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科学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27099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科学教案(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混合1.1 混合身边的物质(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混合沙和豆子的和分离沙和豆子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物质混合时发生的一些现象。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学习观察混合物,并将观察的结果向大家交流。 3、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习惯。教学重点:亲身经历沙和豆子混合和分离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教学难点:亲身经历沙和豆子混合和分离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教学准备:沙子、豆子、透明杯子、筷子、筛子等。教学过程:一、预测实验 1、出示沙子和豆子,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提出问题:将沙子和豆子混合后可能会怎样? 3、引导预测:(1)、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即

2、沙子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2)、可能发生变化。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产生既不是沙子也不是黄豆的其它物质。 4、指导实验设计:怎样才能知道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科学讲究实证,你打算怎样收集证据来证明将黄豆和沙子混合后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 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仔细观察。 二、研讨深入 1、交流观察的结果。 (没有发生变化。 ) 2、推测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1)、是不是我们刚才混合时没有进行充分的搅拌或者混合时沙子和黄豆的量太少了的缘故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只要有一位同学认为可能我们就得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学生再次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还有没有其它的

3、因素影响而没有发生变化呢? (4)、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放在杯子里我们没观察仔细呢? 3、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到沙子和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4、学生分离沙和豆子,并和混合前的进行比较。 5、交流观察结果。 (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 ) 三、总结延伸 1、通过混合沙子和豆子,你有什么收获吗? 2、出示水和油,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块,可能会怎样?(课后验证。 )212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混合小苏打和醋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物质混合时发生的一些现象。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的特征,学习观察混合物,并将观察的结果向大家交流。 3 、培养

4、学生用事实说话的习惯,学会根据科学事实做出判断。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小苏打和醋的混合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教学难点:亲身经历小苏打和醋的混合过程,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思考。教学准备:小苏打、醋、小匙、玻璃杯、火柴、石灰水等。教学过程:一、预测实验 1、出示小苏打和醋混合,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提出问题: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可能会怎样? 3、引导预测:(1)、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即小苏打还是小苏打,醋还是醋。(2)、可能发生变化。颜色、气味、大小等方面发生变化,即产生既不是小苏打也不是醋的其它物质。 4、指导实验设计:怎样才能知道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科学讲究实证,你打算怎样收集证据来证

5、明将小苏打和醋混合后发生变化或者没有发生变化?) 5、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仔细观察。 二、研讨深入 1、交流观察的结果。 (没有发生变化。 ) 2、推测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1)、是不是我们刚才混合时没有进行充分的搅拌或者混合时小苏打和醋的量太少了的缘故呢?有没有这个可能?只要有一位同学认为可能我们就得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2)、学生再次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3)、还有没有其它的因素影响而没有发生变化呢? (4)、是不是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放在杯子里我们没观察仔细呢? 3、讨论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小苏打和醋有没有发生变化? 4、用火柴、石灰水验证,并和混合前的进行比较。

6、5、交流观察结果。 (小苏打和醋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这种物质令火柴熄灭,令石灰水变混浊。 ) 三、总结延伸 1、通过混合小苏打和醋,你有什么收获吗?比较之前的一课:混合黄豆和沙有什么不同 2、后续研究:出示水和面粉,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块,可能会怎样?313 分离混合物教学目标:1知道物质混合后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教学重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教学难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

7、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教学准备: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教学过程:一、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二、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5学生思考、交流6尝试操作倾

8、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三、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4小组汇报交流四、小结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五、后续活动:分离黑墨水或绿墨水414 研究土壤教学目

9、标:1科学方法: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教学重点: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多种土壤、每个小组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观察记录表。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大自然给予我们绿色的植物,你知道这些植物依靠什么生存?2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

10、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土壤是混合物吗?怎么验证?(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泥土(教师预先准备的多种泥土,写明泥土的产地,并标明编号)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你有什么猜想?你准备怎么验证?发现的问题:土壤的颜色不同;土壤有不同的成分;土壤中有塑料一类的杂物(2)小组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怎么来验证自己的观察。(3)小组间交流、汇报。(4)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验证方法。(5)在下节课中我们来根据你们观察以及猜想进行验证。三、课后研究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1、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4)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5第二单元:空气21 了解空气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引领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其他介质观察与探究空气的过程,让他们充分感知空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要占据空间。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

12、能力教学准备: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 4 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产生问题 1课前先进行吹气球擂台赛。 2邀请两位同学进行吹装在可乐瓶里的气球比赛。 3看到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4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 二、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一)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学生讨论:为什么装在可乐瓶内的气球吹不大?(可乐瓶里充满着空气)2设计可乐瓶内有空气的实验设计。 3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瓶子里的空间。 4学生观察用漏斗倒酱油的实验,进一步说明空气能占据空间。 (二)

13、探究空气能够流动 1教师问: 现在老师要改变这三种现状:使气球在可乐瓶内吹大,纸在杯底内放入水中会湿,可乐也能顺利倒入另一只可乐瓶中你们说应该怎么做?应用什么办法,才能使这种现状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3小组汇报交流多种方法。 4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三、总结师:今天我们又了解空气的什么性质?(出示课题) 生:空气占据空间。 (板书) 6师:今天老师欣赏了大家许多赋予新意的实验设计之后,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

14、设计师,好吗?22 被压缩的空气教学目标: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教学准备: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 CAI 软件“压缩空气” 。教学过程:一、

15、前提测评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 (用以掌握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二、认定目标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三、导学达标(一)让学生作几组实验:实验:压缩针管。实验:往皮球和轮胎中打气。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 ( 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 ) 探究下面的问题: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有什么现象?3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4学生在实验后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

16、弹性”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 CAI 课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 CAI 课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空气的体积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7(二)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压缩空气的例子。 (提示可以从用打气筒或空气压缩机往密闭容器里送气的地方去想)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23 流动的空气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是热的也有冷的;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像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教学重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教学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教学准备:一瓶花露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