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414990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 差半车麦秸精彩的细节描写宣威市格宜镇一中 惠秀仙摘要:差半车麦秸是一篇抗日题材的小说 , 小说成功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参加游击队前,他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使这篇小说具有了社会的广度和艺术的深度。小说多处运用精妙的细节描写,将主人翁特有的形象浮雕般地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关键词:人物形象 ; 细节描

2、写; 塑造; 艺术魅力姚雪垠于 1938 年发表在文艺阵地上的短篇小说差半车麦秸1,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小说以其人物性格的成功塑造 ,精彩的细节描写,引起读者和文艺界的瞩目。前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说:“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 。它虽然只是“故事情况”中最细小的一部分,但是“描写得出色的细节,且能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和他的情绪,或者对事件及对时代产生一个直觉的、正确的概念”2。研读这篇小说 ,我强烈地感受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贯穿始终的情节,但是多处典型的精

3、妙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人就几点感受谈谈我粗浅的看法。一、 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小说大家老舍先生是塑造人物的高手,他告诉我们一个动作描写的秘诀:“只有描写动作,人物才能立起来。 ”作家莱辛也说:“主要的东西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对人物动作的描绘,当细读了姚雪垠的小说差半车麦秸后,2我深切的感受了动作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譬如:“一天到晚总在噙着他的小烟袋,也不管烟袋锅里有烟没有烟。 ”这非常鲜明的表现了

4、北方农民的特征。他常常“擤了一把鼻涕抹在鞋尖上” ,致使“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 “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来一个虱子,用手指头捻了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 “他吃得又快又多,碗里边舔得干干净净。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体现了旧中国农民身上诸多的不良习惯,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鲜明,使“差半车麦秸”象影视画面一样,站立在我们面前。又如:“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向前挪了几步,从地里捏

5、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的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喃喃地说道: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 这一极具个性化的动作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主人公对土地的热爱、痴迷,这也只能是世代以土地为生的中国农民才会有的动作。姚雪垠就是选择了这些最能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精神面貌、和心里活动的动作细节,才使得小说具有着无穷的魅力。二、朴实、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论述对人物进行语言描写的时候,有两句很著名的话:“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 ”“只摘取各人有特色的话来。 ”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中朴实、

6、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身分、地位、品质和文化层次。当他被游击队员抓住,队长问他为什么当汉奸时,他回答说:“龟孙子才是汉奸!我要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3“鬼子打不走,庄稼做不成!” “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会长这么深的草!”这也只有朴实的农民才会说出这么地道的话语,具有这样朴素的思想意识。他在队伍里和同志们渐渐熟悉后,就批评同志们说:“有许多话说出口来不吉利,你可不能不忌讳。你们在做工人的时候不要紧,现在是玩枪呐,干这道生活可不能不小心!” 这语言充分体现了老农迷信、落后的思想意识。一次,队伍向鬼子村进发, “差半车麦秸”抢着要先进村侦

7、探敌情,回来时,腰里围了一根牛绳,他用膀子尖谄媚地贴着我的膀子尖,吞吞吐吐地说:“俺家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 ”“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吗?”一个不懂革命真谛的、迷信的、落后的、自私的、狭隘的农民形象就这样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跃然纸上。当跟敌人正面交火,在受伤的情况下,他还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他受伤后,烧得厉害,嘴里不住的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你看这又是一个多么坚强、多么勇敢,对乡土又是多么的热爱,对和平生活是多么的向往的忠厚的农民啊!这些朴实、典型、生动的语言细节描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动了故事

8、情节的发展。至此,一个落后 、儒弱、自私、有着许多陋习的农民,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高大的革命战士。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语言,不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小说通过描写这样一个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从而,使小说有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和艺术深度。三、描形绘神的神态细节描写罗丹说过:“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灵魂” ,一个人的神态的变化,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变化。 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里,其精4当的神态细节描写也让读者难以忘怀。例如:“差半车麦秸”刚到部队,一天晚上和我拉家常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心

9、去。 ” “他默默的坐了半天,不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 ”通过他的这一神情,可窥见他看见灯亮着,很心疼,想吹又不敢吹的矛盾心里。自从“差半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屋里的灯火在半夜熄灭了两夜,第一夜,致使半夜起来撒尿的同志踏破了别人的鼻子。第二夜一个哨兵的枪走火了,大家从睡梦中惊起,以为是敌人来了,于是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有的误摸走了别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大家都愤怒得象老虎似的,谩骂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我偷看了“差半车麦秸”一眼。 “他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栗着。 ”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都集中在他身上。这时“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

10、几乎又要跪了下去” 。第二天,当我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熄掉,他的脸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的咕哝道:“香油贵的要命呐,比往年”象这样的神态细节多么传神的表现了出身贫寒的主人公,勤检节约的优良品质和他做了错事后的极端恐惧的心里。神态描写具有这么强的穿透力。它常常能达到“以外显内”的效果,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也能让读者由表及里地了解人物的心情、思想活动和性格。四、简洁、神似的外貌细节描写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生动的外貌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外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到这个人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精神面貌、身份境遇等。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在勾画主人公的外貌

11、时,用笔虽简,却让这一形象活生生的站在了读者的面前。如:当他刚被游击队当汉奸抓住时:“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的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的几乎站立不5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你看,就这寥寥数笔的外貌细节描写,让一个内心充满了恐惧的、具有胆怯的性格、勤劳的品质、贫困的处境的旧中国特有的农民形象,深深的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3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就是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人物精神、性格的外部形象的某些特征,来刻画人

12、物。差半车麦秸的外貌细节描写,真正达到了“寥寥几笔,而形神毕肖”的艺术效果。鲁迅认为,从反映生活来说,小说的作用是“借一斑略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 ,如果从刻画人物来说,细节描写也同样具有这种作用,虽然着力描写的是“一斑” “一目” ,是生活中的细微的小事,或人物的细微的小动作,它的艺术效果却不同凡响。不仅如此,它还可以使作品的主题更深刻,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差半车麦秸这篇小说,其主人公的形象是那样的鲜明,独特,让读者难以忘怀;其故事情节是那样的生动有趣,让读者手不释卷。究其原因就在于姚雪垠成功的运用了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朴实、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描形绘神的神态细节描写和简洁、神似的外貌细节描写,这些典型的生动的细节描写,胜过了许多笔墨,使这篇小说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参考文献:【1】 中学语文教材(语文版)九年级(上)第 52 页.【2】 文学教育(下) 2011 年 06 期【3】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 年,0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