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59818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民俗文化挖掘和校本教材培训先说说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作” 职责 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1999 年 6 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提出,要“调配各改革 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 年 6 月国务 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 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

2、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标准式纲要。遵循“ 先实践,后推进” 的思路。于 2001年 9 月在全国开始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课程改革要从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 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总书记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九十年代提出来素质教育强调“两全、一发展” ,即使每一个儿童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儿童的每一方面得到发展,使孩子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假设这样问,你们班最好的孩子是哪几个?你们班二十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是哪几个?这两

3、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不一样,未来最成功的的人不一定在儿童时学习最好的,而往往是发展较为全面的儿童。记得在读者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文章:一位校长对老师们说,爱你班上出类拔萃的孩子吧,他们是未来的科学家、教授、工程师,请你也爱班上学习一般、表现平庸的孩子吧,他们也许是你未来的同事,更要爱你班上调皮捣2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是未来的总统、商人、将军。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单兵独进;学校是肥沃的土壤,只要是种子,生命就应该能茁壮地生长,而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殿堂。在新课改下的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新课改下的教师的工作不是一

4、种职业,也不是一项事业,而是专业。对专业化教师的要求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但不一定教师懂这些东西,强调学生合作性学习,只有通过合作过程,才能补偿教师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新课改的目标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念、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

5、、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再说说“课程”“课 程 ”“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等这里的“ 课程”,我们应该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对它的认识包含以几层意思:#课程是在学校中,我们试图使学生获得的一切东西;包涵范围很大,例如: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表达能力、游戏规则等。#“课 程表 “上的科目是我 们期待学生获 得的,课程表以外的东西,我们也期待学生能够获得。#课堂是教育的场所,课堂以外也是教育的场所;例如: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处处起到育人的作用,学里的一草一木,张3贴的标志牌、标语牌、宣传栏、黑板报、各种主题的活动的开展。还有,使孩子们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也是我们期待得,我们不能仅仅

6、站在学科的角度上考虑,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考虑。#课程不是预设的,而是构建和生成的。某位教师在上课时有一个冲动,但由于备课时没有这个冲动,也没有设计,所以上课时压回去了。教师在上课时能不能有冲动。例如:第一节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对孩子的关心。第二节课学弈,穿越时空与古伟人对话,以古人的方式读课文,教师高声颂读。专家们认为,没有冲动,四平八稳的课,不是一堂好课,因为没有激动人心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将“评课” 改 为“ 品课”。在与学生的碰撞中产生火花,要紧紧抓住,而不应没有预先预设而放弃,以我们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实际生活为源泉,去构建课堂。#课程

7、不等于教科书。教科书不是圣经,在实践中大胆地利用教科书,做到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的转变。案例:河东地区教师将“泼水节” 换成社火东乡老师将“我爱家 乡的杨梅” 换成洋芋(或杏子)现在不是用教科书,而是用“国家课程标准” 来检验教师的教学,所以可以调换。还得说说“学校(本位)课程”、 “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这一术语虽 源于英文,但在内涵上却具有 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它是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4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校本课

8、程与学校课程应加以区别。把校本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容易引起误解。学校课程单是字面上就难以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 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另外,按汉语习惯, “学校课程”很容易与“学校中的课程”相混淆,“学校中的课程” 包括国家 课程、地方课 程与校本课程。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将 10%-12%的课程 给予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而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他们三者关系如下图。三级课程示意图:国家(本位)(国家一级) 地方(

9、本位)课程(省级)5学校(本位)课程(学校一级)三级课程必须落实到老师身上才能实现。教师应具有“搅拌” 能力,使三级课程无法区别具体形态。如下图所示:国家(本位)课程(国家一级) 课 程 地方(本位)课程(省级)管 理学校(本位)课程(学校一级)教师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它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即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与基本任务,制定各个学科或领域的课程标准或教科书,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

10、育部门是依据当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并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上述两类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要评估以及学校的课程课程实施6资源,它强调以学校为基地(本位),并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充分地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因此,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老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11、。国家课程是由国家发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相同的学习内容以保证国民素质的整体性提高,有助于国家教育目的的达成和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实践证明,国家课程常常无法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更难以达到国家课程的预期效果。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国家课程普遍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不同,教育需求各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由于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

12、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体学校教师的,教师身处课堂第一线,是国家课程的直接实施者,而地区之间和学科之间的师资质量必然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国家课程,或缺乏推广国家课程的动机,或对实施国家课程有所不满,那么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就不可能不折不扣地实施国家课程。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国家课程的意图经常在中央、地方、学校、教师等层层贯彻过程中发生变化,甚至被严重地歪曲。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周围环境和评价标准实施国家课程,从而导致国家课程的意图发生变化,破坏了国家课程的有效性和权威性。7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

13、节。从理论上说,国家课程应该及时反映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脉搏。但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症。教育目的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课程教科书 网络资源 图书馆 课程资源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 “校本课程资源” 成为人们特别关注的一个崭新概念,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 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要积极开发 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中也体现了

14、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这一重要内容。 校本课程资源是指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开发的材料来源。既包括学校的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的能力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等无形的资源。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全面科学,因为校本课程资源是决定校本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如果可供开发的资源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面临极大的困境。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目前还是新兴的研究课题,人们对它赋予 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也产生了按不同标准的多种分法。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8类。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

15、和来源的资源,如各种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等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场地、设备、设施和环境等。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不同,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处课程资源。凡在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因此,课程结构要以不同学校的

16、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教师及学生、学生家长等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它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面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在近一个时期内,我国的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会有一定的程度的增加。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相当的基础。1986 年,我国中小学的教材制度开始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审分开,提倡“ 一纲多本” 。单一的中央 统一课程计划开始向中央、外围课程计划相结合的方向发展。现在,凡是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经审批同意后都可以编写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可供全国选用;经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查通过的,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