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417572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年级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 与 朱 元 思 书 知 识 与 能 力 : 1 能 借 助 注 释 和 工 具 书 , 理 解 本 文 的 基 本 内 容 并 掌 握 常 用 的 文 言 词 汇 。 2 通 过 理 解 和 分 析 , 欣 赏 富 春 江 上 雄 奇 秀 丽 的 景 致 , 领 会 作 者 爱 慕 自 然 、 避 世 退 隐的 高 洁 志 趣 。 3 通 过 诵 读 训 练 , 进 一 步 培 养 对 文 言 文 的 语 感 。 过 程 与 方 法 : 通 过 指 导 朗 读 、 启 发 想 象 等 方 式 引 导 学 生 自 读 , 初 步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能 力 。 情 感 、 态 度

2、与 价 值 观 : 领 会 作 者 爱 慕 自 然 、 避 世 退 隐 的 高 洁 志 趣 。 教 学 重 点 、 难 点 : 1 在 朗 读 过 程 中 , 让 学 生 体 会 到 作 者 笔 下 富 春 江 景 色 之 美 , 初 步 培 养 学 生 的 审 美 能力 。 2 帮 助 学 生 理 解 “鸢 飞 戾 天 ”两 句 。 教 学 时 间 : 二 课 时 教 学 过 程 一 、 导 入 新 课 师 : 同 学 们 , 我 们 可 爱 的 祖 国 历 史 悠 久 , 地 大 物 博 , 名 山 秀 水 , 数 不 胜 数 。 同 学 们 ,你 们 知 道 哪 些 著 名 的 景 观

3、? (学 生 讨 论 回 答 。 ) 师 : 同 学 们 知 道 的 还 真 不 少 , 今 天 老 师 给 大 家 带 来 一 段 拍 摄 于 浙 江 富 春 江 的 风 景 片 。下 面 就 请 大 家 一 起 欣 赏 。 要 求 看 完 后 说 出 自 己 的 感 受 。 (学 生 讨 论 回 答 。 ) 师 : 富 春 江 的 景 色 用 一 个 字 来 说 就 是 “美 ”。 南 朝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吴 均 在 游 览 完 富 春江 的 风 光 后 , 情 不 自 禁 写 了 一 篇 描 绘 富 春 江 风 光 的 文 章 与 朱 元 思 书 。 这 节 课 就 让 我们 一

4、 起 来 学 习 这 篇 文 章 。 与 朱 元 思 书 是 吴 均 写 给 朱 元 思 的 书 信 节 选 , 全 文 已 散 佚 ,朱 元 思 其 人 其 事 皆 不 可 考 。 先 请 同 学 们 听 读 课 文 , 听 读 时 注 意 字 词 的 读 音 , 分 清 句 子 的 停 顿 。 二 、 教 学 第 一 自 然 段 1 教 师 范 读 后 讲 解 : 风 烟 : 指 烟 雾 。 共 色 : 同 样 的 颜 色 。 俱 : 都 。 许 :附 于 数 词 之 后 , 表 约 数 , 相 当 于 “光 景 ”“左 右 ”。 独 绝 : 独 一 无 二 ; 绝 , 到 了 极 点 。

5、 从 流 飘 荡 : 乘 着 船 随 着 江 流 飘 浮 荡 漾 。 这 句 是 作 者 叙 述 自 己 的 行 动 的 , 省 略 了 主 语 。 2 小 结 : 以 上 是 文 章 的 第 一 部 分 , 这 部 分 是 文 章 的 总 起 , 概 括 描 述 了 从 富 阳 至 桐 庐一 路 上 的 奇 山 异 水 。 3 朗 读 第 一 自 然 段 。 三 、 教 学 第 二 自 然 段 122五柳先生传教学目标1理解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白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3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

6、鲜明的写人方法。另外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中,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多练习诵读。重点掌握与理解课文有关的词语,如“晏如、萧然、汲汲、戚戚”等。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即可,不必逐字对译。有些句子如“曾不吝情去留”“其言兹若人之俦乎”等,只要了解整体意思即可,不宜过细。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不宜讲得过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本文多用否定句的写作特点。陶渊明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等鲜明的思想性格贯穿文章始终,教师可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从其性格、思想、爱好、生活、著文等各方面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填出内容。这一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写人方法,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背诵。

7、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预习情况。 (幻灯片显示)2全班齐读课文后,指名翻译课文大意。三、深入探究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

8、“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

9、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四、总结全文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10、,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五、齐读课文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二、补充注释1宅边有五柳树。从“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的诗句可知陶宅边确实有柳树。2好读书。陶渊明读书是在完成耕种之后,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读(山海经)可以看出。又常与友邻讨论,曾写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第一首)。3性嗜酒。马说教案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

11、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二、简介文体: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三、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四、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第 3 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才美不外见( ) 外见:表现出来。食(

12、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饲” 。六、阅读课文并思考:1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2层次:第一层(第 1 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 2 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 3 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3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平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七、课文分析1这篇“说”带有寓言的色彩。文章的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全文立意之所在。这个意思是从古代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中生发出来的,却又表现

13、了作者的独特见地。文章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君王,借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2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手里马” ,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

14、。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3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文。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一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法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

15、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 马”的道理。4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愚蠢、狂妄、浅薄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狂妄、浅薄和荒唐。后发感慨: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 ,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法,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

16、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 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 ”,归结到千里马之“ 不以千里称” ;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