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73596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辅导实验研究1 问题提出1.1 研究背景社交焦虑障碍又称社交恐惧症,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祌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或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而大学生恰恰是社交焦虑的易感群体,该年龄段人际敏感性极高,是社交焦虑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到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等。1.2 研究意义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并增强自信与开放。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个体及时进行干预,有助于大学生更快地融入集体,提高

2、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2 文献综述2.1 社交焦虑概念界定社交焦虑的提出可以回溯到 1846 年 Casper 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 年, 法国精神病学家 Janet 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 , 所用词为“ 社交恐怖”或 “ 社会的恐怖症” , 并将其归为神经衰弱一类。最早提出“ 社交焦虑”一词的是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1966), 他根据发病年龄以及害怕对象的不同, 从恐怖障碍中区分出一组称之为社交焦虑的病人, 他们的表现是害怕社交处境, 如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吃东西, 害怕参加聚会等。1970 年, Marks 修改完善了他的理论, 提出了社交恐怖症的概念,

3、 代替了“ 社交焦虑”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 心理学家们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2.2 国外研究进展2.2.1 社交焦虑的成因研究国外研究对社交焦虑的成因有多种说法, 有人提出是由于社交技能的缺乏(Arkowitz, 1975; Farrell, 1979; Twentymen &Mcfall, 1975; Halford & Foddy, 1982), 也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Edelmann, 1985; Glasgow Clark & Arkowitz, 1975)。另有 Jeffrey Young 认为社交焦虑的产生是认知失调的结果, 早期的生活经历使个体形成对自己

4、和他人的特定的看法。前者他称之为自我概念图式, 后者他称之为对他人观感的图式, 包括对人性的信赖和对他人能否容纳自己的信念。2.2.2 社交焦虑的干预及疗效评估2.2.2.1 社交焦虑的行为干预法Goldstein, Sprafkin & GerShaw、Liberman (1975)Trower,Tryont & Argyle(1978)基于社交焦虑患者是缺乏相应的社交技能这一假设, 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交技能训练的方法。1976 年,Marzillier 等人比较了社交技能训练与系统脱敏疗法, 发现前者干预效果持久, 但总的干预效果并不明显优于后者。Trower 在 1978 年比较运用这两种

5、方法对于社交恐怖和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 结果发现两者对于社交恐怖症的干预效果相等, 而社交技能训练对于社交无能的干预效果明显优于系统脱敏。1985 年 Butler 认为, 能使患者从暴露疗法中获益的应该是明确界定的、逐级划分的、能够重复、能延长、能经得起患者焦虑的情境。而现实中这样的情境是无法很好得到满足的。Hemiberg( 1985) 等学者曾以想象的和实际的接触焦虑情境治疗 7 名社交焦虑患者, 结果表明, 无论在自评情绪、生理的激动状态还是行为上所表现的焦虑程度, 循序渐进式的由想象而至真实面对焦虑情境, 比领悟性的治疗方法更有效。2.2.2.2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主

6、要以 Beck、Ellis 与 Meichenbaum 的观点作为基础, 已发展了各种不同的干预方案, 比如, 合理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焦虑管理训练、认知行为干预法的多重组合等。他们都强调改变认知来消除负面情绪, 基本的概念包括 : 人对于自己的行为, 都会暗自进行评估或者预期; 负面的自我认知会产生焦虑情绪, 妨碍行为的表现; 通过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加上反复的练习, 能够缓解社交焦虑。2.2.2.3 社交焦虑的精神分析干预目前, 社交焦虑的精神分析干预主要是针对由于信任而造成社交焦虑的个体进行的。因为无法建立信任是由于最初的客体关系未处理好而造成的。客体一词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讨论本能内

7、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的背景中提出的。客体指的是有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 与关系结合在一起时, 客体涉及人与人的关系, 并且可以提示过去关系的内心遗迹, 而过去的那些关系, 塑造着一个人现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只有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个体干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 目前对于由于信任造成的社交焦虑, 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个体治疗。2.2.2.4 社交焦虑的人本主义干预社交焦虑的人本主义干预主要以罗杰斯的“ 交友小组”为代表。其主要程序模式为: 无目的漫游; 对自我表达或探索的抗拒 ; 对过去感受的描述; 消极感受的描述; 对个人有意义资料的探索与表达; 在团体内能直接表达对他人的感受;

8、在团体中日渐发展出治疗的能力及空间; 自我接受与改变的开始 ; 虚伪、假象的舍弃; 个人接受回馈; 挑战; 在团体外的互助联系; 基本的心灵相通; 对积极亲密感及积极感受的表达; 团体中行为的改变。其中9- 15 不是按严格的顺序发生的, 他们是并列的、混同的。但罗杰斯发现, 这样的交友小组最明显的缺陷是, 这种团体治疗的效果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而且存在一种潜在的冒险,即团体成员在公开场合开放自己之后, 他所提及的问题并不能得以解决或处理。更多的是他们离开团体以后, 必须去见心理治疗师, 以便处理那些在团体中未处理的问题。所以人本主义的理论更多地是作为团体干预的指导理念贯穿始终。总之, 国外心

