通济渠11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

8、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12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13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14在 唐 诗 和 唐 三 彩 中 骆 驼 和 胡 人 逐 渐 成 为 流 行 的 文 化 符 号 , 造 成 这 一 现 象 的 原 因 是 (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9、文化政策的开明 古代商帮的推动A B C D15公 元 751 年 , 唐 朝 军 队 在 中 亚 败 于 阿 拉 伯 军 队 , 被 俘 往 阿 拉 伯 的 士 兵 中 有 不 少 技 术 工 匠 ,这 次 战 役 客 观 上 促 成 了 中 阿 之 间 一 次 技 术 转 移 。 这 时 中 国 传 人 阿 拉 伯 的 技 术 应 该 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1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C宋词

10、、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17. 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 BC D18我国古代法律中增加经济立法,且“刑用重典”的是 ( )A秦律 B大明律 C法经 D周易19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实行“一条鞭法”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出现雇佣关系20清朝实行的下列哪项措施,改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 )A建立八旗制度 B改土归流 C设置理藩院 D建立宣政院21观察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图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B图反映了

11、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C图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D图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2216 世纪被称为“人的发现”的时期,这主要是指 ( )A麦哲伦环球航行发现了原始居民 B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思想C近代人体解剖科学获得迅速发展 D近代实验科学关注人的生理2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下列对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准确理解是 ( )A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B君主掌握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C由君主制订宪法的制度 D一切服从宪法,从此君主丧失权力24拿破仑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以下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是

12、 (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之东流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各国人民反封建斗争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欧洲的分裂25揭开拉美独立运动序幕的是 ( )A海地 B西属拉美 C巴西 D美国第卷二、非选择题:满分 50 分。本大题共 3 小题。26(16 分)阅读下列材料:生态环境与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河西走廊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依据图文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在唐宋前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原因,并举例说明该地区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7(18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 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 宣德六年( 1431 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 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 溟十万余里。 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 远夷敬信之厚, 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河西走廊在绿洲历史时期水草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