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创新能力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19483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感课堂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动感课堂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动感课堂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动感课堂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感课堂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感课堂创新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超级阅览室 | 教师工作室 | 温馨之家 | 帮助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目的要培养学生敢思、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加强集体备课建立备课新模式创新教育应当建立备课-说课-评课一体化的备课模式,规范备课活动,提高备课的可操作性,必须有利于学生去开拓、去创新。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开展说课活动,用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说课的原则,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充分展现备课中教师的创新思维活动。一人说课,大家评课

2、,集思广益,达到优化教学活动的目的,为课堂创新教育创造有利条件。二、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持久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呢? 1、点燃好奇之火,激发兴趣 法国 A赛夫指出:好奇心是人类一种往往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天然的本性,这种本性事实上是推动学生去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动机,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惊奇和想象力,并螺旋上升

3、,产生良改循环。诱发学生的兴趣要密切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善于捕捉时机、创设情境,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求知心理。2、不断提出目标,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本质上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肤浅的兴趣活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需要教师做到经常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向新的目标挑战。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他人是如何创造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他们揭开,从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三、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

4、己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 1、课堂创新氛围 传统教育讲究师道尊严,然而创造力的培育要求教师育人从宽。实践证明,宽松的弹性氛围有利于学生直抒已见,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而教学过程要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试一试的环境,为其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可以通过讨论、争论、启发、诱导、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甚至是与教参相反的意见,不迷信教参,于不疑处有疑,发展自我,强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充满情趣中学。2、注意学法指导 在传统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创新性失去了基

5、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育终身化观念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的方法,具体地指导学生运用记忆的方法、听课的方法、做笔记的方法、复习思考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比如: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授之以学法,自读课文由学生自讲自学,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创造力。3、注重反馈归纳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出来的问题,适时进行点拨,使其所学系统化、条理化。引导学生去思去悟,活化学生思维,高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样不仅能促成学生以良好的心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还可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进行自主创造性学习。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由于天赋、爱好等各种原因,在学习中肯定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其接受能力的不同。人常说十个指头伸出来必有长短,因此教师不应求全责备,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个性、发挥自己才能和优势的机会;应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这样才能人人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推动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地创造条件,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