9、理学家们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 对社交焦虑从各方面不同的角度与不同的层面进行干预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中以认知行为干预法优于行为干预法, 团体干预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交焦虑干预方法。2.3 国内研究进展2.3.1 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王卫平等( 1998) 对城乡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农村学生社交焦虑总分和各因子分均高于同年级城区学生, 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彭纯子等( 2003) 对湖南省高校部分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现状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差异不显著; 理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文科学生; 文科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与工科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大一、大

10、二、大三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前面三个年级的社交焦虑水平都明显高于大四学生;本科学生与专科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彭纯子等( 2004) 在对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的研究中发现, 在大中学生中, 男生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显著高于高中生。2.3.2 社交焦虑成因和影响因素的研究郭晓薇( 2000) 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成因进行研究, 发现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中的“ 与人们交谈”和“ 社会交往 ”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高文凤( 2000) 在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中发现, 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1、。李波等( 2003) 在对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中发现, 羞耻感和人格因素中的精神质、内外向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交焦虑易感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对自己行为的羞耻, 且不善于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体验; 个性中的精神质、外倾的特征可以降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易感性。李波等( 2004) 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中发现, 羞耻感、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低自尊水平、朋辈关系、人格中的内向和神经质因素对社交焦虑有重要影响作用。2.3.3 社交焦虑的干预研究杨眉( 1997) 对大学生社交焦虑进行了集体心理治疗, 治疗前后填写以下各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 90)、自评

12、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SDS) 、自动思维问卷(ATQ)以及贝克抑郁问卷(BDI)、交往焦虑量表(IAS), 人际关系敏感程度、交往焦虑程度、一般焦虑程度、消极思维习惯等都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此外, 还增强了自信与开放等。戴王磊( 2002) 对 226 的社交焦虑症患者通过连续 8 周的集体社交技能训练, 训练前后进行面谈和艾森克人格测验( EPQ) 及社会交焦虑症自我测验( SPIN) , 结果发现, EPQ 中 E、N 、P 分都有显著改变, 个性由不稳定内向向稳定外向转变; SPIN 的总分显著减少; 社交焦虑程度明显减轻, 人际沟通能力明显提高。彭纯子等( 2003) 在大学生社交焦

13、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中发现, 采用认知与行为两种疗法对大学生进行干预以后, 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都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由于两组都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治疗师相同以及共存认知与行为因素, 故两种方法疗效差异不显著。采用团体的方式干预社交焦虑有重要的意义。蓝琼丽( 2005) 采用团体咨询对医专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了干预研究, 干预前后分别测查交往焦虑、交流恐惧自陈分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分, 结果发现, 团体咨询后, 除交往恐惧自陈量表中的公开演讲量表得分在咨询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外, 其他各量表得分在咨询后均有所减少, 且差异有显著性。3.研究设计3.1 研究内容3.1.1 运用国外研究社交焦

14、虑常用的 SCL-90、自动思维问卷(ATQ) 、以及 UCLA 孤独量表,对被试的改变进行全面的评估。3.1.2 以社交焦虑个体为被试,进行认知行为小组干预。3.2 研究假设3.2.1 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能够有效降低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 3.2.2 随着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的降低,被试在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和焦虑等方面显著改善,改善了消极的思维习惯,降低了孤独感。3.3 研究方法与过程3.3.1 研究对象根据交往焦虑量表(IAS)筛查的分数(总分高于 49 分)选取实验组被试 13 人,对照组被试 12 人,均为在校本科生。3.3.2 研究工具交往焦虑量表(IAS) ,症状自

15、评量表( SCL-90)3.4 研究程序3.4.1 研究对象筛选 随机抽取高校大学生 300 名,发放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根据大学生在交往焦虑量表(IAS)上的得分情况、其主要问题是否是社交焦虑,还是其它心理疾病,以及近期是否在接受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治疗以及近期是否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等情况,选取实验组被试 13 人。对照组被试 12 人。被试来自不同专业,男女比例相当。 3.4.2 干预实施对被试实施的认知行为小组治疗。具体过程为:(1)在第一、二次治疗中,治疗师对暴露、认知重构和家庭作业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并练习认知重构技术;(2)治疗师领导病人,通过对每

16、个病人害怕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的方式,完成个体化的暴露,在暴露开始前和开始后都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认知重构的练习;(3)在每次治疗的最后,治疗师和每一个病人确定下周要完成的作业。家庭作业主要为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暴露,病人在暴露前和后进行自我指导的认知重构。参考文献1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 (1).2彭纯子等.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2003, 17.(4).3李波等.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2003,(17).4彭纯子等. 大中学生社交焦虑特征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4, 12(4).5Davidson JR1.Defining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y forSocial AnxietyDisorder. Int Clin Psychopharmacol,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