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404108 上传时间:2018-0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简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王 兵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多项。研究领域为凝聚态物理,致力于金属 / 半导体多层膜结构和性能、薄膜物理、低维物理的研究,发展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纳米结的制备方法,首次报道了纳米结的量子电容效应;发展了一种新的纳米材料非晶化方法,发现非晶化对量子限域效应的抑制现象;构造了基于 C60 分子和金属 Pd 纳米量子点的负微分电阻原理型器件等。已在 SCI 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其中包括 Nature1 篇、Science1 篇、Phys.Rev.Lett.5 篇、J. Am.

2、Chem. Soc.3 篇。 物理学院陈仙辉 博士生导师,1992 年 5 月 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1994 年 5 月1995 年 4 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研究工作;1995 年 5 月1995 年 10 月 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斯图加特马普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工作。1998 年 5 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1998 年 7 月-1999 年 2 月 日本高等研究院(北陆),访问教授;2001 年 1 月2003 年 1 月美国休斯敦大学德克萨斯超导研究中心, 访问教授;1996 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7 年获中国科学院青

3、年科学家二等奖;叶邦角 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核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原子核物理评论编委, 现代物理知识编委。 1995-1996 年在日本原子力研究所访问一年。1999 年-2000 年担任东京大学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本科物理学教学工作,为全国高校电磁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2006 年被评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名师,2007 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 年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讲座教授,。2008 年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特等奖。 长期从事核物理与核技术应用的研究,涉及粒子物理、中子物理、探测技术和正电子物理等领域。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

4、科学院研究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核物理领域,曾建立了一套测量(n,x)核反应双微分截面的多路望远镜系统,测量了一批聚变堆结构材料的中子核数据,其研究成果全部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和美国能源部(DOE)收录,该项成果荣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在中子溅射研究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约化溅射产额的概念,并在首次实验上获得了(n,2n), (n,p), (n,a)和(n,np)核反应的快中子溅射的系统性规律。在正电子物理领域,建立了一个数字化的双多普勒谱仪和数字化正电子寿命谱仪,并已用于研究材料的微结构。已在国际和国内著名刊物上发表 80 多篇论文生命学院田志刚 中

5、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 年开始五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1996年成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2001 年获国际抗癌联盟研究项目奖。获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田志刚于 2001 年 9 月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支持下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校级科研机构-免疫学研究所, 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

6、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 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天然免疫与重要疾病机理及其相关生物治疗技术与产品的应用基础研究。90 年代初国内最早研究 NK 细胞研究, 90 年代末与国际同步开展肝脏免疫学研究, 率先系统研究了肝脏损伤和再生中 NK/NKT 细胞的免疫应答机制,创建一系列 NK 细胞介导的小鼠肝炎

7、模型,解决了若干肝脏 NK 细胞技术难题。较早研究具调节功能的人类 NK 细胞亚群,发现天然免疫识别是天然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之一,阐明肝脏损伤中 NK 细胞受体的病理作用并发现有价值的分子靶点。发现具备免疫治疗价值的调节性 NK 细胞亚群和 NK 细胞为核心的肝脏免疫细胞互调网络。研制基于 NK 细胞的免疫治疗技术与产品,其中 NK 细胞治疗肿瘤和白细胞介素 12(IL-12)完成中试工艺和药效学研究,进入安全性评价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介导肝脏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于 2007 年分别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7 年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 2008 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先

8、后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杰青 A)1 项,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杰青 B)1 项, 863 项目 2 项,973 项目课题 3 项,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项目一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 项,面上项目 7 项,专门围绕 NK 细胞开展相关研究。2006 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研究群体” 。2007 年以田志刚为学术带头人的创新团队被评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首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6 项。共发表 SCI 论文 115 篇,总他引 862 次;自 2000 年通讯作者在 PNAS (2 篇

9、)、Hepatology(6 篇)、J Heptol (3 篇)、J Immunol (6 篇)等发表 SCI 论文 82 篇 (IF5 论文24 篇),总影响因子 325.53, 他引 309 次(IF5 高端刊物占 1/3, Nature 或 Cell 系列刊物引证 17 篇次); 中文论文 200 余篇, 他引 1000 余次。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 余次,2008 年美国免疫学年会就“天然免疫介导肝脏损伤”作专题综合报告。毕业博士硕士生共 53 名。吴 缅 博士生导师。1982 山西医科大学(本科) ,1985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硕士) ,1989 白求恩医科大学免疫

10、学研究生(博士)毕业。曾为山东省医科院基础医学所所长(1996-2003),美国 NIH 国立癌症研究所访问学者(1994-1996;2000-2001)和日本金泽大学国立癌研所访问教授(2001-2002)。2001 年 10 月“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技大学,现担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和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执行主编。中文发表论文250 余篇,英文发表论文 80 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1 项。工程科学学院倪 勇 博

11、士生导师 2004 年 3 月2004 年 9 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 交换学生 2005 年 1 月2005 年 8 月 香港大学力学与机械工程系, 博士后 2005 年 9 月2006 年 8 月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聚合物所, 博士后 2006 年 9 月2009 年 8 月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博士后 2009 年 9 月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教授,同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立中 博士生导师,建筑火灾研究室主任,实验室室务会成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分会委员

12、,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筑消防安全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云南消防改革与发展论坛”理论研究专家组成员;工程热物理学报 、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利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研究组成员,科技部“973 计划先进个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入选者。1998 年和 2002 年先后 2 次分别赴东京大学和日本国立消防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地空学院倪四道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教授。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学会预报分会、中国海洋学会海啸分会委员。19

13、93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2001 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2001-2004 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地震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科学家,副科学家,2004 年起任,中国科大教授,。主要从事计算地震学、全球地震学,深部地震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 SCIENCE ,EPSL,JGR,GSA 等国际刊物上文章多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核科学学院朱俊发 博士生导师。 1993 年 9 月毕业于安徽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 年 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98 年 12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9 年

14、1 月至 2000 年 3 月,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 年 5 月至 2001 年 5 月,奥地利 Linz 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博士后;2001 年 6 月至 2003 年 9 月,德国 Erlangen-Nuernberg 大学理论与物理化学研究所Wissenschaftlicher Mitarbeiter;2003 年 10 月至 2006 年 11 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 Acting Instructor;2006 年 12 月起,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研究员,并入选 2007 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获得教育部 2007 年“新世纪优秀

15、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教育部“创新团队”主要成员。近年来,在 J. Am. Chem. Soc., Phys. Rev. B, Surf. Sci., J. Chem. Phys., Langmuir,等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论文 40 余篇。陈红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核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助理、研究生部副主任。1968 年生,1989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 年毕业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核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7 年至 2008 年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合作项目法国总部 Cadarache 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聚变堆包层结构设计、热工

16、水力学设计和液态金属磁流体动力学(MHD)等相关技术研究。计算机学院许胤龙 教授、博导,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常务副主任、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及应用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主要研究骨干。1983 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2004 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6 年赴德国多特蒙德(Dortmund)大学进修访问。获 Qshine2006 最佳论文奖、2007 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导师、2007 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论文导师,获 2001 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各 2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973 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 863 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多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 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